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 吴庆峰 1
说“识”鲁国尧——序王兆鹏《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 1
一、唐代科举考试的诗赋 1
(一)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 1
(二)唐代科举考试中的试律诗 4
(三)唐代科举考试中的甲赋 8
二、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 22
(一)唐代历年科举考试诗赋用韵 22
先天二年癸丑(713年) 23
开元二年甲寅(714年) 25
开元四年丙辰(716年) 26
开元五年丁巳(717年) 27
开元七年己未(719年) 29
开元十三年乙丑(725年) 30
开元十五年丁卯(727年) 35
开元十八年庚午(730年) 37
开元十九年辛未(731年) 38
开元二十二年甲戌(734年) 41
开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 47
开元二十七年己卯(739年) 47
天宝四年乙酉(745年) 49
天宝六年丁亥(747年) 49
天宝十年辛卯(751年) 53
天宝十五年丙申(756年) 56
宝应二年癸卯(763年) 57
上元二年辛丑(761年) 57
大历二年丁未(767年) 59
大历四年己酉(769年) 62
大历六年辛亥(771年) 65
大历八年癸丑(773年) 67
大历九年甲寅(774年) 70
大历十年乙卯(775年) 72
大历十二年丁巳(777年) 74
大历十四年己未(779年) 79
建中元年庚申(780年) 85
建中二年辛酉(781年) 87
贞元四年戊辰(788年) 88
贞元五年己巳(789年) 89
贞元六年庚午(790年) 92
贞元七年辛未(791年) 93
贞元八年壬申(792年) 96
贞元九年癸酉(793年) 104
贞元十年甲戌(794年) 109
贞元十一年乙亥(795年) 118
贞元十二年丙子(796年) 118
贞元十三年丁丑(797年) 125
贞元十四年戊寅(798年) 127
贞元十五年己卯(799年) 130
贞元十六年庚辰(800年) 133
贞元十七年辛巳(801年) 136
贞元十八年壬午(802年) 141
贞元十九年癸未(803年) 143
贞元二十一年乙酉(805年) 146
元和元年丙戌(806年) 147
元和二年丁亥(807年) 148
元和四年己丑(809年) 151
元和五年庚寅(810年) 152
元和六年辛卯(811年) 152
元和八年癸巳(813年) 153
元和十年乙未(815年) 154
元和十三年戊戌(818年) 157
元和十四年己亥(819年) 158
元和十五年庚子(820年) 160
长庆元年辛丑(821年) 161
长庆二年壬寅(822年) 162
长庆三年癸卯(823年) 163
宝历二年丙午(826年) 163
大和元年丁未(827年) 164
大和二年戊申(828年) 164
大和六年壬子(832年) 165
开成二年丁巳(837年) 165
开成三年戊午(838年) 165
会昌三年癸亥(843年) 167
大中三年己巳(849年) 168
大中八年甲戌(854年) 168
咸通二年辛巳(861年) 168
咸通三年壬午(862年) 169
咸通七年丙戌(866年) 170
咸通四年癸未(863年) 170
咸通八年丁亥(867年) 171
咸通九年戊子(868年) 171
咸通十三年壬辰(872年) 171
咸通十五年甲午(874年) 171
乾符二年乙未(875年) 171
乾符三年丙申(876年) 172
乾符五年戊戌(878年) 172
乾宁元年甲寅(894年) 172
乾宁二年乙卯(895年) 173
乾宁四年丁巳(897年) 175
乾宁五年戊午(898年) 175
试律诗 176
(二)《广韵》各韵使用次数统计表 176
光化四年辛酉(901年) 176
甲赋 180
三、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与《广韵》“同用”、“独用” 193
(一)《广韵》的“同用”、“独用” 193
(二)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的“同用”、“独用” 199
四、唐代科举考试诗赋限韵与早期韵图 216
(一)《切韵》性质讨论的回顾与总结 216
(二)唐代科举考试的诗赋限韵与韵图的产生 219
(三)韵图在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作用 222
参考文献 229
唐代纪年表 232
后记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