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一 为要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的大势必定要把“分”久的局势尽快“合”了起来。毛泽东把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作为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第一块“试验田”,立见奇效 1
二 为建立华北抗日前哨阵地,一场威武雄壮的东征战斗打响了——这是中国革命大开展的号炮,由此开始中国革命战争的新纪元 11
三 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东北军中有所突破之后,与陕北一河之隔的山西,能否获得同样的效果?毛泽东对此,颇有信心 18
四 毛泽东向往日的仇敌伸出合作之手。到蒋介石终于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毛泽东高兴地说:“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30
五 1937年的中国,可谓生死攸关。阎锡山却暗暗倡导:抗日不要忘记和日,拥蒋不要忘记拒蒋,联共不要忘记防共 43
六 阎氏所谓“御敌于门外”,一语双关,似在抗御日军,实则把拒蒋军入晋也包含其中。其导演“大同会战”的真谛, 谁人能识破? 53
七 曾经策划“九·一八”事变和“满洲独立”的板垣,咬定“制服山西即可制服华北,制服华北即可制服全中国”的策论不放,其胸内骚动着的狼子野心,一刻也没有停息过 62
八 周恩来会晤阎锡山。经过第一轮会谈,阎锡山的幕僚告诉他 “你今天在周恩来面前,第一个回合便败下阵来” 75
九 再度会谈结束后,梁化之嗟叹山西局势全由共产党所左右,往后的日月要姓“共”了阎锡山却不动声色,还让周恩来为二战区拟定对日作战方案 92
十 晋绥军第61军广大爱国官兵,率先于山西北大门出演了天镇抗战壮烈的一幕,谁曾想,这会是李服膺遭厄运的开端 103
十一 雁北大撤军,全国舆论大哗。但不谴责阎锡山,却说“李服膺的一段长跑,致晋绥大局色变” 124
十二 报国之时已临,杀敌之机难再,第73师师长身伤四处,犹坚持不退;团长竟 133
以身殉,一战士引爆手掷弹,与三名寇兵同归于尽 133
十三 “国共的合作,果能像刀对鞘、鞘对刀那样合成一体吗?”板垣狂妄地叫嚷“两者相互防避之间,皇军正好趁虚而入” 144
十四 在晋北危急时蒋介石派黄绍竑“到山西看看”。阎锡山则决心烧自家的炭,打自家的铁,用晋绥军全力布防平型关战役 151
十五 林彪登上平型关巅。他作为毛泽东的爱将,却不顾毛泽东一再强调游击战是对付日本人的不二法门,决然要在这里搞一次大兵团作战 167
十六 毛泽东断定国民党依靠单纯的政府和军队抗战,必定招致失败。领导未来民族革命战争的任务,共产党便是责无旁贷的了 175
十七 周恩来再次晤阎,国共合作抗日的特殊局面首先在山西形成。林彪一心想在平型关打一个大仗的设想,终被日趋成熟的条件所促成 188
十八 国共两军相约:共歼敌于平型关前。但到那个历史时刻,国民党第17军擅自放弃团城口;第71师则既不增援也未 200
出击 200
十九 敌人果然向八路军所设的伏击圈内走来了。林彪得心应手地指挥着平型关下这次历史性的战斗。尽管友军没有如约配合,但无碍大局 228
二十 日军第五师团遭受到从未有过的袭击。板垣历数在他之前的18任师团长,谁曾经受过像他这样的尴尬 250
二十一 平型关—仗遭受了那么大的损失,万一被追究起来,林彪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不过他的应对之策是:诿过于他人 258
二十二 杨爱源状告郭宗汾不抗战,反砸了自已的锅;傅作义取代杨爱源,力挽既倒之狂澜 274
二十三 反攻团城口,打得好艰难第434团整团壮烈殉国;第428团刚刚夺回六郎城,又不得不忍痛放弃 284
二十四 平型关风云变幻,令人捉摸不定。茹越口被突破的消息传来,阎锡山已为其退路彷徨 296
二十五 山西到了绝续存亡的最后关头,阎锡山骑在一头墨油透光的毛驴背上, “雪天 306
彻夜走清凉”。李服膺好端端地活在世上,“死讯”早已传遍全国 306
二十六 阎锡山借李服膺的头,把自已失地弃城之责遮盖得严严实实,且还赚得一个“抗战决心之增加” 320
二十七 敌人处在游击战争的四面包围之中。板垣师团遭到了远比平型关更为惨重的打击。共产党军队向北挺进,国民党军队向南溃退 334
后记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