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贻庭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6173462x
  • 页数:5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就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在学术界颇有影响,一直作为大学教材使用,亦可供哲学研究者使用。

第一章 中国传统(古代)伦理思想的诞生 1

第一节 西周伦理思想的产生与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 1

第二节 西周“有孝有德”的伦理思想 6

绪论 7

一、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 7

二、“修德配命”和对道德作用的自觉 10

三、“敬德保民”的“德治主义”雏形 13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18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伦理思想特点 18

一、宗法道德规范的演化和发展 22

第二节 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新旧更替 22

二、“德”概念的发展和道德作用的不同认识 28

三、“义利之辨”的发端 32

第三节 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 35

一、“爱人”——“忠恕”的“仁爱”原则 36

二、“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 42

三、“仁、智”统一、“仁者安仁”的理想人格 45

四、学、思结合的修养方法 51

第四节 墨子的“兼爱”说和功利主义思想 55

一、与“交别”相对立的“兼爱”原则 56

二、贵义、尚利的功利主义 61

三、“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原则 65

第五节 《老子》的“无为”道德观 67

一、“道常无为”及其伦理学意义 68

二、“大道废,有仁义”的道德蜕化论 69

三、“复归于朴”的道德理想 74

四、“无为”作为一种处世之方 77

第六节 杨朱和杨朱学派的“贵己”、“重生”说 79

一、“贵己”、“重生”的人生理想 80

二、“重生”和“全生之道” 83

三、“贵己”“重生”的思想实质和历史意义 84

第七节 孟子的仁义之道和性善论 88

一、“人伦”说与“仁义”之道 89

二、以仁政“得民心”的道德作用论 95

三、“去利怀义”的义利观和道德价值观 98

四、“性善论”和道德本原说 101

五、存心养性、反身内省的道德修养论 104

第八节 庄子的人生论和自由观 109

一、愤懑世俗桎梏人生的批判精神 110

二、“逍遥游”——超世“游心”的自由意境 113

三、顺世安命的处世方法 122

四、所谓“庄子精神” 127

第九节 后期墨家对墨子伦理思想的发展 129

一、对墨子“兼爱”说的发展 129

二、对墨子功利主义思想的发展 132

三、对墨子志、功统一观的发展 135

第十节 荀子的性恶论和礼义学说 138

一、“性恶论”和“性伪之分”说 138

二、“礼论”——论道德起源和道德作用 142

三、“以义制利”和“荣辱之分”的义利观及道德价值观 147

四、“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论 152

第十一节 《中庸》《易传》《大学》《礼运》《孝经》的伦理思想 159

一、《中庸》论“中庸”和“诚” 161

二、《易传》的“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宇宙伦理模式” 165

三、《大学》的“大学之道” 170

四、《礼运》的“大同”、“小康”说 174

五、《孝经》论“孝”道 177

第十二节 韩非的“自为”人性论和以法代德的非道德主义思想 180

一、人皆“自为”、人各“利异”的人性论 181

二、以法代德、“不务德而务法”的非道德主义 184

三、公私相背、去私行公的公私观 192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伦理思想 196

第一节 独尊儒术和两汉伦理思想的特点 196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论与神学伦理思想 202

一、“天人合类”与“道之大原” 203

二、道德宿命论与“经”、“权”之说 207

三、“三纲五常”——封建伦理纲常体系的建立 210

四、人性论与“成性”、“防欲”的教化思想 213

五、义利“两养”与“正义不谋利”的义利观 219

第三节 王充的性、命论和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221

一、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222

二、“禀气”成性和人性“异化” 224

三、驳“福善祸淫”及“性与命异”说 228

第四章 魏晋时期的伦理思想 234

第一节 名教危机与“玄学”伦理思想的产生和特点 234

第二节 王弼对“名教”的玄学论证 241

一、“名教本于自然”的道德本体论 242

二、有性有情、以性统情的人性论 246

三、“慎终除微”的“自保”之术 248

第三节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伦理思想 250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 251

二、“意足”为乐的人生理想 253

第四节 《列子·杨朱》篇的享乐主义人生观 256

一、生当行乐的人生理想 256

二、纵欲主义的“养生”论 258

第五节 裴頠的“崇有论”及其对“贵无论”伦理思想的批判 260

一、“理既有之众,非无为之所能循” 261

二、对纵欲主义养生论的批判 263

第六节 郭象“名教即自然”的伦理思想 265

一、名教即“天理自然” 265

二、“性各有分”、“各安其分”的性命说和人生论 268

第一节 佛、道两教的兴盛及儒、佛、道伦理思想的斗争与合流 272

第五章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伦理思想 272

第二节 道教的教义与戒律 278

一、道教的产生和演变 278

二、《太平经》中反映的早期道教的道德观念 280

三、以葛洪为代表的道教的教义与戒律 282

第三节 《颜氏家训》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 285

一、家教的重要性 286

二、家教的方法 287

第四节 佛教的宗教伦理思想(一)——宗教善恶观和善恶轮回报应说 291

一、宗教善恶观 291

二、善恶的轮回报应说 298

第五节 佛教的宗教伦理思想(二)——“佛性”说和宗教人生观 299

一、“佛性”说 300

二、出世主义的宗教人生观 304

第六节 韩愈以儒排佛的“道统”论和“性三品”说 309

一、“抵排异端,攘斥佛老” 310

二、以儒排佛的“道统”论 311

三、性情论和“性三品”说 314

第七节 李翱的“性善情恶”论和“复性”成圣之道 317

一、“性善情恶”的人性论 317

二、“灭情复性”——超凡入圣之道 319

第一节 “理学”的兴起与宋明(中叶)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 322

第六章 宋至明中叶时期的伦理思想 322

第二节 宋代功利主义思潮的始倡——李觏的伦理思想 329

一、人性论及其内在矛盾 329

二、《礼论》中的道德观 331

三、“利欲可言”、“循公不私”的功利主义思想 334

第三节 理学伦理思想的开创——周敦颐的“诚本”论和“主静”说 336

一、“以诚为本”的道德本体论 337

二、以“中正仁义”为“人极”的道德标准 340

三、“无欲”、“主静”的道德修养论 341

第四节 王安石的人性论及其伦理思想 342

一、“性情一”的人性论和善恶由“习”的道德观 343

二、以仁义为“道德”及其功利主义新义 347

三、教、学成材和“五事”成性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论 350

第五节 张载的人性“二重”说及其伦理思想 354

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二重”说 355

二、“民胞物与”的泛爱主义及其实质 359

三、“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修养之道 362

第六节 程颢、程颐的“天理”观及其伦理思想 367

一、天人“一理”的道德本体论 368

二、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的人性论 370

三、人欲与天理“难一”的理欲对立论 372

四、“敬义夹持”、“格物致知”的修养论 377

第七节 朱熹的“理学”伦理思想体系 381

一、“理一分殊”的道德本原论 382

二、“性同气异”的人性论和性命说 386

三、严辨“义利、理欲”的道义论及其禁欲主义实质 389

四、“居敬”与“穷理”互补的道德修养论 396

第八节 朱陆异同与陆九渊的“心学”伦理思想 403

一、“心即理”的道德本原论 404

二、“自存本心”的道德修养“易简功夫” 407

第九节 朱陈之争和陈亮的功利之学 412

一、“人道”存于“人事”的道德观 413

二、“功到成处,便是有德”的功利主义 417

第十节 王守仁“致良知”说的伦理思想 423

一、“良知”说和道德“心本”论 423

二、“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 428

三、“复其心体之同然”的道德教育方法 434

第七章 明末清初的伦理思想 438

第一节 道德启蒙思想的兴起及其对理学伦理思想的批判总结 438

第二节 李贽的“私心”说及其对“道学”、礼教的批判 444

一、“人必有私”的人性论和“迩言为善”的价值观 447

二、“致一之理”的平等观与“任物情”的个性自由说 450

三、揭露“道学”之虚伪,反对以孔子为偶像 455

第三节 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批判 459

一、“天下为主,君为客” 460

二、 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 462

一、“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形成过程论 465

第四节 王夫之对宋明时期伦理思想的批判总结 465

二、天理“必寓于人欲以见”的理欲观 472

三、“身成”与“性成”统一的“成人之道” 475

第五节 颜元的人性“气质”无恶论和重“功利”、“习行”的道德观 482

一、“气质”一元和“气质”无恶的人性论 483

二、“正义以谋利”的功利主义 487

三、“实事”、“习行”的成人之道 490

第六节 戴震“血气心知”的人性论及其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494

一、“血气心知”的人性“一本”论 495

二、“理者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观 499

第一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历史定位 506

第八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近代变革 506

第二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近代变革 509

一、近代伦理变革的主题 510

二、马克思主义对近代伦理变革的推进 516

三、毛泽东对近代伦理变革的贡献 520

四、“变革”尚未结束 524

结语 关于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研究——一种方法论的思考 526

基本资料书目索引 542

后记 549

第三次印刷说明 551

增订本说明 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