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表 1
数学物理学部 1
丁大钊 成才的关键与恩师的教诲 1
丁夏畦 严格的训练 坚实的基础 4
于敏 氢弹研究的团队效应 6
万哲先 矩阵几何的研究 8
马大猷 情系现代声学 10
王元 我的求学生涯 16
王迅 我的教师生涯 19
王乃彦 我的激光与粒子束研究历程 24
王业宁 理论与实践 27
王竹溪 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 30
王承书 一生回顾 几点希望 33
王梓坤 读书面面观 35
王淦昌 一次难忘的盛会 39
王绶琯 自述 42
王湘浩 数学人生 44
方成 祖国天文事业的拓荒者 47
邓稼先 7 17邓稼先的一天 50
艾国祥 为后来的攀登者在峭壁上留一个踏脚点 53
叶企孙 情系清华 56
叶叔华 得其真谛 乐在其中 59
卢鹤绂 “中国人在称原子的重量!” 62
白以龙 坎坷求学 志存高远 65
冯康 给副总理的紧急建议书 67
吕敏 核试验领域工作的回顾 69
朱洪元 高能物理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72
华罗庚 克“三劫”攀高峰 75
孙义燧 兴趣、好奇、坚持 80
庄逢甘 一件永志不忘的事 83
关肇直 控制理论近几年来发展趋势 85
江泽涵 借鉴经验 赶超先进 90
汤定元 艰难求学路 92
严加安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95
严志达 跨入数学研究之门 99
严济慈 我的科学历程 101
苏步青 “东方剑桥” 桃李芬芳 103
苏定强 从爱好者到天文学家 105
杨立铭 生命就是要对真理不断的探索 109
杨福家 中国,是我心中的世界开始的地方 112
杨澄中 我的核物理生涯 115
李林 成功在于后头 117
李方华 几件难忘的事 119
李国平 咏怀 122
李荫远 难忘西南联大的岁月 125
李德平 既要想在事前又要想在事后 127
吴文俊 科学事业的转折点 129
吴式枢 不忘根本的执著 持之以恒的勤奋 131
吴有训 学术独立工作与留学考试 133
何祚庥 做人、做事、做学问——我所选择的人生 136
余瑞璜 主观主义的教训 149
谷超豪 谈珍惜时间 151
应崇福 西南联大培植的“种子” 155
闵乃本 关于继承与发展的体会 157
汪德昭 反法西斯斗争的科学战壕 159
沈元 我的航空工程教学之路 162
沈文庆 翱翔科学天空的翅膀 165
沈学础 学海无涯 169
张仁和 努力在国际水声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74
张文裕 关于科研工作的回忆 176
张恭庆 信念与抉择 181
张钰哲 诗抒怀 186
张淑仪 情系声学研究 188
张焕乔 科学贵在创新 191
陆埮 不断奋斗 不断进取 195
陆启铿 我有最好的老师——华罗庚 199
陆学善 晶体学是材料科学的基础 202
陈彪 敬怀我的母亲与恩师 205
陈木法 敬怀恩师 208
陈佳洱 韧性的战斗 光辉的成就 215
陈建功 《实函数论》序 218
范海福 难忘老师宝贵的帮助 221
林群 科学追求简单 223
林同骥 童年琐忆 225
周恒 理论终究要经受实践的考验 228
周光召 我走过的路 230
周同庆 理为基础 工为应用 232
周培源 独立思考 实事求是 锲而不舍 以勤补拙 234
周毓麟 往事回忆 236
冼鼎昌 参与建造同步辐射装置的感悟 241
经福谦 三点重要的启示 244
赵忠尧 为祖国兢兢业业地工作 246
郝柏林 在苏联的学习与研究 250
胡宁 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252
胡仁宇 报效祖国是人生最愉快的事 254
胡世华 致力于发展和研究数理逻辑 257
胡和生 在数学的征途上 259
胡济民 好的物理模型是知识宝库的珍藏 264
柯召 灵犀一点是吾师 267
段学复 桃李天下慰心田 269
姜伯驹 “做”数学的洗礼 272
洪朝生 初尝科学研究的乐趣 274
钱三强 祖国再穷也是自己的 277
钱伟长 恩师助我择专业 280
钱学森 回顾与展望 283
徐至展 执著献身攀高峰 286
徐叙瑢 颠沛流离的求学生涯 290
郭永怀 我为什么回到祖国 292
郭仲衡 波兰留学记 295
郭尚平 勤能补拙 惰则必失 297
席泽宗 情系天文史学 302
谈镐生 心胸宽广 着眼人才 304
黄昆 科学家的人文基础很重要 307
黄胜年 教育实在是一件头等大事 310
黄祖洽 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效力 312
彭桓武 翠红诗选 314
葛庭燧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317
程开甲 坚实基础 效力祖国 319
童秉纲 一颗不畏曲折的事业心 322
谢希德 为半导体物理尽绵薄之力 328
谢家麟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学习、探索和进取 330
廖山涛 对系统演化规律作贡献 333
熊大闰 往事的回忆 335
潘承洞 默默耕耘 学人楷模 337
霍裕平 找到了实现目标的途径 340
戴元本 我的求学之路 342
戴传曾 让科学服务于人类 344
魏宝文 往事琐忆 347
魏荣爵 贵在坚持 351
化学部 355
王序 科研和育人同等重要 355
王夔 探索治学之道 357
王方定 知识分子确实是工人阶级的一员 359
邓从豪 恩师教诲终身难忘 361
卢佩章 科学家应有一颗爱国爱科学之心 363
卢嘉锡 毛估比不估好 365
田昭武 浅谈继承与创新的一些体会 368
申泮文 巍巍我南开精神 372
冯新德 我的大学情 374
邢其毅 有胆有识 抓住机遇 377
朱亚杰 我的人生哲学 379
朱清时 回首往事:机遇与挑战 381
刘元方 难忘的经历 385
刘有成 海外留学十年 387
麦松威 身教的体会 392
严东生 我的科学人生 397
李静海 积累与突破 400
肖伦 盛世春辉随处是 403
吴征铠 自然科学学科的科学发展 406
吴浩青 坚守大学教学岗位 409
吴新涛 乐知出灵感 411
何炳林 正直为人与严谨态度 414
闵恩泽 情系催化剂 418
沈之荃 只要努力,总是有望成功的 421
沈天慧 求学与谋职 424
张滂 恰当选择助我成功 426
张存浩 半个世纪的回眸 428
张青莲 经久不衰的动力 431
陆婉珍 做事要有条理性 434
陈庆云 难忘的莫斯科岁月 436
陈荣悌 我是怎样回到祖国的 439
陈茹玉 孜孜不倦地工作 441
陈俊武 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 444
陈家镛 科研之路 446
陈鉴远 最美好的回忆 449
陈耀祖 实事求是 勤奋进取 451
林励吾 破除迷信 不断创新 453
周同惠 从小培养动手实践与分析能力 455
周维善 循序渐进 坚持到底 458
赵玉芬 为生命起舞 461
侯祥麟 我的石油情 466
俞汝勤 科学工作者要有人文底蕴 469
姚守拙 难忘1966—1980 471
袁承业 科学研究的灵魂是创新 475
袁翰青 科普工作很重要 480
钱人元 兴趣广泛助创新 482
徐僖 求真求实 持之以恒 484
徐光宪 学无止境 488
殷之文 畅游在科学长河中 490
高鸿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 492
高小霞 漫长的求学旅程 494
高济宇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496
郭慕孙 化工的前途 499
郭燮贤 偏重于兴趣的学习 502
唐有祺 八三自述 505
唐敖庆 我的事业在自己的祖国 510
黄量 自尊、自信、自爱和自强 512
黄乃正 我的科研道路 514
黄志镗 无憾于所热爱的化学工作 517
黄鸣龙 科研工作应有的精神与态度 520
黄维垣 抓住业务成长中的好机遇 524
黄葆同 无愧于回国的初衷和选择 526
黄耀曾 我的主要研究领域 528
梁树权 教学、科研六十年 530
梁晓天 买不起课本与拾金不昧 537
梁敬魁 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539
蒋丽金 恩师教诲终身不忘 542
蒋明谦 我的学习方法 544
蒋锡夔 德为人之本 547
程镕时 楷模恩师 550
嵇汝运 制良药以普治顽疾 553
游效曾 良师益友助我成长 556
谢毓元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造福社会 558
蔡启瑞 我的物理化学工作 560
黎乐民 难忘恩师情 562
戴立信 往事历历,岁月如流 565
戴安邦 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的训练 567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571
丁颖 农业科技的实践与思考 571
马世骏 我从事生态学研究的动力 574
孔祥复 祖国在我心中 577
王文采 一生献给植物分类学 580
王世真 从立志制药到献身核医学 582
王伏雄 导师的科学精神 588
王志均 祖国,亲爱的母亲 590
王应睐 为祖国生化事业多尽一点力 593
王德宝 我的科研历程 596
贝时璋 细胞重建的研究 599
毛江森 引人入胜的病毒学研究 602
方心芳 人民的需要就是科研工作的方向 605
邓叔群 情系中国真菌学 607
尹文英 引以为憾的“雕虫小技” 609
田波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612
冯德培 我的科学之路 614
卢永根 我的科教生涯 618
朱洗 科学需要一个人的全部生命 623
朱壬葆 我走过的医学科研之路 626
朱兆良 科研要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628
朱既明 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 630
伍献文 八十抒怀 633
庄巧生 竭尽全力图上进 635
刘以训 从农民到院士 639
刘建康 独立思考 敢于创新 645
刘思职 教育是发展科学之本 650
刘新垣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652
汤飞凡 崇高而严肃的科学事业 656
汤佩松 中国是我的本乡本土 658
孙儒泳 始终不渝地从事科研 660
阳含熙 爱护自然界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662
杨雄里 细致的观察和缜密的思考孕育创新的温床 664
杨弘远 我的自学成才历程 669
杨福愉 情系生物膜研究 674
李博 李继侗先生的道德和治学精神 677
李庆逵 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679
李季伦 我这一生 682
李朝义 从探索中寻求乐趣 687
汪堃仁 难忘抗战年代的艰苦教学 691
苏国辉 坚定的人生目标 694
吴旻 莫扎特故事给我的启示和动力 698
吴中伦 难忘艰难求学路 702
吴阶平 精湛的医术 艺术的服务 705
吴征镒 我与植物学研究 707
吴英恺 人生的考验 711
吴孟超 祖国在我心中是神圣的 713
吴祖泽 一切真知来源于科学实践 716
邱式邦 治蝗斗争是长期的 718
邹承鲁 拾到美丽贝壳的安慰 720
沈允钢 努力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739
沈自尹 学中医 深得精髓 741
沈其震 我走过的医学科学之路 744
沈善炯 失败是成功之母 748
庞雄飞 压力与激励 751
宋大祥 生物的奥秘无穷尽 753
张香桐 叩击脑科学殿堂之门 757
张锡钧 研究工作的感悟 759
陆宝麟 乐于跟蚊子打交道 762
陈竺 探索健康和疾病的奥秘 764
陈桢 研究方法必须创新 767
陈子元 原子能和平利用与生态保护 769
陈中伟 断肢再植与显微外科研究 772
陈文新 忆青少年时期二三事 775
陈凤桐 坚持实事求是 779
陈世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82
陈可冀 倡导学科交叉中西医学优势互补 785
陈宜张 大海拾贝辍苦吟 788
陈焕镛 理论与实践统一 基础与应用兼顾 793
罗宗洛 我的植物生理学科研之路 795
秉志 人民的智力与德行紧系国运 798
金国章 汗水·理念 机遇 801
金善宝 七十二行 以农为本 805
周延冲 个人志愿要服从社会的需要 808
周泽昭 难忘的从医经历 811
郑万钧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814
郑守仪 缘何回国 817
郑作新 科技发展与国力强盛密不可分 821
郑国锠 效力祖国何惧艰苦 823
郑儒永 平凡人生 825
承淡安 针灸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 832
赵洪璋 小麦杂交育种工作的实践 834
赵善欢 战胜虫害,保护绿色环境 837
郝水 探索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奥秘 840
钮经义 胰岛素合成的回忆 842
钦俊德 野外捕虫历险记 845
俞大绂 全身心投入农业教育事业 848
施教耐 走上植物生理研究之路 851
娄成后 锲而不舍 后期有成 854
姚? 务实求真 857
姚开泰 翩翩联想 催人奋进 862
钱崇澍 志在有恒 864
徐冠仁 知前人已知 识时人未知 寻后人新航 867
高尚荫 对提高研究生质量的几点建议 870
唐仲璋 为消灭血吸虫而努力 872
唐守正 我的学习之路 874
唐崇惕 解决人畜寄生虫问题任重道远 878
谈家桢 简析遗传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880
黄家驷 用所学的知识为人民服务 883
曹天钦 生物技术应用前景无限宽广 885
盛彤笙 情系西北育人乐 887
阎逊初 人文情怀科学路 890
阎隆飞 达尔文学说的启迪 892
戚正武 机遇与挑战 895
梁希 黄河流碧水 赤地变青山 899
梁植权 科研的素养和动力 902
韩济生 机遇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 904
蒋有绪 大自然给我的无穷知识与无尽智慧 906
童第周 勤奋学习 独立思考 909
曾呈奎 变沧海为桑田——我的“耕海”理想 911
谢少文 授人以渔 食之终身 916
谢联辉 高效工作有赖辩证思维 918
蒲蛰龙 我的治学之道 920
裘法祖 六十五年外科生涯的体会和感想 922
裘维蕃 我的植物病理研究之路 927
鲍文奎 选对了一个可做一辈子的课题 930
蔡旭 科学家尊重的只能是科学 933
蔡翘 我的科研人生 936
翟中和 勤能补拙 939
潘菽 我的心理学之路 942
薛社普 对细胞分化研究的科研观 945
鞠躬 好学人之长处 痛感己之不足 950
地学部 953
丁国瑜 难忘老师的启迪与教诲 953
马瑾 我的第一志愿 956
马在田 我不怕考试 959
马杏垣 我的地质学研究历程 961
马宗晋 李四光的提问 963
王水 我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965
王仁 甘当人梯 继续奉献 967
王钰 石不能言最可人 970
王颖 时代的召唤 导师的教育——回顾成长历程 973
王之卓 当代科学表现出大综合的特点 978
王曰伦 在实践中增长才识 980
王恒升 献身地质科学事业是最大的快乐 982
王鸿祯 任何基础研究都应有所创新 985
王德滋 坚毅自强 诚朴求真 987
毛汉礼 科学人才须讲“科德” 990
文圣常 “荒唐”与执著 993
方俊 尊师重业、诚朴勤奋造就了机遇 995
尹赞勋 忆在台湾举行地质年会和地质旅行 997
丑纪范 回忆我的求学历程 999
业治铮 为我国海洋地质学铺路 1001
叶大年 一段坎坷的经历 1004
叶连俊 做地质调查要“眼看、手看、心看” 1006
叶笃正 让中华民族挺直地站在珠峰 1008
卢衍豪 我的地质学与古生物学科研足迹 1011
田在艺 为了祖国的石油地质事业 1013
乐森? 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 1017
冯士筰 回忆幸福的中学时代 1020
冯景兰 致力于我国地质事业 1024
朱夏 诗词抒情怀 1026
朱日祥 坚忍不拔 1029
朱显谟 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1031
任美锷 难忘李四光先生的指导 1034
刘东生 科研是一项没有现场观众为之欢呼的运动 1036
刘光鼎 我的地球物理生涯 1039
刘宝珺 拓宽兴趣 独立思考 1042
刘振兴 坎坷的中学时代 1044
关士聪 土生土长的地质工作者 1048
池际尚 难忘良师教诲 1050
安芷生 严谨是治学的基础 1053
许杰 我的地质科研之路 1055
许厚泽 情系动力大地测量学 1057
孙枢 走进地质学与沉积学 1059
孙大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须躬行 1061
孙鸿烈 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 1063
孙殿卿 恩师李四光指导我做人做学问 1066
苏纪兰 回归祖国以贡献绵薄之力 1069
杨起 艰难求学路 满腔报国情 1071
杨钟健 我的回忆 1073
杨遵仪 九七仍当自强不息 1075
李钧 努力探究电离层物理 1078
李四光 地质力学是一门边缘科学 1080
李吉均 我与冰川的不解之缘 1082
李廷栋 五十春秋山与水 百万里程暑和寒 1085
李春昱 我的地质人生 1088
李星学 勤奋是做学问和立身之本 1091
李崇银 深切怀念与铭记教诲 1094
李德仁 老师教我做人和做学问 1098
李德生 我的科技生涯 1102
肖序常 老牛自知夕阳晚 不用扬鞭自奋蹄 1110
吴传钧 协调人地关系 促进持续发展 1112
吴汝康 机遇与抉择 1115
吴新智 随遇而进 集腋成裘 1118
何作霖 矿物研究创新法 1124
谷德振 恩师指引我的地质人生之旅 1126
汪品先 思想活跃与科学创新 1129
汪集旸 勤奋学习 诚信为人 1131
沈其韩 我的地质学科研之路 1133
宋叔和 三次可贵的学习机会 1136
张文佑 敏于观察 勤于思考 善于综合 勇于创新 1138
张本仁 影响个人成长的几个关键因素 1140
张伯声 深入调查以丰富经验 1144
张国伟 读书、实践与思考 1146
张宗祜 难忘的地质勘探故事 1151
张弥曼 我怎样上了地院和我在地院的经历 1155
张炳熹 我的地质教学与科研的“流水账” 1159
陈颙 令我感动、惆怅和欢乐的事 1162
陈永龄 大地测量进入新时代 1172
陈庆宣 李四光治学精神对我的鞭策 1174
陈运泰 地震波和震源理论探索的步伐 1176
陈述彭 甘当痴心的“科迷” 1179
陈国达 独立思考自主创新 1182
陈俊勇 为中国测绘事业兴旺尽力 1185
陈梦熊 认真吸取国外先进理论 1188
武衡 理论必须结合实际 1191
林学钰 精神应该永远年轻 1193
欧阳自远 科学研究要敢于标新立异 1196
竺可桢 一要爱国,二要不断努力 1198
岳希新 我所做的地质科学方面主要工作 1201
郑度 高原探秘 1203
周立三 坎坷的地理学研究之路 1207
周廷儒 地理学的对象就是野外考察之所见 1210
周秀骥 科学与艺术的享受 1212
周明镇 “后知后觉”话专业 1214
於崇文 学习思考 锲而不舍 探索创新 攀登不息 1216
孟宪民 地质学需联系实际,联系野外 1222
赵九章 1964年致周恩来总理的一封信 1225
赵其国 热爱祖国,热爱土壤科学事业 1228
赵金科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1231
赵柏林 人生只有一次,要奋斗要拼搏 1233
赵鹏大 难忘的求学时代 1235
郝诒纯 女生也能学好地质 1237
胡敦欣 刻苦勤奋 持之以恒 1239
钟大赉 锲而不舍争创新 1242
侯仁之 择校不如投师,投师要投名师 1244
侯德封 兴旺地质事业该做的三件事 1246
俞建章 潜心钻研 为国争气 1248
施雅风 冰川学开拓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回顾 1251
秦蕴珊 学一点古典文学大有益处 1258
秦馨菱 从“入地”到“上天”再到“入地” 1260
袁见齐 认知与实践并重 1269
袁道先 平凡的实践也能揭示科学的道理 1271
贾兰坡 科学亟待普及 1274
贾福海 值得追忆的几件事 1276
夏坚白 要关心和爱护知识分子 1280
顾功叙 情系地球物理勘探 1283
顾知微 我的古生物学科研之路 1287
徐仁 处理好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关系 1291
徐克勤 我的地质科研生涯 1294
殷鸿福 三次选择与苦练走路 1296
翁文波 奉献无悔 1299
高由禧 我对季风的研究 1302
高振西 “Sinian”之意义在中国地质学上之变迁 1304
郭文魁 脚踏实地探索真理 1308
郭令智 科学在发展 认识无止境 1311
郭承基 我的工作与认识 1313
涂长望 使祖国大地山清水秀、风调雨顺 1316
涂光炽 要在青少年中普及地学知识 1318
陶诗言 良师与机遇助我成功 1320
黄汲清 为祖国找油汽田 1323
黄秉维 提高自然地理科研水平的方向 1326
黄劭显 为培养铀矿地质人才尽自己一份力 1328
黄荣辉 从放牛娃成长为院士 1330
盛金章 难忘的1950年 1333
常印佛 与大山结缘的道路 1335
章申 在我科研生涯中难忘的一些事 1337
斯行健 努力工作为中国人争气 1340
董申保 检验和思索依然是我们工作的基础 1343
程纯枢 从气象站网的建设感悟大气科研的进展 1345
程国栋 解决问题的最简单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1347
程裕淇 大自然是一个伟大的地学实验室 1349
傅承义 立德、立言、立身以教书育人 1351
傅家谟 脚踏实地的求学生涯 1354
曾庆存 和泪而书的敬怀篇 1356
曾融生 音乐能洗净人们心灵中的污浊 1359
谢义炳 为什么不能对学生宽容一点 1361
谢学锦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 1363
谢家荣 地矿拾珍 1366
裴文中 “北京人”采掘记 1369
谭其骧 真挚动人的气度 宽宏博大的胸襟 1372
翟裕生 勤奋学习、真诚奉献——我的人生追求 1374
滕吉文 历程与沧桑 1376
薛禹群 严谨朴实 老实做人 1379
穆恩之 在北碚艰苦的岁月里 1383
技术科学部 1385
丁舜年 我的电机工程之路 1385
干福熹 怀念引导我走上科研道路的恩师 1388
王选 人生的抉择 1390
王大中 知难而进,走自主创新之路 1402
王大珩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 1404
王之江 要注意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1410
王之玺 我的冶金学之路 1412
王占国 饱受电子辐射之苦 1415
王立鼎 以最初的心做一生的事 1418
王守武 与半导体的不解之缘 1420
王守觉 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变成了好事 1422
王阳元 人生永不言“止” 1424
王希季 业精于勤 1430
王补宣 科学技术容不得半点虚假 1433
王育竹 诺贝尔奖是各种条件和机遇的综合产物 1436
王崇愚 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 1439
王淀佐 少年时的成才报国之梦 1442
邓锡铭 凭着物理直觉思考 1444
石青云 伴随机遇而来的不都是成功 1446
叶恒强 探索材料科学的奥秘 1449
叶培大 老骥伏枥志千里 扶植新秀做人梯 1452
叶培建 学习与奉献 1455
史绍熙 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 1459
卢肇钧 选择了为祖国服务的志愿与道路 1462
冯纯伯 “知天命”后话人生 1464
母国光 用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 1467
师昌绪 坚忍不拔的毅力 好管闲事的精神 1470
吕保维 切勿轻易错过创造力最强的年华 1473
朱静 我的第一次留学生涯 1476
朱物华 “业精于勤,荒于嬉”一生受用 1481
朱森元 难忘的战斗岁月 1483
任新民 情系中国航天 1487
刘广均 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探讨 1489
刘永坦 一定要努力使中国富强 1491
刘颂豪 科学的唯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 1493
刘宝镛 与我国的航天事业共成长 1495
刘盛纲 我的学术足迹 1500
孙钟秀 抓准方向与团队精神 1502
李强 我的无线电通讯情结 1505
李薰 根深蒂固中华情 1508
李文采 发明高效冶炼新工艺之我见 1511
李志坚 生命不息 努力不止 1513
李国豪 情系祖国的大桥 1518
李衍达 科学探索其乐无穷 1520
李济生 情系卫星 1527
庄逢辰 我的科研历程 1531
许学彦 情系船舶 1537
严恺 艰苦奋斗报效祖国 1542
严陆光 像父亲一样做人、做事、做学问 1544
杨槱 要重视实践和统筹 1551
杨廷宝 建筑学结合了科学与艺术 1553
杨芙清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555
杨叔子 对我成长起作用的四个因素 1558
杨嘉墀 星弹控制献宏猷 1562
肖纪美 老得太快 知得太晚 做得太少 1566
吴全德 淡泊名利 求真探美 1569
吴良镛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拜万人师 谋万家居 1575
吴宏鑫 掌控无限 研究无涯 1577
余梦伦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1581
邱大洪 成长靠的是机遇和勤奋 1585
邹元爔 存志千里 神逐峰巅 1587
邹世昌 努力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科技先进行列 1590
闵桂荣 情系祖国的航天事业 1593
汪耕 走别人尚未走过的技术道路是不容易的 1595
汪胡桢 关于水利、水电建设改革的几点设想 1598
汪闻韶 我的求学与科研历程 1600
沈鸿 “众志成城”结硕果 1602
沈志云 基础扎实掌握方法 知识更新抓住机遇 1605
沈珠江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1607
沈绪榜 自行设计之梦 1609
宋健 勤奋和机遇 1613
宋振骐 深入煤矿生产第一线 1617
宋家树 求学与工作 1620
张钹 我的理想与事业 1623
张维 服从工作需要 理论联系实际 1626
张煦 最令我鼓舞的幸福回忆 1628
张光斗 我的回忆录 1631
张兴钤 我的求学历程和科研感受 1635
张作梅 我的留学生涯 1637
张钟俊 感谢交通大学给我奠定的良好基础 1640
张恩虬 勤奋工作不敢稍息 1643
张效祥 回忆我国计算机事业初创时的往事 1646
张景中 关于《几何定理机器可读证明》选题的思考 1649
张嗣瀛 一次难忘的旅程 1652
陈达 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1655
陈芳允 “大力协同”是法宝 1659
陈学俊 春蚕献丝 1662
陈星旦 漫漫的追求 1665
陈俊亮 努力发掘学科的内在规律性 1668
陈能宽 中国为什么要搞原子弹 1670
陈翰馥 把握机遇方能“有志者事竟成” 1673
邵象华 情系钢铁冶炼 1676
苗永瑞 团结、勤奋、辩证、求实 1679
林皋 我走过的道路 1682
林为干 我的回忆——从清华学生到科学家 1685
林兰英 为中华民族争气 1689
林秉南 人生受矛盾的影响与偶然事件的支配 1692
欧阳予 自力更生建核电 1695
周尧和 留学苏联学铸造 1698
周兴铭 为国争光 为民造福 1701
周孝信 从模仿到创新 1704
周国治 贵在坚持和努力 1707
周巢尘 父母传我的求知和敬业精神 1711
周惠久 一生盼望祖国繁荣富强 1713
孟昭英 我的根应扎在中国 1716
赵仁恺 为祖国研制潜艇核动力 1718
胡文瑞 我的人生际遇 1721
胡海昌 对科学的人文思考 1727
钟万勰 科学研究要独立自主,要走自己的路 1729
钟香崇 谱写耐火材料事业新篇章 1733
保铮 努力学习 继往开来 1735
侯德榜 情系制碱工业 1739
俞鸿儒 为中国航天事业铺路 1742
闻邦椿 尊重客观与敢于创新 1745
夏培肃 我的人生转折点 1747
顾诵芬 回忆第一架喷气教练机的设计 1749
党鸿辛 我的学习与工作的方法 1751
钱宁 《泥沙运动力学》著述的坎坷经历 1755
钱令希 我悟出的求学之道 1757
钱钟韩 必须掌握自学的方法 1759
徐芝纶 撰写有独特风格的教科书 1762
徐建中 走上崎岖的小路——我的青少年时代 1764
徐祖耀 家教对我的深远影响 1768
高为炳 目标、信念、理想决定人生方向 1775
高庆狮 我的半个世纪科技生涯 1778
高景德 毫无顾忌地按科学规律办事 1783
高镇同 克己奉公 多作贡献 1786
郭可信 抗日战争中的艰难求学 1791
唐九华 用总体设计思想推进科研 1793
唐稚松 志汇中西归大海 学兼文理求天籁 1795
黄克智 奉献就是收获 1798
黄宏嘉 我思想中蕴育着强烈的自然的爱国心 1800
黄纬禄 发扬“两弹”精神,大力协同攀高峰 1803
曹建猷 为铁路电气化开个好头 1805
曹楚南 领悟治学的方法 1808
章梓雄 想得深 看得远 1811
梁守槃 为航空“自强”而奋斗 1815
梁思礼 科研要有前瞻精神 1817
屠守锷 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尽力 1820
董韫美 影响一生的两件难忘的事 1822
蒋民华 历史真像一位公正的裁判官 1825
彭一刚 漫步于教学、科研和建筑创作之中 1828
葛昌纯 爱国奉献、钻研创新是我不竭的驱动力 1833
程孝刚 我的回忆 1842
程国庆 为铁路铺轨架好桥 1845
童宪章 油田开采的创新思维 1847
温诗铸 排除干扰,坚持为科教兴国作贡献 1849
谢光选 研制实验同协力 定叫三鸣更惊人 1853
靳树梁 炼铁抗日以“还我河山” 1855
雷啸霖 钟情物理 1857
路甬祥 理想、勤奋与持之以恒 1862
窦国仁 求学与治理航道泥沙的故事 1865
蔡金涛 为祖国服务 1867
蔡睿贤 曲曲折折的求学路 1869
颜鸣皋 翱翔在材料科学的天空 1871
潘际銮 求知、创造、奉献是我的奋斗目标 1874
潘家铮 我的初恋——中国文学 1877
戴汝为 怀念母亲 恩感名师 1880
魏寿昆 机遇与前半生的回忆 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