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三重的天下——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起源 5
一 “四海之内”与“九州”——理论上的“天下”与现实中的“天下” 6
二 “内服”与“外服”——阶级制“天下”的成立 15
三 “中国”与“四夷”——统一“天下”的有机组成 22
结论 28
第二章 文明论的华夷观——中国民族思想的起源 31
一 “华夏”与“蛮夷戎狄”——是民族还是文明共同体 32
二 “四夷”和“礼”——民族歧视的构造 36
三 走向“中原”之路——以文化为渠道的民族膨胀 41
四 “天下”与“德”——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 49
结论 54
第三章 万里长城的内外——成立期的中华帝国与夷狄 57
一 秦帝国的“属邦” 58
二 汉帝国的外臣和内属 62
三 从“兄弟之国”到“臣国” 69
四 儒教与夷狄 76
结论 82
第四章 分治与同化——五胡十六国时代胡人政权的中华王朝思想 84
一 从单于到皇帝——胡人在政治上的变化 85
二 从夷狄到华夏——胡人文化与民族的变化 93
三 从游牧到农耕——胡人社会经济的变化 101
结论 105
第五章 多重的帝国和多元的帝国——唐、辽、元的国家和民族 109
一 羁縻与和亲——唐代的羁縻府州制度 110
二 一国两制和两国一家——辽代的南北面官制度 119
三 中国化与二都制——元代的政治构造 128
结论 136
第六章 大一统帝国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元、明、清的土司制度 139
一 国家主权和土司土官 140
二 土司地区的“中国化” 147
三 “改土归流”和清朝的“华夷”认识 152
结论 158
第七章 在中华与“乌玛”之间——清王朝对新疆维吾尔社会的统治 161
一 从“招服”到“征服” 162
二 分割统治和伯克制 165
三 满族皇帝之民的诞生 169
四 喀什噶尔和卓家族的“圣战” 176
五 “新疆建省”与维吾尔社会的变容 180
结论 184
第八章 构筑“中华民族国家”——西方国民国家理论在近代中国的实践 186
一 “驱除鞑虏”——“中华”在近代的再认识 187
二 “五族共和”——向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回归 194
三 “积极的民族主义”——大中华民族时代的开始 201
四 “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建设国民国家的思想与实践 208
结论 216
第九章 二重的中国——近代中国人的边疆思想 218
一 新疆政治独裁的成立 219
二 中国人心目中的新疆问题 225
三 边疆对于国家的意义 231
四 中国人的边疆危机感 237
结论 243
第十章 从“民族自决”到“民族自治”——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决定过程 245
一 共产国际指导下的“民族自决”和“联邦制”设想(1922—1937年) 246
二 帝国主义侵略与“民族自决论”的质变(1937—1945年) 253
三 “联邦制”的否定与“民族区域自治”的确立(1946—1949年) 260
结论 266
结语 传统与现代——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思想和实践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