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1
第一章 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史的一般问题 1
第一节 西方人格心理学中关于人格的外延和内涵 1
一、 “人格”一词的来源 1
二、 西方人格心理学者使用人格一词的意义范围 1
三、 西方人格心理学中的人格内涵 3
第二节 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4
一、 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史的对象 4
二、 研究西方人格心理学史的任务 5
三、 研究西方人格心理学史的方法论原则 5
第三节 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史的历史分期 6
一、 历史分期的依据 6
二、 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史的历史分期 7
第四节 研究西方人格心理学史的意义 8
一、 研究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史的必要性 9
二、 研究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史的重要性 10
第二章 人格心理学产生的历史渊源和背景 12
第一节 古代哲学家对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 12
一、 公元前5世纪希腊、罗马哲学业家对人格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12
二、 中世纪西方哲学家在人格心理学研究上的贡献 16
第二节 古代医学家、生理学家对人格心理研究的贡献 21
一、 希腊、罗马医生和生理学家对人格的研究 21
二、 罗马时代之后的学者对人格方面的研究 24
第三节 心理测量学和高尔顿的贡献 28
一、 心理测量学的产生和个别差异研究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历史的产物 28
二、 心理测量学的产生 30
三、 高尔顿对个别差异的研究 31
一、 西方人格心理学产生的历史时间 33
第四节 人格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3
二、 西方现代人格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原因 35
三、 人格心理学的产生是心理科学发展的必然 35
第二编 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的产生 37
第三章 精神分析人格心理学理论 37
第一节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7
一、 弗洛伊德的生活经历及对其理论的影响 37
二、 维多利亚时代 39
三、 先驱的影响 40
四、 社会状态 43
第二节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基本假设 44
一、 心理决定主义 44
二、 无意识动机 45
第三节 本能论 47
三、 心理能量 47
一、 本能的特征 48
二、 本能的种类 50
第四节 人格结构理论 51
一、 关于人格的早期思想 52
二、 关于成熟的结构模式 53
三、 焦虑和防卫 60
第五节 人格的发展 64
一、 口唇期 65
二、 肛门期(Anal Stage) 67
三、 生殖器阶段(Phallic Stage) 68
第六节 变态人格的矫治和对精神分析人格论的评价 71
一、变态人格的矫治 71
二、对精神分析人格论的评价 74
第四章 精神分析人格论的发展及其分裂 77
第一节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79
一、 安娜·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的合理化者 80
二、 哈特曼——自我心理学之父 89
三、 其它的研究 94
第二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95
一、 荣格的生平 96
二、 单词联想实验和荣格的人格动力概念 97
三、 人格结构 102
四、 人格类型 108
五、 荣格人格理论简评 113
第三节 阿德勒的人格心理学理论 114
一、 阿德勒的生平 114
二、 阿德勒对弗洛伊德的观点的反对 116
三、 人格发展动力 118
四、 人格类型 123
五、 创造性自我 128
六、 社会兴趣 129
七、 变态人格的矫正 130
八、 对阿德勒人格理论的评价 131
第五章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133
第一节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产生 133
一、 行为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133
二、 科学和哲学背景 135
三、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的影响 136
四、 行为主义产生的个人背景 138
第二节 华生关于行为获得的理论 139
一、 经典性条件下的行为获得 140
二、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消除 146
第三节 变态人格的矫治 147
一、 不适接近行为的治疗 148
二、 不适避免行为的矫治 152
三、 对经典性条件理论的简评 154
第三编 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157
第六章 人类测量的兴起 157
第一节 人格测量兴起的背景 157
一、 社会历史背景 157
二、 理论研究的必然要求 160
第二节 当时盛行的几个主要的人格测验 160
一、 自我报告问答测验 161
二、 投射测验 164
三、 30—50年代的人格测验简评 167
第七章 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内部的演化(上)——社会精神分析学派的产生 168
第一节 社会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产生 168
一、 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 168
二、 西方科学文化现状对社会精神分析产生的影响 170
三、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革新 171
第二节 霍妮的人格理论 173
一、 霍妮生平 173
二、 人格动力 174
三、 人格结构 178
四、 人格类型 180
五、 霍妮的人格理论简评 183
第三节 弗洛姆的人格理论 184
一、 弗洛姆的生平 184
二、 人的社会化 185
三、 人格动力 187
四、 人格类型 190
五、 弗洛姆人格理论简评 193
第四节 人格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93
一、 艾迪克森的生平 194
二、 人格形成 195
三、 人格的性别差异 197
四、 人格的发展 198
五、 艾迪克森的人格理论简评 207
第八章 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人格理论内部的演化(下)——新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209
第一节 新行为主义的产生 209
一、 哲学思潮的影响 210
二、 心理学发展的要求 212
三、 经典的行为主义的弱点 213
第二节 赫尔、台尔曼关于人格的论述 214
一、 赫尔关于人格的观点 214
二、 台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218
第三节 斯金纳的操作强化人格理论 221
一、 斯金纳生平 221
二、 斯金纳人格理论的基本假设 222
三、 人格动力 223
四、 人格结构 225
五、 人格的形成 226
六、 人格的发展 230
七、 对斯金纳人格理论的评价 232
第九章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和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合流 235
第一节 精神分析人际理论 236
一、 沙利文的生平 236
二、 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 发展的基础 238
三、 人格结构 242
四、 人格的发展 248
五、 沙利文的人格理论简评 251
第二节 精神动力行为理论 252
一、 都拉得和米勒的合作 252
二、 人格动力 254
三、 人格结构 255
四、 人格的形成 256
五、 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263
六、 无意识的过程和冲突 266
七、 对精神动力行为论的简评 268
第十章 对人格研究的科学尝试 270
第一节 谢尔顿的体质类型理论 271
一、 谢尔顿的生平及主要著作 271
二、 先驱的影响 272
三、 体质的概念和结构 275
四、 气质的结构 280
五、 体质和人格的联系 282
六、 谢尔顿的贡献和对他的批评 284
第二节 人格特质理论 285
一、 吉尔福特的特质理论 287
二、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296
三、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304
四、 特质论简评 312
第三节 默里的人格心理学 314
一、 默里的生平 315
二、 人格的动力 316
三、 人格结构 322
四、 人格的形成 325
五、 默里的理论简评 328
第四节 勒温的场理论 330
一、 勒温的生平 331
二、 人格结构 332
三、 人格动力 343
四、 人格形成和发展 349
五、 对勒温场理论的评价 352
第四编 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再发展 355
第十一章 社会学习人格论 355
第一节 社会学习人格理论的产生 355
一、 科学发展趋势和哲学的影响 355
二、 社会学习理论的产生是人格心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357
第二节 观察学习人格理论 358
一、 邦者拉生平 358
二、 行为习得过程 360
三、 榜样的作用 362
四、 交互决定论 365
五、 自我系统、自我控制和自我功能 367
第三节 罗特SLT理论 372
一、 罗特生平 372
二、 罗特的SLT理论的基本假设 373
三、 人格结构 374
四、 广义的结构 379
第四节 其他社会学习理论 380
一、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380
二、 交互影响理论 383
三、 社会学习理论简评 383
第十二章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385
第一节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产生 385
一、 人本主义的哲学背景 385
二、 人本主义产生的心理学背景 386
三、 人本主义人格是论的一般特征 387
第二节 格茨顿和安吉尔 388
一、 格茨顿 389
二、 安吉尔 392
一、 马斯洛 396
第三节 马斯洛和罗杰斯 396
二、 罗杰斯 406
第四节 阿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415
一、 阿尔波特的生平 415
二、 阿尔波特理论观的演化 416
三、 特质论 418
四、 动机 419
五、 自我统一体 421
六、 健康成熟的人格特征 423
七、 人格的发展 423
八、 评价 425
第五节 对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的评价 426
一、 人本主义有发展的巨大潜力 426
二、 人本主义学者对人格研究的不同侧重点 428
三、 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的弱点 430
第十三章 人格认知理论 432
第一节 人格认知理论的产生 432
一、 人格认知理论产生的哲学背景 432
二、 人格认知理论产生的心理学背景 433
第二节 人格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 435
一、 卡利的生平 435
二、 人格认知理论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436
三、 CPC周期 441
四、 卡利的人格认知论的发展 442
五、 人格认知理论简评 444
结束语 446
一、 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特征 446
二、 50年代之前的人格心理学研究 447
三、 当前西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449
后记 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