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序 吴福辉第一章 滥觞时期的多声部(1928—1937) 1
第一节 不同声音的不同评价:共时兼容的语境时代 4
第二节 从《虹》到《子夜》:赞誉到删改的文本解读 18
第三节 乡镇景观的寻觅:对《林家铺子》及农村三部曲的初探 30
第四节 艺术空间的扩展:对散文小品文的研究 36
简短的小结 42
第二章 史诗的辉煌和残缺(1938—1949) 48
第一节 史的关注和缺憾 50
第二节 历史的全方位寻访:《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品位 57
第三节 防空洞的寻觅:《腐蚀》的政治解读 63
第四节 聚焦:五十年与二十五年。党对茅盾的首次高度评价 70
第五节 《清明前后》的轰动和争论 76
简短的小结 84
第三章 系统平静的深入和学院派的兴起(1950—1966) 93
第一节 学院派的研究:历史的评估和定位 98
第二节 系统研究和专题研究的收获 112
第三节 名篇名作研究概述 131
第四节 国外茅盾研究的拓展和对茅盾作品的批判 145
简短的小结 155
第四章 劫后再生:重铸辉煌(1977—1980) 159
第一节 境外的记忆 163
第二节 名著的重读 171
第三节 史的调整和专著问世 181
简短的小结 190
第五章 由感性到理性(1981—1986) 194
第一节 人格的魅力 198
第二节 学术研究环境的营造 204
第三节 由感性到理性:研究的深化和开拓 212
第四节 专著的出版和史料的开掘 234
简短的小结 242
第六章 挑战历史(1987—1992) 245
第一节 挑战与宽容 248
第二节 专题深化和文学文化关怀 255
第三节 挑战:依然辉煌 267
简短的小结 279
第七章 世纪茅盾(1993—2000) 285
第一节 新的空间的拓展 289
第二节 辉煌的纪念 297
简短的小结 313
后记 315
主要参考书目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