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学概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针灸学概要编辑小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64
  • ISBN:14048·2891
  • 页数:315 页
图书介绍:

目录上篇 中医学基本理论概述第一章 脏腑、经络 4

一、脏腑 4

3.脾  5

2.肝  5

(一)五脏(六脏) 5

1.心(附心包)  5

2.胃  6

1.胆  6

4.肺  6

5.肾  6

(二)六腑 6

(三)奇恒之府 7

6.三焦  7

3.小肠  7

4.大肠  7

5.膀胱  7

(四)气血、营卫、津液 8

2.女子胞  8

1.脑  8

(一)命名和分类 9

二、经络 9

1.十二经脉  10

(二)经络的作用 10

3.十五络脉  11

2.奇经八脉  11

一、阴阳的对立和互根 12

第二章 阴阳五行 12

二、阴阳的消长和平衡 13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 14

四、五行的归类 15

五、阴阳和五行的具体运用 17

第三章 病因 19

(二)寒 20

(一)风 20

一、外因(六淫、疠气) 20

(四)湿 21

(三)热(火)和暑 21

二、内因(七情及其他) 22

附:疠气 22

(五)燥 22

(四)忧和悲 23

(三)思 23

(一)喜和惊 23

(二)怒 23

3.瘀血  24

2.痰  24

(五)恐 24

附:其他 24

1.饮食不调  24

5.房室不节  25

4.劳倦  25

1.一般望诊  26

(一)望诊 26

第四章 四诊与八纲 26

一、四诊 26

3.肢体望诊  27

2.面部望诊  27

(二)闻诊 28

4.舌诊  28

4.头身  29

3.汗  29

1.言语  29

2.呼吸  29

3.咳嗽  29

4.气味  29

(三)问诊 29

1.病史  29

2.寒热  29

1.切脉的方法与部位  30

(四)切诊 30

5.大小便  30

6.饮食  30

7.胸腹胁肋  30

8.月经  30

2.脉象  31

4.经络输穴的按诊  33

3.脉诊在诊断上的应用  33

(一)阴阳 34

二、八纲 34

(二)表里 35

(三)寒热 36

(四)虚实 37

一、经络和输穴的关系 41

中篇 经络与输穴第一章 经络输穴概述 41

(二)头面躯干 42

(一)四肢 42

二、十四经脉分布概况 42

三、输穴主治的分经和分部 43

4.足三阴经  43

1.手三阴经  43

2.手三阳经  43

3.足三阳经  43

(二)原穴 53

(一)五输穴 53

四、特定穴 53

(三)络穴 55

(五)背俞穴 56

(四)郄穴 56

(六)募穴 57

(八)八脉交会穴 58

(七)八会穴 58

(一)头部 59

五、输穴的定位法 59

(五)下肢部 60

(四)上肢部 60

(二)胸腹部 60

(三)背部 60

1.中府  62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62

第二章 十二经脉和输穴(上) 62

2.云门  63

5.尺泽  64

4.侠白  64

3.天府  64

7.列缺  65

6.孔最  65

9.太渊  66

8.经渠  66

11.少商  67

10.鱼际  67

二、手阳明大肠经(20穴) 69

2.二间  70

1.商阳  70

5.阳溪  71

4.合谷  71

3.三间  71

8.下廉  72

7.温溜  72

6.偏历  72

11.曲池  73

10.手三里  73

9.上廉  73

14.臂臑  74

13.五里(手)  74

12.肘髎  74

16.巨骨  75

15.肩髃  75

20.迎香  76

19.禾髎(鼻)  76

17.天鼎  76

18.扶突(颈)  76

1.承泣  79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79

3.巨髎(鼻)  81

2.四白  81

6.颊车  82

5.大迎  82

4.地仓  82

9.人迎  83

8.头维  83

7.下关  83

11.气舍  84

10.水突  84

15.屋翳  85

14.库房  85

12.缺盆  85

13.气户  85

19.不容  86

18.乳根  86

16.膺窗  86

17.乳中  86

21.梁门  87

20.承满  87

22.关门  88

26.外陵  89

25.天枢  89

23.太乙  89

24.滑肉门  89

30.气冲  90

29.归来  90

27.大巨  90

28.水道  90

33.阴市  91

32.伏兔(股)  91

31.髀关  91

35.犊鼻  92

34.梁丘  92

38.条口  93

37.上巨虚  93

36.足三里  93

42.冲阳  94

41.解溪  94

39.下巨虚  94

40.丰隆  94

44.内庭  95

43.陷谷  95

45.厉兑  96

3.太白  99

2.大都  99

四、足太阴脾经(21穴) 99

1.隐白  99

5.商丘  101

4.公孙  101

8.地机  102

7.漏谷  102

6.三阴交  102

10.血海  103

9.阴陵泉  103

13.府舍  104

12.冲门  104

11.箕门  104

16.腹哀  105

15.大横  105

14.腹结  105

20.周荣  106

19.胸乡  106

17.食窦  106

18.天溪  106

21.大包  107

1.极泉  110

五、手少阴心经(9穴) 110

第三章 十二经脉和输穴(中) 110

2.青灵  111

6.阴郄  112

5.通里  112

3.少海  112

4.灵道  112

8.少府  113

7.神门  113

六、手太阳小肠经(19穴) 114

9.少冲  114

2.前谷  117

1.少泽  117

5.阳谷  118

4.腕骨(手)  118

3.后溪  118

7.支正  119

6.养老  119

9.肩贞  120

8.小海  120

13.曲垣  121

12.秉风  121

10.臑俞  121

11.天宗  121

16.天窗  122

15.肩中俞  122

14.肩外俞  122

19.听宫  123

18.颧髎  123

17.天容  123

2.攒竹  126

1.睛明  126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126

5.五处  128

4.曲差  128

3.眉冲  128

9.玉枕  129

8.络却  129

6.承光  129

7.通天  129

12.风门  130

11.大杼  130

10.天柱  130

13.肺俞  131

17.膈俞  132

16.督俞  132

14.厥阴俞  132

15.心俞  132

20.脾俞  133

19.胆俞  133

18.肝俞  133

24.气海俞  134

23.肾俞  134

21.胃俞  134

22.三焦俞  134

28.膀胱俞  135

27.小肠俞  135

25.大肠俞  135

26.关元俞  135

32.次髎  136

31.上髎  136

29.中膂俞  136

30.白环俞  136

36.承扶  137

35.会阳  137

33.中髎  137

34.下髎  137

40.委中  138

39.委阳  138

37.殷门  138

38.浮郄  138

41.附分  139

44.神堂  140

43.膏肓俞  140

42.魄户  140

48.阳纲  141

47.魂门  141

45.譩譆 141

46.膈关  141

52.志室  142

51.肓门  142

49.意舍  142

50.胃仓  142

56.承筋  143

55.合阳  143

53.胞肓  143

54.秩边  143

60.昆仑  144

59.跗阳  144

57.承山  144

58.飞扬  144

62.申脉  145

61.仆参  145

66.通谷(足)  146

65.束骨  146

63.金门(足)  146

64.京骨  146

67.至阴  147

2.然谷  150

1.涌泉  150

八、足少阴肾经(27穴) 150

5.水泉  152

4.大钟  152

3.太溪  152

7.复溜  153

6.照海  153

10.阴谷  154

9.筑宾  154

8.交信  154

12.大赫  155

11.横骨  155

16.肓俞  156

15.中注(腹)  156

13.气穴  156

14.四满  156

20.通谷(腹)  157

19.阴都  157

17.商曲  157

18.石关  157

24.灵墟  158

23.神封  158

21.幽门  158

22.步廊  158

27.俞府  159

26.彧中  159

25.神藏  159

1.天池  162

九、手厥阴心包经(9穴) 162

第四章 十二经脉和输穴(下) 162

3.曲泽  163

2.天泉  163

4.郄门  164

8.劳宫  165

7.大陵  165

5.间使  165

6.内关  165

9.中冲  166

十、手少阳三焦经(23穴) 168

2.液门  169

1.关冲  169

5.外关  170

4.阳池  170

3.中渚(手)  170

7.会宗  171

6.支沟  171

10.天井  172

9.四渎  172

8.三阳络  172

12.消泺  173

11.清冷渊  173

16.天牖  174

15.天髎  174

13.臑会  174

14.肩髎  174

18.瘈脉  175

17.翳风  175

22.和髎(耳)  176

21.耳门  176

19.颅息  176

20.角孙  176

23.丝竹空  177

1.瞳子髎  179

十一、足少阳胆经(44穴) 179

3.上关  181

2.听会  181

7.曲鬓  182

6.悬厘  182

4.颔厌  182

5.悬颅  182

11.头窍阴  183

10.浮白  183

8.率谷 183

9.天冲  183

14.阳白  184

13.本神  184

12.完骨(头)  184

17.正营  185

16.目窗  185

15.头临泣  185

21.肩井  186

20.风池  186

18.承灵  186

19.脑空  186

23.辄筋  187

22.渊腋  187

26.带脉  188

25.京门(腰)  188

24.日月  188

28.维道  189

27.五枢  189

31.风市  190

30.环跳  190

29.居髎(股)  190

33.膝阳关  191

32.中渎(股)  191

35.阳交  192

34.阳陵泉  192

38.阳辅  193

37.光明  193

36.外丘  193

41.足临泣  194

40.丘墟  194

39.悬钟  194

44.足窍阴  195

43.侠溪  195

42.地五会  195

2.行间  198

1.大敦  198

十二、足厥阴肝经(14穴) 198

4.中封  200

3.太冲  200

6.中都(足)  201

5.蠡沟  201

8.曲泉  202

7.膝关  202

12.急脉  203

11.阴廉  203

9.阴包  203

10.五里(股)  203

13.章门  204

14.期门  205

2.腰俞  208

1.长强  208

第五章 奇经八脉与输穴 208

一、督脉(28穴) 208

3.腰阳关  209

4.命门  210

5.悬枢  211

9.至阳  212

8.筋缩  212

6.脊中  212

7.中枢  212

13.陶道  213

12.身柱  213

10.灵台  213

11.神道  213

15.痖门  214

14.大椎  214

18.强间  215

17.脑户  215

16.风府  215

22.囟会  216

21.前顶  216

19.后顶  216

20.百会  216

26.水沟  217

25.素髎  217

23.上星  217

24.神庭  217

28.龈交(口)  218

27.兑端  218

二、任脉(24穴) 220

3.中极  221

2.曲骨  221

1.会阴  221

4.关元  222

8.神阙  223

7.阴交(腹)  223

5.石门  223

6.气海  223

12.中脘  224

11.建里  224

9.水分  224

10.下脘  224

15.鸠尾  225

14.巨阙  225

13.上脘  225

19.紫宫(胸)  226

18.玉堂  226

16.中庭  226

17.膻中  226

22.天突  227

21.璇玑  227

20.华盖  227

24.承浆  228

23.廉泉  228

三、冲脉 230

四、带脉 231

七、阳维脉 232

六、阴蹻脉 232

五、阳蹻脉 232

1.印堂  234

附:经外奇穴 234

八、阴维脉 234

3.金津、玉液  236

2.太阳  236

4.胃管下俞  237

9.四缝  238

8.中泉  238

5.腰眼  238

6.十七椎  238

7.子宫(腹)  238

10.十宣  239

12.八风  240

11.八邪  240

(一)针具和练习法 243

一、毫针刺法 243

下篇 针灸治疗第一章 刺灸法 243

(二)适应和禁忌 244

(三)术前准备 245

1.进针  246

(四)进针及出针 246

3.出针  248

2.针刺的角度  248

(3)提插补泻  249

(2)捻转补泻  249

(五)针刺的得气和补泻法 249

1.得气与候气  249

2.常用补泻法  249

(1)徐疾补泻  249

3.弯针  250

2.滞针  250

(六)异常现象的处理 250

1.晕针  250

二、三棱针刺法 251

6.后遗感  251

4.折针  251

5.血肿  251

四、皮内针刺法 252

三、皮肤针刺法 252

(一)灸治的材料 253

五、灸法 253

1.艾炷灸  254

(二)灸法的分类 254

2.艾条灸  255

3.温针灸  256

(三)灸治的适应和禁忌 256

(四)灸治的注意事项 256

第二章 治疗概述 258

一、辨证施治 258

二、配穴处方的基本原则 259

1.远道取穴  259

2.局部取穴  259

3.邻近取穴  259

三、特定穴的应用 261

(一)背俞和募穴的应用 261

(二)原穴和络穴的应用 262

(三)子母补泻穴的应用 262

(四) 郄穴、八会穴和八脉交会穴的应用 264

一、中风 265

第三章 内科病症的针灸治疗 265

二、头痛 267

三、眩晕 269

四、不寐 270

五、癫狂 271

六、中暑 272

七、疟疾 273

八、感冒 274

九、咳嗽 275

十、气喘 276

十一、胃脘痛 277

十二、呕吐 278

十三、腹痛 279

十四、泄泻 280

十五、痢疾 281

十六、黄疸 282

十七、水肿 283

十八、遗尿 284

十九、尿闭 285

二十、遗精 285

二十一、阳萎 286

二十二、腰痛 287

二十三、胁痛 287

二十四、痹症 288

二十五、痿症 290

二十六、风疹 291

妇科病症 292

一、经闭 292

第四章 妇儿科病症的针灸治疗 292

二、痛经 293

三、崩漏 294

四、带下 295

五、妊娠恶阻 295

六、乳汁少 296

儿科病症 297

一、惊风 297

七、脏躁 297

二、小儿瘫痪 299

三、顿咳(百日咳) 299

四、疳积 300

五、小儿腹泻 301

六、痄腮 301

外科病症 302

一、乳痈 302

第五章 外科、五官科病症的针灸治疗 302

二、肠痈 303

三、丹毒 303

四、扭伤 304

一、耳鸣、耳聋 305

二、目赤肿痛、昏花 305

五官科病症 305

三、鼻渊、鼻衄 306

四、齿痛 307

五、喉痹 308

附:穴名索引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