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德性的结构:德性论的当代分析 4
1.1 麦金太尔:德性的历史文化维度 6
1.2 经验主义的德性论:德性的个体心理维度 11
1.3 德性与规则:德性的理由维度 17
1.4 德性的结构 21
注释 24
第二章 中国话语中死亡与垂死问题的挑战 32
2.1 定义死亡:解读中国文化中的死亡概念 33
2.2 脑死亡:分类与标准 48
2.3 安乐死:历史及定义 56
注释 74
第三章 中国死亡文化中的德性传统 82
3.1 基本预设 82
3.2 儒家的死亡德性论:“大哉死乎”与“顺命” 87
3.3 道家的死亡德性论:从“死生一条”到“安时而顺” 97
3.4 佛家的死亡德性论:从“死苦”到“涅槃” 102
3.5 死亡德性论的习俗化:死亡的伦理德性 108
3.6 死亡德性论的现代形式:“死得其所” 121
注释 124
第四章 回应挑战的理由及其德性论诠释 133
4.1 理由与关于死亡的理由 133
4.2 仁慈 141
4.3 正义或公正 149
4.4 尊严 155
4.5 权利与自主性 164
注释 177
5.1 德性的情景性与死亡德性 184
第五章 死亡德性:死亡的心理历程与临终关怀 184
5.2 死亡德性的情景解析:死亡的心理历程 192
5.3 死亡德性论:死亡情景中的仁义礼智及其诠释 199
5.4 回应死亡挑战的一个德性论策略 203
5.5 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 207
5.6 死亡德性的逻辑分析 211
注释 217
结语 德性的死亡:死在家中(death home) 222
参考文献 226
后记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