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接受美学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第一节 理解和解释的本体论——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阐释学 3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不确定域”与读者的“具体化”和“重建”——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 10
第三节 文学形式与审美标准在接受中演进——从俄国形式主义到布拉格结构主义 17
第四节 作为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现象的文学艺术——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学社会学 24
第五节 同社会接受唱反调的文学艺术——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美学 30
第六节 文学接受的心理轨迹——阅读心理学种种 32
第七节 诉诸读者的自由想象——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 38
第八节 “期待视界”与“范型”理论——波普尔与库恩的科学哲学 42
第二章 接受美学的诞生及其发展 46
第一节 接受美学诞生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46
第二节 生气勃勃的康士坦茨学派:尧斯和伊瑟尔 56
第三节 东进与西渐 82
第四节 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08
第三章 文学本体论:对文学的存在方式的探讨 114
第一节 传统的文学本体论的缺陷 114
第二节 新的问题:文学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 124
第三节 解答文学本体论问题的新思路 127
第四节 文学:三环节交互作用的活动过程 134
第五节 文学:创造和接受的社会交流过程 140
第四章 文学作品论:本文的召唤结构 151
第一节 英伽登和韦勒克的文学作品结构模式 153
第二节 文学作品:多层次的语言结构系统 157
第三节 文学作品结构的召唤性 178
第五章 文学认识论(上):个体阅读心理学 196
第一节 从发生认识论谈起 197
第二节 阅读的“前结构”: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 201
第三节 语符一意象思维:从文字到意象 217
第四节 二级阅读:反思性的“问答逻辑”和视界交融 227
第六章 文学认识论(下):群体接受社会学 235
第一节 文学接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235
第二节 文学接受是一种社会交流活动 246
第三节 文化圈与读者群 252
第四节 纯文学与通俗文学 258
第七章 文学创作论:追随“潜在的读者” 266
第一节 从现实的读者到潜在的读者 267
第二节 意象一语符思维:从意象到文字 281
第三节 创造更多的“空白”与“不确定性” 302
第八章 文学价值论:对读者审美需求的意义和效用 310
第一节 文学价值是作品对读者的审美效应关系 310
第二节 读者直接参与文学价值的创造 317
第三节 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 323
第四节 文学的基本价值与浮动价值 332
第九章 文学效果论:对接受者视界的改变与影响 344
第一节 从多元价值向多元效果转化 344
第二节 效果的发生:悄悄地改变读者的视界 352
第三节 纵向的历史影响 362
第四节 横向的交互影响 371
第十章 文学批评观:读者对作品的阐释与评判 382
第一节 批评是对作品意义的阐释 382
第二节 批评的有效性与价值尺度 391
第三节 批评的主体性与对象性 400
第四节 接受美学的六种批评模式 409
第十一章 文学历史观:文学接受与效果的历史之链 420
第一节 对传统文学史观念的评论 421
第二节 文学与历史的融合:效果史与接受史 430
第三节“效果史”观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启示 443
第四节 关于总体文学史的构想 455
结论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