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安徽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向东主编;黄立山卷主编;安徽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3742933
  • 页数:4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反映了世纪之交安徽省人力资源状况及发展趋势。

目录 3

第一章 人口发展回顾 3

一、人口增长状况 3

(一)人口增长的变化趋势 3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 8

(三)人口现状及特征 10

二、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4

(一)人口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4

(二)人口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19

(三)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 22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及特点 26

一、人口年龄构成 26

第二章 人口年龄和性别 26

(二)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33

(三)人口年龄构成的地区差异 37

(四)人口年龄构成的城乡差异 42

二、人口性别构成 46

(一)人口性别构成的变化及特点 46

(二)人口性别比的地区和城乡差异 51

(三)出生婴儿的性别比 53

第三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 56

一、生育水平现状及发展趋势 56

(一)生育水平逐年下降并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 56

(二)人口控制工作成效显著 58

(三)妇女生育模式变化显著 63

二、影响生育水平的因素 67

(一)政策因素 67

(二)文化因素 68

(三)职业因素 69

(四)经济因素 71

三、人口控制的效益、趋势和重点、难点 72

(一)人口有效控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73

(二)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 74

(三)人口控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76

四、新世纪新阶段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方向和措施 80

(一)人口死亡率的变动特点 83

第四章 人口死亡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 83

一、人口死亡水平 83

(二)不同群体的死亡水平差异 88

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93

(一)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 94

(二)预期寿命的地区及城乡差异 94

(三)寿命延长的体现 96

(四)预期寿命与社会发展及环境改善 97

三、影响死亡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的间接因素 98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 102

一、人口婚姻状况变动及特点 102

(一)人口婚姻状况特点 103

(二)平均初婚年龄 110

(一)不同地区人口婚姻状况 112

二、婚姻状况的区域特点 112

(二)城乡人口婚姻状况 114

(三)五大自然地理区域人口婚姻状况的比较 114

三、家庭户规模与家庭结构 115

(一)家庭户规模的现状及演变特点 116

(二)不同区域的家庭户规模比较 118

(三)家庭结构的现状与区域比较 120

四、婚姻家庭对人口控制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123

(一)婚姻家庭对妇女生育水平的影响 123

(二)婚姻家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25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现状及特点 127

第六章 人口受教育状况 127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 127

(二)分年龄性别人口的文化素质 130

(三)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地区差异 132

二、教育发展与人口文化素质 135

(一)教育事业(规模、结构)的发展 135

(二)教育相对落后的现状对人口文化素质的影响 140

三、人口文化素质对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44

(一)人口文化素质对人口控制水平的影响 144

(二)安徽省人口文化素质状况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45

(三)人口文化素质与人才资源及“科教兴皖” 148

(一)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及变化 154

第七章 劳动力资源与就业 154

一、劳动力适龄人口 154

(二)劳动适龄人口的分布差异 156

二、就业人口 158

(一)人口就业程度分析 159

(二)就业人口的行业构成 160

(三)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164

(四)行业内部的各类职业人口构成 166

(五)就业人口的文化构成 168

三、2000年安徽省未工作人口状况 169

四、安徽劳动就业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176

(一)就业形势不乐观 178

五、未来安徽就业发展展望 178

(二)促进就业应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 179

(三)就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180

第八章 少数民族人口 184

一、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分布及聚居地自然概况 184

二、少数民族人口构成及增长趋势分析 187

(一)性别构成 188

(二)年龄构成 190

(三)婚姻状况 190

(四)就业人口构成 191

(五)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趋势分析 193

三、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 194

四、少数民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及政策建设 196

(一)少数民族人口经济发展现状 197

(二)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0

(三)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社会组织状况 203

(四)关于少数民族政策建设的探讨性建议 208

第九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 212

一、对迁移与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 212

二、外来人口 213

(一)外来人口总况 213

(二)外来人口的流动原因 215

(三)省外流入人口 216

三、外出人口 218

(一)流出人口总量及结构 219

(二)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221

(三)流出人口的经济活动特征 225

(四)流出人口的外出原因 227

(五)人口流动对安徽经济贡献状况 228

四、人口迁移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证分析 230

五、合理制定人口迁移流动的相关政策 233

第十章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 238

一、人口分布 238

(一)人口分布现状 238

(二)人口分布演变 241

(一)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 247

二、人口城镇化 247

(二)人口城镇化现状及特征 251

(三)城镇体系框架和城镇建设 254

(四)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制约因素 259

(五)人口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 263

第十一章 人口居住状况 271

一、人口居住水平现状及特点 271

(一)家庭户住房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人均住房面积超小康标准 272

(二)家庭户住房质量尚可,自建和购买住房为主流 273

(三)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别影响居住水平 276

(四)购建住房费用和租用住房费用处于较低水平 280

(一)空置商品房的特点、成因 281

二、空置商品房及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 281

(二)住房和房地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285

三、住房及房地产业发展对策与措施 289

(一)发展对策与措施 289

(二)合理规划住房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拓展住房空间 292

第十二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 294

一、安徽省资源环境现状 294

(一)安徽省资源状况 294

(二)安徽省环境状况 300

二、人口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304

(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自然资源需求产生巨大压力,形成自然资源供给短缺 304

(二)人口不断增长,使得生态失衡,环境趋于恶化 305

(三)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比重加大,进一步增强了对资源的需求,也加大了环境问题的影响 306

(四)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技术进步,进而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07

三、安徽省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08

(一)人口、资源、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和基本关系 309

(二)人口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 310

(三)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构建“开放型”资源利用体系 317

(四)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是“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318

第十三章 老年人口与人口老龄化 321

一、老年人口现状 321

(一)老年人口的总量及地区分布 322

(二)老年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 322

(三)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 325

(四)老年人口的婚姻家庭与就业 328

二、人口老龄化 331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332

(二)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337

(三)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341

三、老年人口社会保障 342

(一)目前老年人口养老方式 342

(二)老年人口社会养老保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344

(三)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老年保障机制和体系 345

四、百岁老人 347

(一)百岁老人的基本特征 347

(二)百岁老人的基本状况 349

(三)百岁老人的长寿因素 351

(四)人活百岁不是梦 352

(一)安徽区域划分 355

第十四章 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 355

一、区域及其人口发展基本情况 355

(二)区域人口分布 356

(三)区域人口发展 356

(四)城乡区域人口变化 360

(五)区域人口文化素质 361

二、区域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的交互性、协调性 363

(一)区域资源对人口的承载 363

(二)区域经济对人口的承载力 365

(三)区域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67

三、区域劳动人口相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 368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人口的容纳 368

(二)区域劳动人口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适应性 370

(三)区域劳动人口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适应性 374

四、区域人口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75

第十五章 未来人口发展前景展望 382

一、人口预测方法和预测参数的选定 382

(一)人口预测基数 382

(二)其它预测参数 383

二、2000—2020年人口发展态势 385

(一)主要人口指标 385

(二)人口的主要构成 389

三、2021—2050年人口前景展望 394

四、未来生育政策调整构想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