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概述 1
第二章 大事记 7
第三章 古代教育 54
第一节 官学制度 54
第二节 私学制度 55
第三节 书院制度 56
第四节 科举制 56
附:邢台县明清进士名单 58
第四章 学前教育 59
第一节 发展概况 59
第二节 保教工作 61
一、保教方针 61
二、保教工作 62
一、体制与管理 63
第三节 管理 63
三、卫生保健 63
二、保教人员 64
附:邢台市第一幼儿园简介 64
邢台地区第一幼儿园简介 65
一类幼儿园统计表 66
第五章 初等教育 67
第一节 小学发展概况 67
附:邢台县高等小学堂碑记 71
邢台市市区中小学学生增长示意图 72
南长街小学简介 73
清风小学简介 74
育才小学简介 75
育红小学简介 75
东大街小学简介 76
邢师附小简介 76
中国人民解放军育才小学简介 78
邢台县高等小学统计表 79
邢台县城关国民学校统计表 80
邢台市完全小学统计表 80
邢台市小学情况统计表 81
邢台市厂矿小学统计表 83
邢台市小学教育统计表 84
邢台市桥东区小学情况统计表 84
邢台市桥西区小学情况统计表 86
校名对照表 88
第二节 教学工作 88
附:邢台市小学四率统计表 93
第三节 思想品德教育 94
一、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94
二、思想品德教育形式 96
第四节 课程与教材 98
附:1993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决赛获奖统计表 102
邢台市小学数学竞赛获奖成绩单 103
1993年全国小学数学决赛成绩单 103
第六章 普通中学教育 105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05
附:普通中学基本情况统计表 109
普通中学发展情况表 110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 111
一、课程设备 111
二、教学 112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 114
第四节 中学生上山下乡 117
第五节 学校选介 118
一、邢台市第一中学 118
二、邢台市第二中学 120
三、邢台市第三中学 120
四、邢台市第五中学 121
五、邢台市第八中学 122
六、邢台县浆水中学 122
七、邢台县会宁中学 123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25
第七章 中等师范教育 125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 126
第三节 学校简介 127
一、河北邢台师范学校 127
附:邢师人物简介 130
邢师历史沿革表 132
邢师历任校长一览表 133
二、河北省立邢台女子师范学校 134
三、邢台市教师进修学校暨邢台市师范学校简介 135
第八章 中等专业教育 136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工业学校 136
河北机电学校 136
邢台地区卫生学校 137
邢台地区财贸学校 138
邢台地区农业学校 139
邢台地区工业学校 139
第九章 职业技术教育 140
第一节 职业中学 140
一、概况 140
二、学制、课程 141
三、教师 141
四、学生 142
五、经费 142
附:邢台市第一职业中学简介 143
第二节 农业中学 143
第三节 职业中专 144
附;邢台市郭守敬职业中专简介 145
第四节 高等职业教育 145
第五节 技工学校 145
附:邢台市劳动技工学校简介 146
河北省邢台劳动技工学校简介 147
邢台市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统计表 148
邢台市技工学校统计表 149
第十章 普通高等教育 150
北方大学 150
邢台师范学院 151
邢台大学——河北农机学院 151
邢台眼科大学——邢台眼科专科学校 152
华北农业机械化学院 152
邢台师范专科学校 153
河北财经学院邢台校外班 154
附:教育部对1962年前后调整下马院校学生的学历问题的处理意见 155
第十一章 特殊教育 156
一、聋哑学校 156
二、弱智班 157
三、劳动教养学校 157
综述 159
第一节 扫盲教育 159
第十二章 成人教育 159
第二节 干部教育 161
附:学校简介 163
抗大在邢台 163
邢台市党干校 164
中国工商银行邢台干部学校 165
中共邢台地委党校 165
第三节 职工教育 166
邢台财税干部学校 166
附:学校简介 168
邢台市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68
邢台县卫生学校 168
邢台地区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69
邢台地区供销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69
邢台市干部职工教育统计表 170
第四节 农民教育 170
邢台县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 171
邢台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171
附:学校简介 171
第五节 成人高等教育 172
邢台地区教育学院 172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邢台市分校 172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邢台地区分校 173
第六节 自学考试 173
邢台市自学考试一览表 175
第七节 社会力量办学 176
社会力量办学名单 177
邢台市长征汽车司机培训学校简介 178
第十三章 教育行政 179
第—节 教育宗旨与学制 179
一、教育宗旨及实施方针 179
二、学制 181
第二节 教育行政机构 183
一、沿革 183
二、教育督导 184
附:邢台市教育行政机构沿革表 185
第三节 学校管理体制 188
第四节 招生 190
一、小学招生 190
二、初中招生 191
三、高中、农职中、中专、中师、技校招生 191
四、高等院校统一招生 193
附:初中毕业生升学情况统计表 193
邢台市高考报名、录取情况统计表 196
第五节 教育投入 196
一、教育经费的来源 196
附:邢台市财政教育投入统计表 198
二、教育经费的管理与使用 200
附:邢台市勤工俭学经济指标统计表 202
邢台市主要勤工俭学企业一览表 203
邢台市教育事业经费分项支出决算统计表 204
第十四章 教师队伍 205
第一节 教师队伍发展概况 207
第二节 教师的任用与培训 209
一、教师的任用 209
二、教师培训 212
第三节 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217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 217
二、教师工资待遇 223
民办教师 225
附:邢台市特级教师名单 227
市教委直属学校高级教师名单 227
邢台市中小学教师发展状况示意图 230
邢台市市区民办教师状况示意图 231
邢台市1989年民办教师工资兑现情况 231
邢台市1992年中学教师全员培训统计表 232
1985—1992年邢台市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进修统计表 232
邢台市中小学教师取得《专业合格证书》人数统计表 233
邢台市中小学教师取得《专业合格证书》单科结业证人数统计表 233
邢台市中小学教师取得《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人数统计表 233
1986—1992年邢台市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情况表 234
邢台市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一览表 234
邢台市教职工统计表 235
出席邢台市(七一九届)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界代表名单 236
邢台市历届政治协商会议教育界委员名单 238
邢台市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 239
第十五章 党团和群众组织 240
第一节 党的组织 240
一、概况 240
二、党组织的发展与活动 241
附:1983—1992年邢台市教委直属单位发展党员人数统计表 244
第二节 团的组织 245
一、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245
二、团的活动 246
一、概述 246
第三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 247
二、桥西区少先队组织 248
一、桥东区少先队组织 248
第四节 教育工会 249
二、活动 250
第五节 妇女工作委员会 251
第六节 民主党派 252
中国民主促进会 252
中国民主同盟 253
九三学社 253
农工民主党 253
第十六章 体育与卫生 254
第一节 学校体育 254
一、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学校体育 254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体育 254
第二节 卫生保健 258
附:邢台市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统计表 260
1989年邢台市中学男子组田径最高纪录 261
1989年邢台市中学女子组田径最高纪录 262
7—18岁男生四项形体指标均值比较表 263
7—18岁女生四项形体指标均值比较表 264
第十七章 教育科研 265
第一节 概述 265
第二节 教育科研机构 266
第三节 教研工作 267
第四节 教研成果 269
第五节 学术团体 270
第六节 电化教学仪器配备 271
附:邢台市九年来电教、仪器投资情况表 271
邢台市电教机件统计表 271
邢台市1979—1993年省级及省以上获奖论文目录 272
邢台市1992年获社科院实验中心论文奖目录 275
邢台市《现代小学数学》实验七年发展一览表 276
“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张孝纯) 277
四篇获奖学术论文 277
谈谈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王振刚) 282
中学物理学法教学孔见(陈甫林) 286
邢台市《现代小学数学》第二届实验报告(陈清萍) 291
第十八章 教育人物 295
第一节 人物传 295
一、徐彬传 295
二、张信卿传 296
三、白寿章传 297
五、王量宏传 300
六、王文卿传 301
七、南征河传 302
八、李庆俊传 303
十、张廷灿传 304
九、张良才传 304
十一、张孝纯传 305
第二节 人物简介 306
一、陈甫林 306
二、陈臣仲 307
三、杨淑君 308
四、马秀芹 309
五、王占德 310
六、尹志英 310
七、王墨森 311
八、李重森 311
九、阎增国 312
第三节 人物表 313
总附录 邢台市文教局《关于贯彻省教育会议精神,提高全日制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规划意见向市人委的报告》(1963) 332
邢台市教育局《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为四化献身的积极性》(1986年3月) 340
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小学教育五项督导检查工作的报告》(1990) 346
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捐资助学集资办学活动的意见》(1992) 351
四、吴玉书传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