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重庆城市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隗瀛涛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6140400X
  • 页数:879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1

目录 1

(一)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意义 2

(二)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基本内容 5

(三)近代中国城市的西方影响和半殖民地化问题 9

(四)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基本线索 12

(五)近代中国城乡关系问题 15

(一)因商而兴——从城邑到城市 19

二、重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19

(二)工商业城市——跨入近代门槛 22

(三)内迁而盛——多功能中心城市 28

三、近代重庆城市兴起的原因、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36

(一)近代重庆城市兴起的原因 36

(二)近代重庆城市发展的特点 44

(三)近代重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6

一、自然地理 50

第一章 古代重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50

第一节 自然地理和巴渝文化 50

二、巴渝文化 52

第二节 城邑的形成和区域开发 56

一、江州城的兴筑与扩展 56

二、秦汉巴郡的经济状况 59

三、巴渝地区的社会动荡 61

四、巴渝地区的开发 64

第三节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74

一、从城邑到城市的变化 74

二、城市的发展 84

第四节 古代重庆城市发展的特点 96

一、区域开发的阶段性与城市化起步的滞后 96

二、区域人口与城市人口的特色 102

三、川江枢纽的地理优势 107

四、因商而兴的城市 112

一、重庆被迫开埠 115

第二章 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115

第一节 开埠时期的商业贸易 115

二、开埠初期的对外贸易 116

第二节 近代商业中心的形成 118

一、对外贸易的发展 118

二、市场商品结构 122

三、商品流通渠道 126

四、市场的扩大 130

五、商业管理体制 134

第三节 商业中心的巩固和扩展 140

一、抗战时期重庆商业的繁荣 140

二、商业管理机构的强化 150

三、政府对商业活动的全面管制 153

第四节 商业中心的典型行业 155

一、棉货进口业 155

二、生丝出口业 162

一、城市功能的转变 165

第五节 商业中心与城市近代化 165

二、城市性质的转变 168

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形成和发展 169

四、长江经济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172

第六节 城乡经济关系 174

一、重庆腹地的演变 174

二、城市经济对腹地的凝聚与辐射 178

一、新兴的城市工场手工业 189

第一节 近代工业的创立和初步发展 189

第三章 工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189

二、微弱的机器大工业 197

三、重庆近代工业初创时期的特点 202

第二节 工业中心的形成 210

一、沿海工矿企业的内迁和迁渝 210

二、战时重庆工业主要行业与技术进步 215

三、战时工矿业政策和管理体制 229

一、钢铁业 235

第三节 战时重庆工业骨干行业典型分析 235

二、棉纺织业 243

第四节 战时重庆工业结构分析 247

一、部门结构 247

二、所有制结构 249

三、规模结构 254

四、地域分布结构 255

五、重庆工业的主要缺陷 256

第五节 工业中心与城市近代化 258

一、重庆工业中心的特点 258

二、重庆工业中心的历史地位 267

第六节 重庆工业中心的萎缩 270

一、重庆工业开始走向衰退 270

二、大后方工业中心地位的丧失 272

第一节 金融中心的形成 278

一、货币的初步统一和近代货币的出现 278

第四章 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278

二、票号的膨胀和衰落 281

三、钱庄的产生和演变 285

四、银行成为金融业的主体 289

五、其它金融机构的兴办 293

六、金融业的联合 298

第二节 金融中心的发展 299

一、战时金融体制的形成 299

二、银行钱庄的增加 300

三、银钱业资本的扩大 303

四、银钱业活动的加强与扩大 307

五、保险与信托业 309

六、金融市场的完善与新的金融网络的形成 313

第三节 金融中心与城市近代化 315

一、金融中心是经济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315

二、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 318

一、传统木船运输业 324

第一节 以重庆为中心的川江航运体系 324

第五章 交通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324

二、轮船运输业的兴起与发展 329

三、公路的初筑与汽车运输的出现 339

四、航空业的发端和铁路的拟议 343

第二节 交通中心的完善 345

一、交通管理机构的强化 345

二、战时航运业的发展 346

三、公路事业的规范化 353

四、战时联运和驿运 359

五、大后方的航空中心 362

第三节 民生公司的轮运事业 364

一、卢作孚和他的“实业救国”思想 364

二、民生公司的成立与初期经营 365

三、统一川江航业 368

四、战时川江航运的中流砥柱 369

五、走向海洋与陷入困境 371

一、交通中心的特点 373

第四节 交通中心与城市近代化 373

二、交通中心的历史作用 378

第六章 城市人口与城市经济、社会组织 380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移民 380

一、清初大移民 380

二、移民在人口中的比例 382

三、抗战时期的大移民 384

第二节 人口发展及其特点 387

一、各时期人口数及在全省人口中的比例 387

二、各时期人口增长率 390

三、人口密度的变化 392

第三节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 394

一、清代城市人口数 394

二、人口统计存在的问题 397

三、民国时期城市人口 398

四、家族与家庭的变化 398

一、行帮 403

第四节 城市行帮与行会 403

二、行会 405

三、重庆行帮、行会的特点 407

第五节 移民社会组织 408

一、移民与商行 409

二、移民与会馆 410

第六节 商会和社团 413

一、商会的成立 413

二、商会的活动 416

三、各种社团 417

第七章 城市社会和社会问题 421

第一节 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 421

一、富商阶层 421

二、下层社会 423

三、秘密社会 426

四、抗战时期的社会流动 428

第二节 城市宗教与冲突 434

一、传统宗教的盛衰 434

二、西方宗教的传入与扩展 438

第三节 城市社会问题 445

一、城市社会诸问题 445

二、城市社会诸问题的综合统计与分析 448

第四节 城市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452

一、社会风俗习惯 454

二、社会风气的变化 456

第八章 城市基础设施与市政建设 459

第一节 市区的演变 459

一、开埠前后城区概况 459

二、新市区的开辟与旧城的改造 462

三、江北、南岸的发展 465

四、西部区域的兴起 467

五、北碚——新的卫星城 469

一、城区公路 471

第二节 近代市政设施 471

二、港口(码头)设施 474

三、排水设施 476

四、电力供应与路灯 478

第三节 城市公用设施 482

一、邮政电信 482

二、公共交通 496

三、供水 502

四、公园绿地和防空设施 504

第四节 卫生机构、城市生态与住宅 507

一、卫生机构 507

二、城市生态 509

三、住宅 511

第九章 城市行政管理 517

第一节 设市前的城市管理 517

一、清代和民初驻重庆政权机构 517

二、近代市政机构的产生 522

三、商埠督办公署及其行政管理 525

一、市政厅及其市政管理 532

第二节 普通市时期的市政管理 532

二、市政府及其市政管理 536

第三节 特别市时期的市政管理 543

一、特别市的建立 543

二、特别市的行政机构 545

三、特别市政府的市政管理 551

四、城市规划与城市计划 560

一、明清的坊厢制与保甲制 564

第四节 基层行政管理 564

二、民国前期的团务区坊制 568

三、民国后期的保甲制 573

第五节 各种势力对重庆市政的影响 586

一、外国侵略势力对市政的影响 587

二、地方军阀势力对重庆的控制 591

三、中央势力对市政的影响 596

一、西学西渐 603

第一节 民主思潮 603

第十章 民主思潮与爱国民主运动 603

二、从革命共和到民主科学 606

三、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 609

第二节 政治组织 613

一、近代政治组织的产生 613

二、中国共产党组织 618

三、各民主党派 625

第三节 爱国民主运动 629

一、反帝爱国运动 629

二、抗日救亡运动 635

三、民主宪政运动 641

四、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647

五、反内战反独裁的民主潮流 655

第十一章 新式教育的兴起 660

第一节 晚清教育改革与新教育的起步 660

一、传统教育的危机 660

二、封建阴影下的改革 664

三、新教育的初步发展 675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教育 684

一、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684

二、艰难曲折的发展 689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 695

一、教育重心的西移与战时教育政策 695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 697

三、中等教育的兴盛 699

四、高等教育的繁荣 703

五、社会教育的加强 711

六、教育事业的萎缩 714

第四节 新教育与城市近代化 717

一、对近代城市建设人才的培养 718

二、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 719

三、对城市政治民主化的促进 721

四、对城市文化和城市规模的影响 722

一、近代科学技术的出现 724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724

第一节 科学和技术 724

二、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成就 731

三、应用科学技术的进步 737

第二节 哲学社会科学 742

一、哲学与社会学 742

二、政治学与法律学 745

三、经济学 748

四、历史学与地理学 751

第三节 文学艺术 754

一、文艺运动的勃兴 754

二、诗歌创作的繁荣 759

三、小说及其他文学作品的成就 764

四、话剧运动和戏剧创作 767

五、电影与音乐 773

第一节 新闻传播业的产生与发展 779

一、新闻传递的产生 779

第十三章 新闻传播 779

二、报刊的繁荣 782

三、广播的兴办 815

第二节 新闻传播业的作用 816

一、新闻传递作用 816

二、政治宣传作用 820

三、娱乐消遣作用 822

四、教育引导作用 824

一、勇开风气之先 828

第十四章 重庆精神 828

第一节 重庆人的近代精神 828

二、“新社会的催生者” 836

三、民族精神的象征 842

第二节 企业家的商品意识 853

一、逆境中的竞争 853

二、“开发产业、富强国家” 864

三、自由平等与集团主义 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