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法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彭冰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40153475
  • 页数:5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证券发行市场、证券交易市场、证券法律责任和证券投资基金四编。

第一编 证券法概述 1

目录 1

1 企业融资和证券市场 3

1.1 企业融资模式 3

1.1.1 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 3

1.1.2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 3

1.2 本书讨论范围 4

1.3 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 5

1.3.1 关于证券市场的基本金融理论 5

1.3.2 证券市场有效的运行机制 6

2 证券法导论 8

2.1 证券市场和证券法的关系 8

2.2 《证券法》的立法历程 12

2.3.1 《证券法》和《公司法》之间的关系 13

2.3 证券法的渊源 13

2.3.2 《股票条例》的适用 14

2.4 证券法的基本原则 14

2.4.1 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 14

2.4.2 诚实信用原则 15

2.5 《证券法》的适用范围 15

3 中国证券监管体系和证券市场 20

3.1 中国集中统一证券监管体系的形成 20

3.1.1 中国证券市场的形成与早期证券监管立法(1980—1992) 20

3.1.2 中央证券监管体系的初建与立法上的发展(1992—1998) 23

3.1.3 《证券法》与专业证券监管体系的确立(1998) 29

3.2 中国证券自律监管机制 31

3.2.1 证券业协会 32

3.2.2 证券交易所 33

3.3 中国证券市场的特征 36

3.3.1 股权分置 36

3.3.2 股份集中 37

3.3.3 国有股占主导地位 37

附录 推荐书目 37

第二编 证券发行制度 41

4 股票发行的一般规定 43

4.1 股票发行市场的功能 43

4.2 《公司法》关于股票的基本规定 43

4.2.1 股票发行主体 43

4.2.2 股份、股票和股权 44

4.3 股票发行 44

4.3.1 “股票公开发行”的界定 45

4.3.2 公开发行的不同种类 47

4.4 发行与上市 48

4.5 股票发行的一般要求 50

4.5.1 同股同权、同股同价 50

4.5.2 禁止折价发行 52

4.5.3 股东名册 52

4.5.4 股票的形式 53

4.5.5 股票种类 53

4.5.6 新股发行的一般程序 54

4.6 股票发行的法律关系 56

4.6.1 发行人 56

4.6.2 投资者 56

4.7 承销 56

4.7.2 承销方式 57

4.7.3 主承销商的职责 57

4.7.1 承销商 57

4.7.4 承销协议和承销团协议 58

5 为了发行上市的企业改制 59

5.1 概述 59

5.2 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条件 59

5.2.1 法律适用原则 59

5.2.2 法律、法规对首次发行上市的实质要求 60

5.2.3 连续3年盈利的计算问题 64

5.2.4 证监会对发行人的特别要求 66

5.3 发行人的股权融资偏好 70

5.4 改制方式 71

5.4.1 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71

5.4.2 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78

5.5 改制中的法律问题 79

5.4.3 其他改制模式 79

5.5.1 发起人资格 80

5.5.2 出资形式 80

5.5.3 资产剥离 81

5.5.4 原有企业债务承担 82

5.5.5 国有股权的界定和折股 83

5.5.6 同业竞争禁止 85

5.5.7 关联交易规范 86

5.5.8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兼职问题 88

5.5.9 关于商标权的处置问题 88

5.5.10 发行人对外投资比例 89

5.5.11 关于股东持有公司股权的纠纷以及税收优惠政策问题 89

6 股票公开发行核准制度(1)——首次公开发行核准 90

6.1 概述 90

6.2.1 股票公开发行制度的功能和核心问题 91

6.2 股票发行核准的基本理论 91

6.2.2 股票公开发行制度功能的实现机制 92

6.3 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核准的基本程序 94

6.3.1 改制辅导 94

6.3.2 保荐 96

6.3.3 证监会受理申请和初审 100

6.3.4 发审委审核 101

6.3.5 会后事项和核准 101

6.3.6 期限和复议 102

6.3.7 发行 103

6.3.8 上市 107

6.4 股票发行上市保荐制度 108

6.4.1 保荐制度的本质 108

6.4.3 尽职推荐 109

6.4.2 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的注册登记管理 109

6.4.4 持续督导 111

6.4.5 法律责任及措施 112

6.5 发行审核委员会制度 114

6.5.1 法律依据及其功能 114

6.5.2 发审委审核要点 115

6.5.3 程序要求 117

6.6 首次公开发行的询价制度 120

6.6.1 询价对象 120

6.6.2 询价的基本要求和程序 120

6.6.3 询价过程中的信息披露 122

6.7 股票发行核准中的法律问题 123

附录 美国股票公开发行中的注册程序 125

7.2.1 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条件 128

7.2 新股发行条件 128

7.1 概述 128

7 股票公开发行核准制度(2)——新股发行核准 128

7.2.2 中国证监会的特别要求 129

7.3 新股发行的程序 131

7.3.1 股东大会决议 131

7.3.2 主承销商的尽职调查 132

7.3.3 保荐 133

7.3.4 中国证监会的核准程序 135

7.3.5 发行方式 139

7.3.6 上市 139

7.4 新股发行中的信息披露 140

7.4.1 核准前的信息披露 140

7.4.2 核准后的信息披露 141

7.5 其他要求及责任 142

8 信息披露制度与律师证券法律业务 144

8.1 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争议 144

8.2 信息披露制度 145

8.2.1 信息披露的原则 145

8.2.2 信息披露制度 146

8.3 发行信息披露制度 149

8.3.1 信息披露要求 149

8.3.2 监管 152

8.4 持续性信息披露制度 154

8.4.1 定期报告 155

8.4.2 临时报告 157

8.4.3 监管 159

8.5 消极信息披露义务 160

8.6.1 律师从事的证券法律业务范围 161

8.6 律师在证券发行中的角色 161

8.6.2 律师在证券发行中的作用 163

8.6.3 证券律师勤勉尽责的标准 164

第三编 证券交易制度 167

9 证券交易市场 169

9.1 概述 169

9.1.1 证券交易市场的结构 169

9.1.2 股权转让 170

9.1.3 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 170

9.2 非公开发行公司的股票转让 171

9.2.1 以发行人的类型来区分不同的证券交易市场 171

9.2.2 非公开发行公司的股票转让 171

9.3 公开发行但未上市公司的股票转让 176

9.3.1 公开发行但未上市的公司 176

9.3.2 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市场 177

9.4 上市公司的股票转让 180

9.4.1 上市公司的股权类型 180

9.4.2 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协议转让 182

9.4.3 流通股的转让市场 187

9.4.4 中小企业板块 189

9.5 关于创业板的讨论 191

10 证券交易所 193

10.1 证券交易所概述 193

10.1.1 证券交易所的概念 193

10.1.2 证券交易所的其他特征 195

10.2 证券交易所的监管功能 196

10.2.1 证券交易所监管功能的理论研究 196

10.2.2 中国证券交易所的监管权力来源 201

10.3.1 股票暂停上市、恢复上市和终止上市 203

10.3 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203

10.4 证券交易所对交易的监管 207

10.4.1 《证券法》对交易制度的规定 207

10.3.2 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207

10.4.2 交易的不可撤销性 209

10.4.3 限制或者禁止从事证券买卖的主体 210

10.4.4 组织交易 211

10.4.5 实时监控交易 213

10.5 证券交易所对会员的监管 213

10.5.1 会员资格管理 213

10.5.4 对会员内控制度和风险的监管和检查 215

10.6 证券交易所的地位及与投资者的关系 215

10.6.1 证券交易所在履行监管职能中的地位 215

10.5.3 对会员经纪业务的监管 215

10.5.2 对会员自营业务的监管 215

10.6.2 证券交易所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 216

11 证券经纪业务 219

11.1 证券经纪业务概述 219

11.1.1 证券经纪业务 219

11.1.2 证券经纪业务的程序 220

11.1.3 禁止性规定 222

11.2 证券经纪法律关系 224

11.2.1 关于证券公司与客户法律关系的讨论 224

11.2.2 证券经纪合同的标准文本 226

11.3 网络证券交易 231

11.3.1 信息技术对证券交易的影响 231

11.3.2 网络证券交易的规范 231

11.4.2 合意融资,是否构成诱使客户过多交易 235

11.4.1 融资交易的普遍性 235

11.4 证券经纪业务中的法律纠纷——融资交易 235

11.4.3 证券公司强行平仓的问题 236

11.4.4 第三方融资中的强行平仓 237

11.5 证券经纪业务中的法律纠纷——密码安全 238

11.5.1 王高武案 238

11.5.2 “银广厦”股票盗买案 241

11.6 证券经纪业务中的法律纠纷——赔偿 243

11.7 交易费用和交易佣金 245

11.7.1 交易费用(A股) 245

11.7.2 交易佣金 246

12 其他证券公司业务 248

12.1 客户资产管理业务 248

12.1.1 委托理财与客户资产管理业务 248

12.1.2 对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 250

12.1.3 委托理财业务中的法律问题 260

12.2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 267

12.2.1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概述 267

12.2.2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监管 267

12.2.3 面向公众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 271

12.2.4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法律责任 273

13 监管证券公司 277

13.1 证券公司的市场准入制度 277

13.1.1 证券公司的分类管理 277

13.1.2 证券公司的市场准入条件 278

13.1.3 证券从业人员资格管理 279

13.2 对证券公司的经营监管 281

13.2.1 治理结构 281

13.2.2 风险控制 282

13.3 证券公司的市场退出 284

13.3.1 证券公司市场退出的制度安排 285

13.3.2 证券公司市场退出中的客户保护 288

14 证券登记和结算制度 293

14.1 概述 293

14.2 证券登记和持有制度 293

14.2.1 间接持有和直接持有制度 293

14.2.2 中国股票主要采用直接持有制度 294

14.3 证券托管制度 295

14.3.1 证券托管的概念 295

14.3.2 我国的证券托管制度 296

14.3.3 指定交易和托管券商制度 297

14.5.1 资金结算的原则 298

14.5 资金结算 298

14.4 证券交割 298

14.5.2 清算 299

14.5.3 资金实际交收流程 299

14.6 证券结算中的风险 301

14.6.1 结算风险基金 301

14.6.2 信用风险 301

第四编 上市公司控制权及其控制 305

15 上市公司收购 307

15.1 上市公司控制权概述 307

15.1.1 控制权溢价 307

15.1.2 上市公司控制权 308

15.2 上市公司收购概述 308

15.2.1 界定 308

15.2.2 公司收购的理论争议和立法取向 309

15.2.3 上市公司收购的方式 310

15.2.4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特殊环境 311

15.3 上市公司收购的立法 312

15.3.1 上市公司收购的立法历程 312

15.3.2 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渊源和适用 312

15.3.3 上市公司收购的基本原则 314

15.4 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的信息披露 316

15.4.1 是持股变动还是收购 316

15.4.2 大股东报告义务 318

15.4.3 股份增减报告义务 319

15.4.4 披露期限 319

15.4.5 披露义务的豁免和减轻 320

15.4.6 持股变动报告的程序和内容 320

15.4.7 监管措施和法律责任 321

15.5 上市公司收购 322

15.5.1 上市公司收购的认定 322

15.5.2 上市公司收购的方式 323

15.5.3 协议收购 323

15.5.4 要约收购 325

15.5.5 反收购措施 336

15.6 转让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的特别规定 338

15.7 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责任 338

15.7.1 违反上市公司收购法定程序的法律责任 338

15.7.2 收购中的内幕交易 340

16 征集上市公司代理投票权 342

16.1 代理投票权 342

16.2 征集代理投票权的意义 342

16.4.1 征集代理投票权的法源基础 343

16.4 征集代理投票权的实践 343

16.3 征集代理投票权在我国的特殊性 343

16.4.2 实践 345

附录:我国台湾地区关于征集代理投票权的规定 352

17 股东大会与控制权的实现 359

17.1 概述 359

17.2 股东大会的召集权 360

17.2.1 股东大会概述 360

17.2.2 临时股东大会的召集权 360

17.3 股东大会的职权范围 365

17.4 股东大会的提案权和会议讨论事项 366

17.4.1 谁有权提出提案和如何提出提案 366

17.4.2 谁有权决定股东大会的议程 367

17.5.1 决议事项 368

17.5 股东大会的决议程序 368

17.5.2 表决方式和决议通过 369

17.5.3 对表决的审查和异议 369

17.6 董事的提名和选举程序 371

17.6.1 董事的提名和选举程序 371

17.6.2 累积投票制 372

17.6.3 独立董事的选举 373

17.7 股东大会瑕疵的司法救济 373

18 控制权的控制与上市公司治理 376

18.1 股东冷漠主义和公司治理理论 376

18.1.1 股东冷漠主义 376

18.1.2 传统的公司治理问题——委托代理问题 376

18.1.3 公司治理问题的新发展——大股东剥夺 377

18.2.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殊性 378

18.2.2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 378

18.2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特殊性——大股东剥夺和国有资产管理 378

18.3 上市公司治理实践概述 380

18.4 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 381

18.4.1 董事的诚信责任 381

18.4.2 独立董事制度 382

18.4.3 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 386

18.4.4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386

18.4.5 分类表决机制 389

18.5 上市公司的外部监控 393

18.5.1 上市公司监督检查 393

18.5.2 上市公司新股发行(配股或增发)审核 394

18.5.3 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临时报告审阅 394

18.5.4 上市公司重组监管 394

18.6 上市公司监管中的特别问题 395

18.5.5 约见上市公司董事长谈话 395

18.6.1 上市公司独立 396

18.6.2 规范实际控制权转移行为 397

18.6.3 对外担保 398

18.6.4 与关联方的资金往来 400

18.6.5 重大资产交易 401

18.6.6 关联交易 403

第五编 证券法律责任 409

19 证券法律责任体系 411

19.1 证券刑事责任 411

19.2 证券行政责任 412

19.3 证券民事责任 413

19.4 证券法律责任体系 414

19.4.1 三种法律责任的相互配合 414

19.4.3 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416

19.4.2 三种法律责任的不同 416

19.4.4 民事赔偿优先原则 417

20 虚假陈述 419

20.1 虚假陈述行为的分类 419

20.1.1 以主体划分 419

20.1.2 以虚假陈述的内容划分 419

20.1.3 以虚假陈述发生的时间划分 420

20.2 虚假陈述行为的认定 420

20.2.1 违法性 421

20.2.2 重大性 421

20.2.3 软信息披露中的虚假陈述 422

20.2.4 虚假陈述行为的类型 423

20.3 违反消极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责任 424

20.3.1 刑事责任 424

20.3.2 行政责任 426

20.3.3 民事责任 427

20.4 虚假陈述的刑事责任 428

20.4.1 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 428

20.4.2 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 430

20.5 虚假陈述的行政责任 430

20.5.1 发行时虚假陈述与上市后虚假陈述 430

20.5.2 发行时虚假陈述依据发现阶段不同而有不同处理 431

20.6 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 437

20.6.1 虚假陈述民事责任概述 437

20.6.2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439

21 证券民事诉讼 449

21.1 最高人民法院对证券民事诉讼的态度 449

21.2 前置程序 450

21.2.2 前置程序的具体内容 451

21.2.1 设置前置程序的理由 451

21.2.3 关于前置程序要求的理解 452

21.3 诉讼时效 453

21.4 管辖 455

21.4.1 级别管辖 455

21.4.2 地域管辖 455

21.4.3 移送管辖 456

21.5 受理 457

21.5.1 投资者应当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 457

21.5.2 投资者起诉应当提交的证据 457

21.6 诉讼方式 458

21.6.1 《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诉讼方式的规定 458

21.6.2 最高人民法院的理由 460

21.6.3 可适用的证券民事诉讼方式 461

22 证券律师虚假陈述的法律责任 464

22.1 证券律师法律责任概述 464

22.2 证券律师的刑事责任 464

22.2.1 《刑法》第229条 465

22.2.2 《刑法》第160条 465

22.2.3 两个条款的竞合与不同 466

22.3 证券律师的行政责任 467

22.3.1 证监会历年来处罚证券律师的案例 467

22.3.2 《证券法》生效之前证券律师的行政责任 469

22.3.3 《证券法》对证券律师行政责任的规定 473

22.4 证券律师的民事责任 475

22.4.1 过错责任原则和举证责任倒置 475

22.4.2 共同侵权责任 475

22.5.1 证券律师未勤勉尽责,做出虚假陈述的 476

22.5 证券律师违规行为种类及其法律责任分析 476

22.5.2 证券律师参与虚假陈述的 477

22.5.3 证券律师明知发行人的虚假陈述行为,不予纠正的 478

22.6 现行证券律师法律责任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479

23 内幕交易 481

23.1 概述 481

23.1.1 信息披露义务与内幕交易 481

23.1.2 欺诈与内幕交易 481

23.2 关于内幕交易的理论和现实 482

23.2.1 关于内幕交易的理论 482

23.2.2 我国对内幕交易的规制 482

23.3 内幕信息 483

23.4 内幕交易的主体 484

23.4.1 公司内部人员及推定内部人员 485

23.4.4 接受泄露信息者(tippee) 486

23.4.2 公司外部的信息制造者 486

23.4.3 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 486

23.4.5 非法获得内幕信息的人员 487

23.4.6 其他合法获得内幕信息的人员 487

23.5 内幕交易的行为要件 488

23.6 内幕交易的法律责任 489

23.6.1 行政责任 489

23.6.2 刑事责任 490

23.6.3 民事责任 490

23.7 内幕交易的预防措施 491

23.7.1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股票转让限制 491

23.7.2 短线交易归入权 491

附录 美国判例上关于禁止内幕交易法的发展 492

24.1.1 概念 507

24 操纵市场 507

24.1 概述 507

24.1.2 操纵市场与欺诈 508

24.2 操纵市场的行为分析 509

24.2.1 以真实交易手段操纵市场 509

24.2.2 约定买卖 513

24.2.3 自买自卖 514

24.2.4 以其他方法操纵 515

24.3 操纵市场的法律责任 517

24.3.1 刑事责任 517

24.3.2 行政责任 522

25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523

25.1 中国证监会的性质和地位 523

25.1.1 关于中国证监会性质和地位的争议 523

25.1.2 中国证监会的实践 526

25.2 中国证监会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528

25.2.1 规章制定 528

25.2.2 规范性文件制定 528

25.3 中国证监会的行政许可 528

25.3.1 中国证监会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 529

25.3.2 中国证监会实施行政许可的程序 532

25.4 中国证监会的调查权 534

25.4.1 立案 536

25.4.2 调查 536

25.4.3 调查终结 538

25.5 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和行政措施 539

25.5.1 行政处罚程序 539

25.5.2 行政处罚和行政监管措施的争议 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