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一) 田本相 1
绪论 1
(一)戏剧思潮与戏剧的发展 1
序(二) 董健 3
(二)20世纪中国戏剧思潮的发展与主导趋向 5
(三)经验与教训:关于现代化与民族化的思考 11
第一编 新旧杂陈的变革(1898—1916) 20
第一章 戏曲改良 21
(一)民族精神·创造意识·世界眼光 21
(二)戏曲艺术走进文学殿堂 27
(三)突破传统,开创新声 32
(四)“戏曲改良”与改良戏曲 37
第二章 新剧革命 43
(一)新剧在民族革命浪潮中诞生 43
(二)政治、社会与戏剧 49
(三)剧本:戏剧艺术之根本 53
(四)“新剧革命”与中国戏剧的发展 58
第二编 走向现代化(1917—1929) 65
第一章 新旧戏剧论争 67
(一)社会变革与戏剧革命 68
(二)新旧戏剧的激烈交锋 71
(三)直面世界的两种心态 77
(四)论争的影响在继续 82
(一)《新青年》派的理论倡导 88
第二章 现实主义 88
(二)现实批判、社会问题与写实 92
(三)现实性、倾向性与典型性 98
(四)曲折:趋向假、大、空 108
第三章 新浪漫主义 115
(一)新浪漫主义西风东渐 115
(二)象征主义 121
(三)表现主义 125
(四)唯美主义 129
(五)新浪漫主义的现实遭遇 133
第四章 浪漫主义 138
(一)时代狂飙催生浪漫派戏剧 138
(二)“自我表现”的浪漫抒情 143
(三)浪漫主义与新浪漫主义 150
(四)浪漫精灵失去健翮难以飞翔 156
第五章 国剧运动 163
(一)戏剧应该艺术地表现人生 164
(二)建立“综合性”的真正戏剧 168
(三)国剧:具有民族特色的创造 172
(四)在批判与汲取之间 176
第三编 民族化的历程(1930—1966) 182
第一章 “普罗戏剧”的崛起 183
(一)政治—戏剧在血与火中遇合 183
(二)“建立民众自身的阶级的戏剧” 188
(三)现实政治与艺术审美的交错 193
(四)功过自有历史评说 199
第二章 话剧民族化 206
(一)前提:必须创建现代话剧 206
(二)大众化:民众戏剧的多层次开展 211
(三)民族形式:深沉的思索 219
(四)舞台艺术的民族化探讨 225
第三章 戏曲现代化 234
(一)步履艰难的起步 234
(二)“利用旧形式”与“旧瓶装新酒” 240
(三)“三并举”与戏曲现代戏 247
(四)危机声中的探索与变革 255
(五)“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262
第四章 创建民族新歌剧 266
(一)萌芽期的多方面尝试 266
(二)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 272
(三)“方向”之争与“基础”的探讨 278
(四)新时期的新探索 284
第五章 斯坦尼体系的实践 290
(一)中国话剧呼唤提高演剧艺术 290
(二)走向斯坦尼(1):抗战时期 294
(三)走向斯坦尼(2):新中国前17年 300
(四)创建中国话剧的演剧体系 305
[附录]“文革”中的“样板戏” 311
(一)盗名欺世以开创“新纪元” 311
(二)从“根本命题”说到“根本任务”论 315
(三)扫荡斯坦尼,推行“三突出” 318
(四)良莠杂陈的“样板戏” 322
第四编 新的探索与拓展(1977—1989) 327
第一章 “戏剧观”论争 328
(一)戏剧危机与观念更新 328
(二)戏剧的“传统”与“反传统” 332
(三)“写实”与“写意”,“幻觉”与“非幻觉” 337
(四)创新、不足及影响 342
第二章 现实主义的复归与深化 347
(一)问题剧:努力复归现实主义 347
(二)走向“新现实主义” 351
(三)深广的现实感与人的复杂性 356
(四)创造新的现实主义舞台语汇 361
第三章 探索戏剧的探索 367
(一)探索:中外戏剧在碰撞中交融 367
(二)诉诸理性与强化哲理意识 371
(三)形式创新:“完全的戏剧” 376
(四)在兼容与结合中嬗变 381
第四章 尝试新的演剧体系 387
(一)演剧革新与舞台假定性 387
(二)导演:把自己的形式赋予自己的观念 392
(三)活人精湛表演的独特魅力 397
(四)舞美:创造新的演出空间 401
后记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