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则 6
第二章 设计计算与施工的基本规定 6
第三章 板的设计 7
第一节 一般规定 7
第二节 提升阶段计算 7
第三节 使用阶段计算 10
第四节 构造与配筋 12
第四章 柱的设计 14
第一节 一般规定 14
第二节 提升阶段验算 14
第三节 使用阶段计算 19
第五章 板柱节点设计 20
第一节 板柱节点 20
第二节 提升环和承重销 21
第六章 升板结构的抗侧力设计 24
第一节 一般规定 24
第二节 内力和位移计算 25
第三节 构造要求 27
第七章 柱的施工 29
第一节 一般规定 29
第二节 预制柱的施工 29
第三节 现浇混凝土柱的施工 30
第四节 工具柱的施工 31
第八章 板的制作 32
第一节 胎模施工 32
第二节 隔离层 32
第三节 提升环制作与安装 33
第四节 模壳和模板 33
第五节 混凝土施工 33
第九章 板的提升与固定 34
第一节 提升设备 34
第二节 提升单元与程序 34
第三节 提升准备 34
第四节 板的提升 35
第五节 群柱的稳定措施 35
第六节 板的就位与固定 35
第十章 墙体和筒体的施工 36
第一节 一般规定 36
第二节 升提、升滑施工 37
第三节 升层施工 38
第十一章 验收 38
第一节 质量标准与结构验收 38
第二节 技术复核与隐蔽工程验收 39
附录一 等代梁的升差内力的计算 40
附录二 平板配筋构造 42
附录三 格梁板的次梁有效刚度系数α 43
附录四 变刚度等代悬臂柱的截面刚度修正系数ξ 44
附录五 群柱与内竖筒或剪力墙共同工作时的计算长度系数μ 46
附录六 板柱节点图 47
附录七 板柱结构及板柱—壁式框架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 48
附录八 板柱—剪刀墙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 50
附录九 带刚域杆件的刚度修正系数 52
附录十 等代框架梁和柱的刚域长度系数表 55
附录十一 本规范用词说明 56
附加说明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