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的意义 1
绪论 1
第一章 竺道生生平略考 1
一 史料与文献 1
二 对经历年代的推断 3
二 研究的现状 5
三 本书的工作 7
三 接受及发展佛教思想的历史过程 8
四 研究的方法 9
第二章 实相本体与佛性大我 13
第一节 实相本体论的基本框架 13
一 真如典义与实相本义 13
二 实相本体与一体二用 19
三 诸法实相与无相之相 24
第二节 佛性我与本体性 34
一 传统自性我与实体性特点 34
二 涅槃佛性我与本体性特点 38
三 “佛性我”理体与“如来藏”性体 44
一 二重因果逻辑与成佛理论根据 49
第三节 佛性我与解脱论 49
二 “涅槃四德”注解与“无相有相”境界 52
三 中土涅槃圣与解脱境界论 56
四 涅槃有境有体与终极实相涅槃 62
第四节 佛性我与般若智 68
一 因果二说与实空内涵 68
二 真空妙有与伊字三德 74
一 大乘佛性义与《大般涅槃经》 85
第三章 众生有性与阐提成佛 85
第一节 悉有佛性论 85
二 四因成佛性与本有亦于当 91
第二节 阐提成佛论 97
一 定义阐提与注解善根 98
二 阐提有性与发心成佛 109
三 对治“断善”与应照得本 111
四 普教于民与护教于僧 114
一 解三世偈与破三世佛 117
第三节 佛性论的基本导向 117
二 生死涅槃与人间佛学 122
第四章 顿悟慧解与理不二分 125
第一节 顿悟成佛论 125
一 不分之理与不二之悟 125
二 十地大顿与七地小顿 132
三 四轮判教与半满之说 141
四 顿悟解脱与渐悟修习 147
一 晚年说渐与调和顿悟 150
第二节 修悟兼容与顿渐并举 150
二 以香譬理与借权显实 160
三 译治戒律与讨论修持 166
第三节 实相为体与内解为用 174
一 菩萨智度与众生慧觉 174
二 惟感是应与通于内外 184
三 不尽有为与不住无为 192
第五章 实相本体论的运用 201
第一节 法身无色论 201
一 法身实相佛与色身化应佛 202
二 色不即是佛与色佛三关系 211
第二节 佛无净土论 215
一 诸净土信仰与诸佛彼世界 216
二 净土唯理想与实相唯境界 223
三 解脱依实相与成佛无彼土 230
四 直心即此土与七珍闻香说 241
五 三昧开显实相与闻香通达理本 246
第三节 善不受报论 253
一 传统灵魂说与中土报应论 254
二 报应源心本与易行不究竟 259
三 顺理生心善与不来为真极 263
第六章 结论 268
一 佛学地位与历史贡献 268
二 历史延承与理论深化 273
三 照样子说与接下去说 278
附录:竺道生言论汇编 281
主要参考书目 353
后记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