第一章 概况 1
第一节 自然概况 1
第二节 农业概况 3
第二章 土壤形成条件 5
第一节 地质、地貌与土壤 5
一 地质 5
二 地貌 8
三 地质、地貌与土壤 11
第二节 母岩、母质与土壤 12
一 母岩、母质 12
二 母岩、母质与土壤 14
第三节 气候与土壤 15
一 气候特征 15
二 气候与土壤 20
第四节 生物与土壤 21
一 主要木本植物及其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21
二 主要草本植物及其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22
第五节 水文与土壤 22
一 地表水 22
二 地下水 22
三 水文与土壤 26
第六节 人为生产活动与土壤 28
一 垦荒对土壤的影响 28
二 农田基本建设对土壤的影响 28
三 耕作方式与耕作制度对土壤的影响 29
四 排灌对土壤的影响 29
五 施肥对土壤的影响 29
一 土壤分类的原则 31
第三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 31
第一节 土壤分类 31
二 土壤分类单元的级别和划分依据 33
三 土壤命名 37
四 土壤分类系统 37
第二节 土壤分布 39
一 土壤分布概况 39
二 土壤区域性分布规律 45
第四章 土壤类型 50
第一节 棕壤 50
一 普通棕壤 52
二 白浆化棕壤 65
三 潮棕壤 69
四 棕壤性土 77
第二节 褐土 80
一 普通褐土 83
二 淋溶褐土 88
三 潮褐土 90
四 褐土性土 99
五 石灰性褐土 101
第三节 砂姜黑土 103
一 黑土裸露砂姜黑土 107
二 黄土覆盖砂姜黑土 108
第四节 潮土 110
一 普通潮土 112
二 湿潮土 122
三 脱潮土 128
四 盐化潮土 133
第五节 水稻土 161
一 淹育水稻土 164
二 潴育水稻土 172
第五章 土壤肥力与培肥 175
第一节 土壤物理性质 175
一 土壤质地 176
二 土壤容重 177
三 土壤孔隙度 177
四 土体构型 178
第二节 土壤养分状况 180
一 土壤养分状况概述 180
二 土壤养分状况 180
三 土壤养分分布规律 186
四 土壤养分综合评述 190
一 土壤微量元素锌 191
第三节 土壤微量元素 191
二 土壤微量元素硼 194
三 土壤微量元素锰 195
四 土壤微量元素铜 196
五 土壤微量元素铁 197
六 不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 198
七 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 198
第四节 土壤肥力因素的调控 201
一 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 201
二 加深耕作层、创建结构良好的土体 203
三 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203
四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扩大水浇面积 205
一 高产稳产的土壤条件 206
二 高产土壤培肥途径 206
第五节 高产土壤的培肥 206
第六节 化肥区划 209
一 化肥区划原则 209
二 化肥区划分区 209
第六章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211
第一节 分区原则、依据和命名 211
第二节 分区概述 211
一 东部山地丘陵棕壤、褐土水土保持林、果、粮、牧区(Ⅰ) 211
二 中部山前倾斜平原潮棕壤、潮褐土、砂姜黑土粮、棉、菜高产培肥区(Ⅱ) 215
三 湖西黄泛平原潮土、盐化潮土改良培肥粮、棉利用区(Ⅲ) 216
四 南部湖沼平原水稻土、湿潮土农、牧、渔综合发展区(Ⅳ) 218
一 评价的原则和依据 220
二 评价方法 220
第一节 土壤资源评价 220
第七章 土壤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途径 220
三 评价结果 221
第二节 土壤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利用途径 226
一 土壤资源利用现状 229
二 土壤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0
三 土壤资源开发利用途径 231
第八章 泗水县山区土壤侵蚀专题调查和水土保持综合区划 233
第一节 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概况 233
一 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现状 233
二 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的危害 238
三 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的因素 241
四 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分区概述 243
第二节 水土保持综合区划 244
一 水土保持分区概述 244
二 水土保持建议与措施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