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理论纵横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萌明,陈静主编;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01366352
  • 页数:466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章 重视中共党史的学科建设 1

中共党史学诠释 张静如 1

中共党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回顾与思考 张静如 王炳林 6

中共党史史料学的属性、源流和形成 张注洪 23

中共党史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反思 张静如 王朝美 侯且岸 谢荫明 38

第二章 突破与遗憾 49

党史研究要现代化、科学化、社会化 张静如 49

20世纪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张注洪 52

党史研究的规范、视野和多层互动 杨凤城 56

中共十五大与党史学科发展 张静如 59

第三章 以科学的态度研究中共党史 70

党史工作也要打假 张静如 70

写史贵在求真、求信 张注洪 71

评书与繁荣学术 金春明 73

树立严谨学风,不断改进文风 韩泰华 75

第四章 “三个代表”的论述与中共党史 78

中共党史的理性升华 邵维正 78

“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 刘道福 81

8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温乐群 83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姚桓 86

第五章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党史研究 89

党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与评判标准 韩昱 89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时期核心内容 于式力 91

生产力不是一以贯之的红线 徐付群 92

党史研究的新标准 王章维 94

中国共产党作了两件大事 张静如 95

研究者应具备现代化的意识 张静如 96

第六章 中共党史研究的现代化 96

研究者的知识面与理论修养有待提高 吴家林 97

党史研究的现代化是一种史学前进的运动 谢荫明 98

一个具有改革意义的命题 侯且岸 99

把研究与现实联系起来 温乐群 100

用现代化的手段传播党史成果 江英 100

要注意经济研究 关海庭 101

人的素质依然重要 白云涛 101

党史研究要适应社会需要 谢春涛 102

研究手段要新颖 王炳林 103

研究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 郑谦 103

把握好党史研究大众化的方向 陈晋 104

要站得高 钻得深 抓得紧 蔡乐苏 104

党史研究者要关注社会史研究 田居俭 105

第七章 中共党史研究应重视研究社会史 105

研究近现代中国社会史是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基础 刘志强 109

社会史研究与中共党史之关系 徐凯峰 115

第八章 党史工作如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118

核心是为现实服务 闻立树 118

注意几方面的结合 黎瑞明 120

历史研究要经得起考验 李松林 121

党史研究应遵循科学的方法 王树荫 123

注意真实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藤文藻 124

党史是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的结合 陈琦 124

第九章 周全的规划是深入研究的基础 126

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邵维正 126

为推进研究努力发掘新史料 吴建雍 128

周全的规划是深入研究的基础 吴家林 130

社科规划的导向性 王新华 132

关于百家争鸣与求是学风 石仲泉 135

第十章 正确开展党史研究的学术争论 135

对待学术争论的正确态度 郭德宏 137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马连儒 138

论争文风三议 陈铁健 140

党史研究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王树荫 144

开展积极的学术论争 王章维 146

第十一章 走进网络时代的历史科学 148

网络和近现代史研究 杨天石 148

党史研究的现代化方法举隅 杨世文 150

网络时代的党史宣传与教育 于凤政 152

网络与民族学研究 赵志强 155

第十二章 党史研究与文学表现形式 158

党史题材与文学表现形式漫谈 郭德宏 158

党史题材文学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王占军 162

让我们扇起“文”的翅膀 陈晋 165

“突破”与“照亮”的期待 张娅娅 167

第十三章 突出地方党史研究的特色 171

关于加强北京党史研究地方特色的探讨 朱成甲 171

突出特色,要深入研究党史人物 曹子西 180

微观研究最易显露特色 李铁虎 183

第十四章 党史研究与修志 186

党史研究应借鉴地方志编纂的某些方法 谢荫明 186

党史与修志工作漫议 籍援朝 191

第十五章 党史图书的选题及其发展取向 196

求实 创新 可读 马连儒 196

党史读物出版的几点设想 冯世平 吴江 200

党史图书选题的策划 孙翊 202

对编写党史类图书的一点思考 滕振才 203

恪守正确宗旨 牛桂云 207

第十六章 党史期刊的走向 207

谈谈我的一孔之见 夏燕月 209

党史期刊要新、近、强 王仲清 210

党史刊物应当重视公布党的档案文献 吴雪生 213

第十七章 发挥党史期刊聚汇成果、引导方向的作用 215

聚汇研究成果,引导正确方向 谢荫明 215

百期回顾与汇报 陆兵 221

坚持正确的刊物宗旨 郎冠英 222

三点经验与建议 邵荣昌 224

肩负更重的任务 王仲清 225

百期感言 刘国新 226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张注洪 227

百期耕耘硕果丰 朱成甲 228

祝贺与期望 邵维正 230

勤学 勤业 勤交友 马句 232

继往开来 韩泰华 牛桂云 232

党史园地的艳丽花朵 李良志 233

编好党史研究刊物的随想 曾景忠 234

有特色有个性 侯且岸 237

贺《北京党史研究》创办百期 王静 238

金色的九月 刘文渊 241

可以对坐倾谈的良师益友 李万启 241

上下结合,反映不同层次成果 贝光生 242

培养基层史志工作者的园地 刘殿钰 243

第十八章 党史宣传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45

党史的宣传教育加强了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张文喆 245

党史宣传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 赵志学 249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精神食粮 王春景 252

第十九章 中共党史研究二十年的发展 255

成绩 问题 方向 张静如 25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王仲清 256

再思考 再评价 再考证 金春明 260

最重大的进展:基础建设和观念变化 张树军 262

研究领域的扩大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温乐群 265

今后的任务更艰巨 谢荫明 267

第二十章 当前中共党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272

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要重新探讨 朱乔森 272

中共党史的教学和研究要向纵深发展 陈果吉 276

新形势下的党史研究要开创新局面 范守信 277

党史研究主题的多层次 李媛 278

改善党史研究的工作条件 谢春涛 279

澄清问题找准方向 王仲清 281

第二十一章 关于“领袖热”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283

“领袖热”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温乐群 283

“领袖热”是社会心理的表现 王均伟 284

“领袖热”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姚振军 285

对“领袖热”要正确引导和管理 汪云生 287

“领袖热”是一种文化现象 李竹红 288

“领袖热”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薛晓蓓 289

社会发展为“领袖热”提供了条件 柯玉梅 290

从传统和民俗的角度看“领袖热” 卓鸿蒙 291

“领袖热”是历史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 陈明显 296

第二十二章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298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迫切性 李德平 298

教育的形式要符合少年儿童的特点 陈爱民 299

从潜移默化中来 张彦君 300

爱国主义教育要搞出特色 张红 301

把革命遗址当作教育基地 魏怀敏 302

把爱国主义教育与乡土教育结合起来 王克昌 303

为青年的成长提供榜样 杨效坚 304

宣传的形式要采用现代化的手段 王炳林 304

第二十三章 如何将抗日战争的研究推向深入 306

多层次多侧面地加强对抗日战争的研究 荣国章 306

发掘史料与深入研究 刘苏 308

挖掘史料,推动抗日战争史研究深入的一个急迫问题 荣维木 309

研究抗战史要坚持实事求是 杨奎松 311

加强和深化对抗日游击战争的研究 张星星 313

深入研究日本在北平的殖民统治 蔡德金 315

加强中日学者对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交流 史桂芳 317

加强对各伪政权的研究 李铁虎 319

第二十四章 和平解放北平为首都建设奠定基础 322

古都北平“完璧归赵,, 尹钧科 322

北平和平解放意义深远 陈明显 324

全面进行接管,为建设人民的首都奠定基础 马句 326

北平和平解放与北京建设 刘宋斌 329

北平和平解放是一功德之举 刘谨桂 331

和平解放为北京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郝玉梅 333

第二十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研究的特点与方法 335

内容复杂 教训深刻 罗忠敏 335

起步晚 空白多 张化 337

研究落后于形式 阎建琪 338

更现实 更复杂 李玉荣 338

加强对重点人物的研究 宋毅军 341

第二十六章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43

研究“文革”史的重要意义 金春明 343

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文革”史研究 安建设 345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张化 346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层次影响不容忽视 李玉琦 349

“文化大革命”刍议 王海光 351

以改革的进程为划分的标志 刘国新 354

第二十七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阶段划分的探讨 354

以中心任务、大政方针的变化为依据 孙大力 356

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 温乐群 359

起点与划分应突出历史特点 汤应武 361

从宏观的历史发展进程上把握 张宏志 364

宜粗不宜细 籍援朝 366

第二十八章 香港回归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69

香港与当代中国 刘国新 369

香港回归将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谢春涛 374

研究要强化和深入,要具前瞻性 齐鹏飞 376

重视香港文化研究 张颐武 378

第二十九章 新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地位 381

充分认识和评价新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地位 邵维正 381

历史上的中国共产党 刘桂生 387

邓小平理论:新中国五十年的重要成果 李向前 387

在考验中成长 靳连芳 389

从国际视角看共和国五十年的历史方位 王炳林 391

第三十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障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 394

历史的回顾与存在的问题 杜万启 395

职工主人翁意识淡化 林炳超 397

工人的社会地位问题 刘恩才 397

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 商保坤 398

尊重工人阶级,加强企业的凝聚力 北京内燃机集团总公司 399

调整工会干部的文化结构 尹德立 401

加速提高职工素质 首钢总公司 401

提供多种培训 北京城建集团五公司工会 402

坚持立法,从根本上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 谢安邦 402

要建立法规 朝阳副食品总公司 403

可以签定集体合同 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 403

要坚持邓小平有关体制改革的理论 鲁耕 405

第三十一章 观念的转变与历史的变革 405

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特点 李然 408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推进企业改革 武广庆 410

研究新情况 经受新考验 姚桓 412

转变思想观念 为企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张浩 414

第三十二章 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417

对世纪之交解决台湾问题前景的展望 杨亲华 417

试析台湾民众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作用 周大计 421

对解决台湾问题方式的思考 李松林 425

第三十三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与前瞻 430

加快北京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 刘海燕 430

五年来的进展和成效 高佐之 434

以发展带动国企改革 文魁 437

北汽福田的“四年三大步” 王金玉 440

北京百年断想 彭明 442

第三十四章 北京与二十世纪的中国 442

一位巨人 三次莅京 黄宗汉 449

北京——闳天大业的基地 辛向阳 451

回首半世话语长 籍援朝 453

第三十五章 党史工作大有可为 任重道远 457

党的历史不可忘记 蔡景惠 457

史料保存工作的重要性 戴瑞章 458

不解之缘 李维青 459

几点认识 刘桂武 461

摆正位置 苦尽甘来 郝永田 462

我的一点感受 王振谦 463

党史工作大有可为 何守智 464

扩大《北京党史》发行工作的一点建议 黎正环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