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1章 4G概述 1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 1
1.2 4G的概念和特点 6
1.3 4G的业务预测 9
1.3.1 用户对4G业务的要求 9
1.3.2 从应用环境看4G业务 10
1.3.3 从应用领域看4G业务 11
1.3.4 从通信主体看4G业务 12
1.4 4G的网络结构 13
1.4.1 无线通信网络结构现状 13
1.4.2 4G网络结构分析 14
1.5.1 欧洲的情况 17
1.5 4G的研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7
1.5.2 日本的情况 18
1.5.3 韩国的情况 20
1.5.4 美国的情况 21
1.5.5 中国的情况 22
1.6 本书内容安排与结构 23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25
第2章 TDD模式与传输预处理技术 27
2.1 TDD模式原理 27
2.2 TDD模式优点与问题 28
2.2.1 TDD模式的优点 28
2.2.2 TDD模式的问题 30
2.3 TDD干扰分析 32
2.3.1 小区间的干扰 32
2.3.2 TDD与FDD之间的干扰 39
2.4 预RAKE技术 43
2.4.1 预RAKE技术原理 43
2.4.2 预RAKE技术性能分析 45
2.4.3 仿真结果与讨论 48
2.5 联合传输技术 50
2.5.1 概述 50
2.5.2 联合传输技术原理 51
2.5.3 联合传输技术的简化算法 61
2.5.4 TD-SCDMA系统中的应用 67
本章小结 72
参考文献 73
第3章 OFDM技术 75
3.1.1 无线移动多径信道的频域模型 76
3 1 OFDM的基本原理与系统模型 76
3.1.2 OFDM基本原理和频域模型 77
3.2 OFDM的关键技术 78
3.2.1 峰值平均功率比的抑制 78
3.2.2 OFDM的定时同步 84
3.2.3 OFDM的信道估计 102
3.2.4 OFDM自适应功率和速率分配 109
3.3 OFDM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109
3 3.1 数字音频和视频广播系统 109
3.3.2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标准 113
本章小结 116
参考文献 116
第4章 智能天线技术 119
4.1 智能天线概述 119
4.1.1 智能天线的概念 119
4.1.2 智能天线的发展历史 120
4.2 智能天线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21
4.2.1 天线的基本概念及阵列天线结构 121
4.2.2 阵列信号模型 123
4.2.3 均匀直线阵波束形成(Beam Forming) 125
4.2.4 智能天线的两种工作方式 127
4.3 智能天线的波束形成 130
4.3.1 波束形成的常用最优准则(最佳波束形成器) 130
4.3.2 波束形成算法 134
4.4 波达方向(DOA)估计算法 145
4.4.1 传统法 145
4.4.2 MUSIC算法 147
4.4.3 ESPRIT算法 150
4.5.1 采用智能天线后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 152
4.5 智能天线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152
4.5.2 智能天线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影响 157
本章小结 160
参考文献 161
第5章 空时信道与空时接收机 163
5.1 空时信道模型 163
5.1.1 SIMO矢量信道模型 165
5.1.2 基于(散射体)几何分布的单反射椭圆模型(GBSBEM) 168
5.2 空时信道估计 173
5.2.1 数据模型 174
5.2.2 联合角度一时延估计 175
5.2.3 时延和空间特征估计 178
5.3 空时信号接收 184
5.3.1 离散空时信号模型 185
5.3.2 最佳空时接收机设计准则 186
5.3.3 TDMA信号的空时接收 188
5.3.4 CDMA信号的空时接收 191
本章小结 202
参考文献 202
第6章 MIMO技术 204
6.1 MIMO系统的模型 204
6.2 单用户MIMO系统容量 205
6.2.1 独立衰落下单用户MIMO系统容量 206
6.2.2 相关衰落下单用户MIMO系统容量 210
6.3 多用户MIMO系统容量分析 215
6.3.1 发射机能估计信道信息,接收机能估计信道BC信道容量分析 216
6.3.2 发射机不能估计信道信息,接收机能估计信道BC信道容量分析 218
6.4 MIMO系统的锁孔效应 219
6.5 空时编码的设计准则 221
6.5.1 空时编码系统 221
6.5.2 空时编码的性能分析 222
6.5.3 空时编码设计准则 228
6.6 空时编码 229
6.6.1 空时分组码 229
6.6.2 空时网格码 234
6.6.3 分层空时编码 235
本章小结 236
参考文献 236
第7章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 240
7.1 概述 240
7.2 AMC技术原理 241
7.3 AMC的发送和接收处理 243
7.4 LDPC编码 247
7.4.1 线性分组码的生成矩阵和校验矩阵 247
7.4.3 二进制规则LDPC码的构造 248
7.4.2 二进制规则LDPC编码 248
7.4.5 多进制LDPC编码 249
7.4.4 二进制非规则LDPC编码 249
7.5 LDPC码的和-积解码算法 250
7.5.1 树图和因子图 250
7.5.2 和-积译码算法 251
7.6 基于有限域GF(q)的LDPC码及其带宽有效传输 254
7.6.1 基于GF(q)的LDPC码与q进制调制直接结合的带宽有效传输 254
7.6.2 多进制LDPC码的编码设计 255
本章小结 257
参考文献 258
8.1.1 差错控制 260
8.1.2 ARQ和FEC 260
8.1 HARQ概述 260
第8章 HARQ技术 260
8.1.3 HARQ 262
8.2 标准ARQ协议 263
8.2.1 停止与等待(Stop-and-wait) 263
8.2.2 返回N(GO-back-N) 267
8.2.3 选择性重发(Selective repeat) 267
8.3 HARQ的基本类型及算法实现 268
8.3.1 编码冗余版本的生成 268
8.3.2 Ⅰ型HARQ(HARQ-Ⅰ) 270
8.3.3 Ⅱ型HARQ(HARQ-Ⅱ) 270
8.3.4 Ⅲ型HARQ(HARQ-Ⅲ) 272
8.4 HARQ的应用方式 274
8.4.1 Ⅱ/Ⅲ型HARQ在RLC层上的重传 274
8.4.2 在L1层重传时L2层和L3层的Ⅱ/Ⅲ型HARQ操作 280
参考文献 282
本章小结 282
第9章 无线资源管理 286
9.1 无线资源管理概述 286
9.1.1 功率控制技术 286
9.1.2 信道分配 287
9.1.3 调度技术 288
9.1.4 切换技术 288
9.1.5 端到端QoS保障 288
9.2 信道分配分类 289
9.2.1 信道分配概念 289
9.2.2 动态信道分配分类 290
9.2.3 集中式DCA 291
9.3 干扰自适应DCA和流量自适应DCA 292
9.2.4 分布式DCA 292
9.3.1 业务自适应DCA分析 293
9.3.2 干扰自适应DCA分析 294
9.4 神经网络在DCA中的应用 295
9.4.1 信道分配模型 296
9.4.2 信道参数 297
9.4.3 性能评估模型 298
9.5 Aggressive fuzzy Distributed DCA算法 300
9.6 TD-SCDMA系统中的DCA 305
9.6.1 3G TDD中信道分配功能分类及分配过程 305
9.6.2 信道优先级更新策略 306
9.6.3 动态信道分配策略 306
9.6.4 信道分配和调整 313
9.6.5 信道分配方案实例 313
9.7.1 切换的基本过程 315
9.7 切换技术 315
9.7.2 切换的控制方式 316
9.7.3 切换准则 317
9.7.4 切换分类 320
9.8 TD-SCDMA中的接力切换 321
9.8.1 接力切换的基本概念 321
9.8.2 接力切换的基本过程 321
9.9 垂直切换 323
9.9.1 多层小区 323
9.9.2 水平切换和垂直切换 325
9.9.3 异构型PCS中的垂直切换 326
本章小结 328
参考文献 328
10.1.1 LAS码的概念与发展情况 331
第10章 LAS-CDMA技术 331
10.1 LAS码概述 331
10.1.2 LAS码的特点 332
10.1.3 LAS码的应用 334
10.2 LA码的构造 338
10.2.1 LA码的基本生成方法 338
10.2.2 LA码生成方法的改进 340
10.3 LS码的构造 341
10.3.1 LS码的多项式构造方法 341
10.3.2 LS码的矩阵描述 344
10.3.3 LS码与LA码的结合应用 345
10.4 LAS-CDMA系统 346
10.4.1 LAS-CDMA体系与标准 346
10.4.2 LAS-2000系统 348
10.4.3 LAS-CDMA系统的频谱效率 351
本章小结 355
参考文献 356
第11章 移动通信定位技术 357
11.1 概述 357
11.1.1 第四代移动通信定位系统需求和发展历程 357
11.1.2 第四代移动通信定位系统研究现状和趋势 359
11.1.3 本章的安排 359
11.2 无线定位技术的分类 360
11.2.1 基于终端的定位技术 360
11.2.2 基于网络的定位技术 361
11.2.3 混合定位技术 362
11.2.4 定位算法的基本过程 362
11.3 定位参数的获取 363
11.3.1 群相关检测算法 363
11.3.2 算法中各参数的选定 364
11.4 TDOA定位估计算法 367
11.4.1 最小二乘估计的数学方法 367
11.4.2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 369
11.4.3 最小二乘估计三边求解算法 369
11.4.4 计算DOP 371
11.4.5 几何精度因子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372
11.5 AOA定位估计算法 375
11.5.1 AOA估计算法 375
11.5.2 AOA定位算法数学模型的建立 380
11.6 误差分析和误差抑制算法 382
11.6.1 误差产生的原因 382
11.6.2 误差抑制方法 389
本章小结 400
参考文献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