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2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廖超慧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43017288
  • 页数:1049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序 陈安湖 1

上编 中外人文思潮认同的差异 1

第一章 文艺复兴思潮与新人文主义思潮的论争 9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倡导者与“学衡派” 9

一 “学衡派”产生的背景 9

二 “学衡”始末 12

三 文学革命的发难者与《学衡》的筹建者 13

四 “学衡”与新文化运动 18

1 重估要慎重,态度要中正 19

(一)“学衡派”的主要观点 19

2 “人类之禀赋永无平等之时也” 24

3 “文字之体制不可变” 26

4 “文章成于摹仿” 28

5 “诗体大解放”,“则为盲人说烛矣” 29

(二)新文化倡导者的回音 30

五 引起论争的缘由、性质及其意义 35

(一)“学衡派”对革新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并非一致 35

(二)双方对异域文化择取、认同的差异 36

(三)特定历史之使然 44

(四)对语言文字性质认识的误差 47

(五)对文化价值和意义理解的差异 50

(六)论争的性质及其意义 52

第二节 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整理国故”的是是非非 53

一 论争的背景 54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段的胡适、李大钊 54

(二)由《新青年》发展所引起的论争 68

二“问题与主义”论争的过程及双方的观点 72

(一)论争的过程 72

(二)论争涉及到的几个主要问题 73

三 “整理国故”的是是非非 85

四 论争的实质及其影响 98

(一)从急躁走向理性 99

(二)虽为思想文化启蒙运动,但并非政治真空 100

(三)两类知识分子裂变的规律 103

(四)要“实验主义”,还是要“马克思主义” 106

五 论争留给我们的思考 110

第二章 普罗文学思潮与新人文主义思潮的论争 113

第一节 普罗文学思潮的形成及其影响 113

一 国际普罗文学思潮的萌生期 113

二 国际普罗文学思潮的发展期 114

三 国际普罗文学思潮的兴盛期 115

四 普罗文学思潮在中国 118

第二节 “新月派”演变始末及其同人的思想创作概况 123

第三节 普罗文学倡导者与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的论争 132

一 《新月的态度》辨析 132

二 普罗文学倡导者与“新月派”梁实秋的论争 136

三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 142

(一)关于人性和阶级性的论辩 142

(二)由《资本家走狗》引起的论争 150

(三)关于“硬译”的辩驳 152

(四)关于政治态度、思想信仰的交锋 157

(五)对妇女解放、人格平等观的歧见 162

一 择取文化思潮的错位 171

第四节 产生论争的缘由 171

二 认同中外文化的差异 174

三 对“人性论”内涵理解的二致 177

第三章 人文思潮的信奉者与儒士王权依附者的论争 186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倡导者与“甲寅派” 186

一 “甲寅派”始末 186

二 论争经过 189

(一)《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 189

(二)关于“二桃杀三士”之争的实质 191

(三)沈雁冰等著文驳斥 196

(四)“你不攻来我不驳” 199

(五)荻舟《驳瞿宣颖君“文体说”》 203

(六)《评新文学运动》的主要观点 204

(七)恢复读经,整顿学风 206

三 对论争的重新认识 208

(一)历史循环论的误导 208

(二)“爱惜自己的羽毛” 211

(三)虔诚信仰传统文化 213

(四)论争的是是非非 215

第二节 “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 218

一 “语丝派”的形成及消亡 219

(一)“现代评论派”的形成 222

二 “现代评论派”的演变历程 222

(二)“现代评论派”的政治思想倾向 223

(三)“现代评论派”的文艺观和文学创作 224

三 陈源及其《西滢闲话》 225

(一)陈源其人 225

(二)《西滢闲话》的是与非 226

1 反帝的爱国热情 227

2 抨击军阀的腐败 228

3 支持文学革命,否定复古派 231

4 抵制爱国学生运动,无视民众力量 232

(一)“女师大”学潮 233

1 鲁迅与“女师大” 233

四 论争始末 233

2 校长杨荫榆 235

3 “女师大”学潮的起因和发展 236

(二)鲁迅与陈源的论争 248

1 驱羊与荫杨 248

2 勇怯何分明 251

3 真假“剽窃案” 262

4 劲风扫迷雾 267

5 两种文艺观 269

(三)“女师大”学潮中的胡适 271

(四)“女师大”学潮中的周作人 282

五 历史公案再评说 286

第四章 普罗文学倡导者与儒士王权依附者的斗争 295

第一节 普罗文学思潮与“民族主义”文艺思潮的论战 295

一 “民族主义”文艺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295

二 “民族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和衰亡 297

(一)“民族主义”文艺思潮的兴盛期 297

(二)“民族主义”文艺思潮再度兴起和“文化剿匪”口号的提出 300

三 “民族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观点 302

(一)理论纲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 302

1 “文艺的中心意识”论 303

2 “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 305

3 文艺的发展与政治上民族主义的关系 306

(二)“文化剿匪”观 308

1 攻击普罗文学是“亡国文化” 308

2 鼓吹“法西斯”专制文化 309

四 “民族主义”文艺思潮的文学创作 311

五 普罗文学阵营的驳论 315

(一)对“民族主义”文艺思潮理论的驳论 316

(二)对“民族主义”文学创作的评论 321

第二节 抗战文化界与“战国策派”的论争 324

一 “战国策派”的产生及其消亡 324

(一)“战国时代重演”论 327

二 “战国策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327

(二)张扬“当今争于力”的战国作风 331

(三)主张崇拜英雄 336

(四)倡导“民族文学运动” 340

三 “战国策派”的文艺观 343

四 “战国策派”的文学创作 347

五 抗战文化界对“战国策派”的批评 351

(一)对于“战国策派”的“战国时代重演”论、“当今争于力”等观点的驳论 352

(二)对“战国策派”倡导的“民族文学运动”的剖析 354

(三)对“战国策派”文艺观的辨析 357

(四)对《野玫瑰》的评论 359

六 对“战国策派”的反思 363

第五章 左翼文学主潮内部的论争 382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口号的再次提出 382

一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背景 382

二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的经过 384

(一)关于创造社和太阳社 384

(二)引发论争的主要文章 386

1 创造社成员的文章 386

2 甘人与李初梨的论辩 391

3 太阳社成员的文章 392

(三)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辩 397

(四)侍桁、冰禅、冯雪峰等著文支持鲁迅 408

(五)创造社与茅盾的论争 414

三 鲁迅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认识和态度 421

(一)鲁迅并非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起 421

(二)鲁迅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张的阐释与创造社、太阳社之比较 424

1 关于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424

2 文艺的作用问题 425

3 关于作家世界观的问题 426

4 关于文学的对象和形式 427

(三)鲁迅和早期创造社的关系 428

(一)创造社、太阳社全盘接受国际普罗文学思潮的影响 429

四 引起论争的缘由 429

(二)热情有余、国情不熟 436

(三)宗派主义、小团体主义和意气之争 438

1 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早有芥蒂 438

2 创造社与太阳社争夺“革命文学”的发明权 445

3 宗派主义、小团体主义产生的根源 450

(四)瞿秋白“左倾”路线的影响 451

第二节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与解散 454

一 对“左联”纲领的不同意见 455

二 关于“左联”发起人名单的不同意见 459

三 关于解散“左联”的论争经过 462

四 解散“左联”的是与非 471

第三节 “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483

一 “国防文学”口号的提出及其内涵与论争 483

二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提出及其内涵与论争 495

(一)冯雪峰谈论争前后鲁迅的“处境”和“愤慨” 496

(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究竟谁人提出 502

三 “两个口号”论争的始末 509

四 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535

(一)两个口号能否并存 535

(二)联合战线要不要强调领导权 537

(三)创作的主题、题材和方法是否要求划一 541

(一)胡风究竟有多大的能量 543

五 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543

出来的” 551

(二)关于“‘两个口号’之争就是冯雪峰搞 551

(三)《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算不算鲁迅所作 559

六 结语 566

中编 审美追求的差异 569

第六章 一元与多元的论争 572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等与鸳鸯蝴蝶派 573

一 鸳鸯蝴蝶派 573

(一)鸳鸯蝴蝶派的产生、发展以及消亡 573

(二)鸳鸯蝴蝶派为何又称“礼拜六派” 574

1 周作人称之为《玉梨魂》派——鸳鸯蝴蝶体 577

(三)“鸳鸯蝴蝶派”命名的由来 577

2 钱玄同正式提出“鸳鸯蝴蝶派” 578

3 杨了公、刘半农等席上出戏言 579

二 文学研究会 582

三 论争经过 586

(一)五四文学革命倡导者的批评 586

(二)文学研究会密集火力的反击 589

(三)鸳鸯蝴蝶派重振旗鼓,再次较量 605

四 对鸳鸯蝴蝶派批评的反思 608

(一)是否代表封建买办势力 608

对与错 610

(二)游戏、消遣、趣味的审美意识的 610

(三)鸳鸯蝴蝶派是不是“一股逆流” 617

第二节 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主潮与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 620

一 论语派 620

二 林语堂其人 624

(一)西化教育奠根柢 624

(二)等身著作待评说 628

三 鲁迅与林语堂的关系 634

(一)《语丝》文章生离合 635

(二)厦大逆境见友情 639

(三)北新事件起风波 642

(四)《人间世》里卖“幽默” 645

四 论争主要在鲁迅与林语堂之间展开 648

(一)关于幽默小品文的论争 648

1 第一个招呼国人注意幽默的中国人 649

2 鲁迅对林语堂幽默观的认识和批评 651

(二)关于“西崽”与“翻译”的论争 660

(三)关于“文人相轻”的论争 662

五 论争的缘由 664

(一)“论语派”艺术主张的深化和“左联”新理论的产生 664

(二)审美追求的差异 666

(三)所受家庭影响、地域文化和启蒙教育的区别 671

(四)对传统文化承接的差异 675

(五)对异域文化择取的不同 679

第七章 关于文学独立性问题的论争 686

第一节 左翼作家与“自由人”、“第三种人” 687

一 “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指代对象 687

二 “自由人”、“第三种人”演绎本末 689

(一)发生期的标志:“左联”成员苏汶蜕变为“同路人” 689

(二)发展期的标志:共产党员杨村人沦为叛徒,挤进“第三种人” 690

(三)消亡期的标志:创办《星火》 693

(一)胡秋原打出“自由人”旗号 695

三 论争的发展变化 695

(二)冯雪峰以比较的方法揭示“自由人”的真面目 697

(三)苏汶介入,论争进入激烈阶段 699

(四)“左联”重要理论家纷纷撰文参与论辩 702

(五)歌特文章的发表,把论争引向冷静、理智的阶段 713

(六)杨村人转向,论争性质发生质的变化 720

四 关于“同路人”问题及其它 725

第二节 抗战文艺界与“与抗战无关论” 730

一 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思潮的高涨 730

二 中国反法西斯文学思潮的兴起 731

三 “与抗战无关论”的提出 734

(一)与抗战“有关”还是“无关” 739

四 抗战文艺界与梁实秋等人的不同见解 739

(二)关于“抗战八股”之争 743

(三)对“文学贫困论”的批评 746

(四)由张道藩“不专写黑暗论”引发的再次论争 750

五 对论争的客观评价 756

(一)八十年代对论争的几种意见 756

(二)应该怎样看待这场论争 759

1 论争双方审视问题的角度不同 759

2 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并非等距离 763

3 双方存有情感宿怨,忽视了统一战线 768

第三节 论争漩流中的沈从文 769

(一)“京派”和“海派”的形成 771

一 “京派”和“海派” 771

(二)“京派”和“海派”的论争经过 773

二 关于“反对作家从政论” 776

三 丁玲与沈从文 792

(一)中岛碧女士揭开“丁沈公案”之谜 793

(二)谜底揭开,风波叠起 795

(三)《记丁玲》等书写作的前前后后 798

(四)丁玲如是说 804

(五)丁玲、沈从文各执一辞 810

(二)沈从文谈有关丁玲著述的写作动机 815

四 对丁沈反目的几点思考 815

(一)永载文坛的友谊 815

(三)关于《记丁玲》和《记丁玲续集》的真实性 816

(四)沈从文何以要含糊其辞 820

(五)讳莫如深探隐衷 822

第四节 关于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讨论 826

一 讨论的前奏 826

(一)三十年代胡风与周扬论现实主义问题 827

(二)抗战时期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 833

1 1938—1940年的讨论 833

2 1943—1945年的讨论 835

(一)1940年较为集中地提出“主观战斗精神”的观点 837

二 胡风倡导“主观战斗精神” 837

(二)1945年在重庆开展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精神”的讨论 839

(三)1948年在香港开展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讨论 849

三 对“主观战斗精神”及其引发的几个问题的阐释 853

(一)“主观战斗精神”的内涵 853

(二)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与舒芜“主观论” 856

的异同 856

(三)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实质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859

第八章 歌颂与暴露的论争 868

一 张天翼的《华威先生》 870

第一节 由张天翼的《华威先生》引起的争鸣 870

二 《华威先生》引起的论争 871

三 论争的价值和意义 882

第二节 对王实味及其《野百合花》的批判 883

一 丁玲等在延安倡导的文学思潮 883

二 王实味冤案 885

(一)王实味被秘密处死之真相 886

(二)延安文艺界整风的前奏 889

(三)王实味所犯何罪 895

(四)王实味究属哪种人 902

(五)蒙冤五十年 910

三 对王实味问题的再认识 919

下编 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合流 927

第九章 贵族文学与平民文学的论争 931

第一节 文白之争 932

一 中国历代文学并非清一色的文言 932

二 “五四”时期“文白之争”的表现 934

(一)封建统治者反对白话的实质 934

(二)由废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引起的论争 936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倡导者与林纾的论争 941

一 《新青年》演了一出“双簧戏” 942

二 林纾放了第一炮,招来“新文苑”的反击 943

三 林纾深恐失去名士身份 948

第十章 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950

第一节 “左联”时期的三次讨论 951

一 《大众文艺》主持的讨论 951

二 由瞿秋白文章引发的讨论 954

(一)瞿秋白著文话设想 954

(二)茅盾发表不同见解 956

(三)周扬强调建设真正的革命的大众文艺 957

三 从“文言复兴运动”到“大众语运动” 958

(一)汪懋祖等发动的“文言复兴运动” 958

1 大众语性质 959

(二)大众语运动 959

2 如何建设大众语 960

3 大众语文字发展之展望 961

第二节 抗战前期的讨论 962

一 抗战文艺与文艺大众化的关系 963

二 实现文艺大众化的途径 963

三 大众文艺的普及与提高 966

第三节 冯雪峰对大众文艺理论建设的贡献 967

一 占领阵地,戳穿骗局 967

二 大众文艺的形式和建设 968

(一)关于内容与形式 970

三 四十年代深入的思考 970

(二)关于“政治与艺术”、“普及与提高” 971

第十一章 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973

第一节 引起论争的背景材料 973

一 引起论争的直接原因 973

二 世界文艺思潮的催动 975

三 中国现实的迫切需要 976

第二节 解放区文艺界的讨论 977

一 大众文艺产生的必然性 977

(一)以新文艺为基础 979

二 文艺大众化的正确途径 979

(二)正确利用旧形式 981

(三)何谓“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983

第三节 国统区的论争 986

一 向林冰为代表的“中心源泉论” 986

二 葛一虹为代表的另一极端看法 988

三 胡风在“民族形式”论争中 992

附录 999

一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大事记 1001

二 主要参考文献 1031

后记 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