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心雕龙之文论体系 1
第一节 写作背景 1
一 时代环境 1
二 文坛风气 3
三 写作缘起 6
第二节 文论体系 9
一 命名涵义 9
二 文论体系 10
第二章 文心雕龙之文学原理 21
第一节 文学之起源与功用—文原於道 21
一 道之涵义 22
二 道之呈现 25
三 文原於道 29
第二节 文学之内容与形式—质文并重 32
一 为文造情 33
二 为情造文 36
三 质文合一 39
第三节 通古变今 44
一 崇古宗经 44
二 酌今贵创 49
三 通古变今 53
第一节 文体涵义 61
第三章 文心雕龙之文学类型 61
第二节 文学体裁 63
一 文体论之渊源 64
二 文体论之内涵 68
三 文体之分类 77
第三节 文学风格 82
一 风格之意义 82
二 风格之产生 85
三 风格之种类 96
第一节 创作之准备 116
一 神思 116
第四章 文心雕龙之创作理论 116
二 养气 128
第二节 文章之组织 136
一 谋篇 136
二 裁章 143
三 锻句 147
四 练字 151
第三节 修辞之技巧 156
一 比兴 158
二 夸饰 162
三 用典 168
四 隐秀 173
五 声律 178
六 对偶 185
第五章 文心雕龙之批评态度 194
第一节 批评素养 194
一 学 194
二 才 196
三 识 197
第二节 批评蔽障 199
一 批评障碍 199
二 批评时蔽 201
一 客观公正 205
第三节 批评态度 205
二 深入熟玩 206
三 谦虚诚敬 208
第六章 文心雕龙之批评方法 211
第一节 衡鉴作品之六种观点 211
一 观位体 212
二 观置辞 213
三 观通变 215
四 观奇正 217
五 观事义 218
六 观宫商 220
第二节 各种批评方法之运用 221
一 归纳之批评 223
二 演绎之批评 225
三 科学之批评 226
四 判断之批评 227
五 历史之批评 228
六 考证之批评 229
七 比较之批评 230
八 印象之批评 232
九 修辞之批评 233
十 文体之批评 235
第一节 总评十代文士 239
第七章 文心雕龙之批评实例 239
第二节 褒贬作家人格 259
一 指责瑕累 260
二 颂扬美行 265
三 兼资文武 267
第三节 衡鉴作家才略 268
一 学论 269
二 合论 273
三 附论 281
第八章 结论 287
重要参考书目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