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
宫之奇忧国 1
序 1
前言 1
忧国篇 1
弦高矫命退秦军 2
申包胥泣血秦庭 3
虞卿劝止割地赂秦 4
热恋故土魂系祖国 5
屈原以身殉国 6
常恐不得死国事 7
陶侃不姑息跋扈之人 8
王导励精图治 8
孙氏忠义报国 9
乃坏汝万里长城 10
祖逖渡江击楫 10
“知而不言,死有余责” 11
治国如治病 11
“处天下者,当以天下为忧” 12
“予心未尝一日忘其忧” 12
忧国忧民清廉奉公 13
“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 14
寝食不安坐以待旦 14
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16
“如皆引疾,如国事何?” 17
身受重刑亦不忘国 18
蒋御史绘图进谏 19
额亦都为国杀子 19
石天际单骑上书 20
徐端忧河防而逝 21
忠贞信义的叔孙豹 22
解扬不辱使命 22
气节篇 22
晏子临死不变其节 23
孟子提倡舍生取义 24
不怕杀头的史官 24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5
蔺相如维护国家尊严 26
何谓大丈夫 26
苏武杖汉节牧羊 27
华佗不愿做侍医 29
身处困境坚贞不屈 29
严颜誓死不投降 30
审配慷慨赴死 30
钟雅临危不惧 31
诸葛靓拒召 31
忠义之士辛恭靖 31
宋璟冒死劾逆臣 32
羊侃射子 32
裴耀卿不邀功 33
王维装哑 33
无私不邀功 34
忠义照映千古 36
李白蔑视权贵 36
至死不失忠义 37
王瑀不拜回纥可汗 37
奉使被囚心不改 38
林摅奉使不屈 38
义不屈从视死如归 39
扪膝挂冠 39
文天祥痛斥降臣 40
赵广不为金人作画 40
石竧抗金不降 40
黄钊宁死不降倭寇 41
留取千秋不贰心 42
黄道周慷慨就死 43
杨重英节过苏武 45
英勇无畏的解张 46
子产遇变不惊 46
忠勇篇 46
秦堇父缘布登城 46
蔺相如完璧归赵 47
毛遂歃血定盟约 49
破釜沉舟 50
乌江自刎 51
硬脖子县令 53
范滂狱中斥宦官 54
关羽忍痛刮骨治箭伤 55
李通忠贞不贰 55
孙坚起兵讨逆贼 56
刘琨枕戈待旦 57
“夫人城” 57
荀灌突围搬救兵 57
血流满靴不下战场 58
进战则必克 59
骁将杨大眼 59
匹马只身闯军营 60
义形于色斥使君 60
郭子仪赴敌营化解干戈 62
逼夫守城 64
刘文质父子皆忠勇 65
曹玮智杀叛卒 65
赵鼎受难丹心不改 66
忠勇无畏的陈瓘 66
兼资文武蒙奇冤 67
岳飞护卫朝臣 68
“未尝一日忘中国” 69
不为文饰隐蔽 69
江阴主簿抗倭捍城 70
《明史》无传的抗倭勇将 71
“破肚将军”蓝理 72
执干戈卫社稷 74
华元孤身闯敌营 74
舍身篇 74
烈女聂荌 75
不畏死的乳母 76
缩高舍生取义 76
晁错为国献身 77
王陵母亲以死送使者 77
宁死不屈的田横 78
不畏权贵为国死难 80
拔刀突入承明门 80
临刑别母 81
李校尉冒死除奸凶 81
庞德宁死不屈 82
忠于国家誓死不降 83
张就勇于献身 83
桓彝临难不屈 84
贺邵直言责君王 84
褚遂良忤圣颜 85
万人之中救高祖 85
周矩不畏权贵 86
安金藏剖腹保皇嗣 86
潘好礼卧马进谏 87
身虽死法不可改 87
虽遭锯杀仍骂不绝口 88
舍身守节的张巡 89
颜真卿死不易节 90
舍身请命的龙阳典史 92
施全勇刺秦桧 92
任环以身卫国 93
江阴县令抗倭献身 93
孙镗抗倭勇于献身 94
一日悲歌待此时 95
抗倭战争中的父子英雄 95
吴绛雪以死纾民难 96
弃小义雪大耻 98
威武不屈的狐突 98
抗暴篇 98
威武不屈的唐雎 99
反抗强暴揭竿而起 100
不畏身死痛斥奸贼 102
黄浮严惩国贼 103
敢令豪强服兵役 104
以死抗暴的乐羊子妻 104
面对皇帝抗驸马 105
写诗抨击皇亲 105
从容镇定对奸邪 106
违抗圣旨惩豪强 106
身为营妓不屈强暴 107
坚持进谏止杀无辜 107
大勇大义除暴安民 108
蒋瑶冒死护扬州 109
诛锄奸雄威慑豪强 109
王朝佐仗义驱税使 110
张巡检杖打太监 112
不怕丢官痛打役卒 112
女扮男装率众起义 113
晏子不受罚酒 114
晏子谢绝换车 114
清廉篇 114
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 115
子罕不受玉 115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116
为官清廉的是仪 117
父清子廉 118
卞太后清廉正直 118
田豫不受金 119
高慎为后代留清名 119
华歆有清德 119
吴隐之为官不贪 120
庾冰清廉自持 120
位居显职不受礼 121
王恭送席 121
平心率下不私亲戚 122
唯以教诲为本 122
为官清正勤恤百性 122
外交廉吏裴矩 123
官至卿相一生廉俭 124
杜暹埋金不受蕃人赂 125
刺史乘坐破旧车 125
洁廉爱民的岭南节度使 126
张嘉贞不置家产 126
唐溪拒收重金 127
岳飞清廉爱民 128
王安石拒收紫团山人参 128
包拯不取一方端砚 128
廉希宪拒贿 129
布鲁海牙以廉为姓 129
耶律楚材不徇私情 129
方克勤布袍十年不易 130
曹鉴还金 130
居官三字符 131
不受馈金的使臣 132
“何不爱我以德?” 132
藏珠数载重义轻财 133
清廉大使 134
王伯勉清廉效岳飞 135
顾祖禹不取非义之钱 135
俸金以外皆赃也 136
于成龙问民疾苦 136
从古清官无逾陈瑸 137
清廉爱民的吴兴祚 138
齐桓公五访小民 140
齐桓公廷燎求贤 140
任贤篇 140
鲍叔牙辞相荐管仲 141
虞丘子辞相荐贤才 142
排众议用败将 142
祁奚任人唯贤 143
子产知人善任 144
退位让贤协助治国 144
晏子举荐车夫 145
子产秉公辞尹何 145
燕昭王求贤兴国 146
齐威王论宝 147
从实际中识别人才 148
萧何月下追韩信 149
刘邦论得天下 150
刘备屈尊求贤 151
萧何临死荐曹参 151
孙策豁达用贤臣 152
不以爱憎匿善 153
吕蒙举贤 153
房玄龄举荐贤才 154
徐陵知人 154
太后不罪沈全交 155
唯才是举不避亲 155
吕端大事不糊涂 156
量才用人不避嫌 156
张泳荐官 157
诚心举荐,全力支持 158
王旦荐相不私议 158
寇准不以年资用人 159
为选贤才推延试期 160
张文定识人才 160
“世有贤才,国之宝也” 161
廉希宪用人不疑 161
举荐为人正直者 161
朱元璋广征贤才 162
以用人图治为己任 163
“进人退人皆不可苟” 163
“老于成龙”荐“小于成龙” 164
发现人才擢拔人才 164
季梁谈立国之道 166
纳言篇 166
重耳以礼见仇人 167
管仲谈霸业 167
庄王纳谏复陈国 168
景公纳言赦斫聚 169
孙叔敖聆听忠言 169
晏子谈广开言路 170
子产不毁乡校 170
虎会论述“人君侮臣罪” 171
“忠臣如何事君” 171
“君仁则臣直” 172
赵太后纳言救赵 173
平原君纳言救邯郸 174
魏无忌纳言戒骄 174
刘向论谗言 175
芝麻官在太岁头上动土 176
忠言逆耳利于行 176
刘基冒死进谏 177
孙权听劝不将兵 177
苏长讽谏唐高祖 178
韦云起直言犯驸马 178
太宗提倡“不为面从” 179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180
拆皇宫以助灾民 181
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181
与野猪搏斗的唐俭 182
柳范面折唐太宗 182
唐玄宗重才识人 183
唐玄宗从谏赦卫士 184
采纳谏言引咎自责 184
百牛曳碑楼 185
“停闻”擂鼓声 185
直言不避恶闻 186
周世宗虚心纳谏 187
柳公权兼作谏议大夫 187
宋神宗称赞王安石 189
狄青不做匹夫勇 189
王府事轻天下事重 190
直言有功于社稷人民 192
治国之道必先通言路 192
欲闻民所疾苦 193
“不愿陛下为释迦” 194
不罪直言 194
宫门拦太子 196
李离以死护法 196
秉公篇 196
生不义不若死 197
石碏斩子 197
商鞅执法严明 198
腹?斩子 199
赵奢不畏权势 199
张释之执法如山 200
公私分明的解狐 200
诸葛亮法纪严明 201
不向太后开后门 202
卞太后深明大义 202
满宠不畏权势 202
唐太宗论功定赏 203
今夕只谈风月 203
苟晞处决表弟 203
不应独私故人 204
“何惜罪人而亏王法” 205
皇后魏征两秉公 205
宋璟不愿徇私害公 206
救民刺史不畏相 206
李泌荐人才不计旧嫌 207
郭子仪自请罢官 207
钱徽秉公办事 208
夜不开女墙 208
军法不可私 209
韦澳敢于得罪国舅 209
张泳不容宦官恃势 210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211
蔡齐执法刚正无私 211
无私不避嫌 211
耶律楚材冒死护法 212
史天泽慎密谦退 212
为民除害不畏权贵 213
赡思严惩贪官 214
张思明秉公执法 214
不准私事进题本 215
朱元璋执法严明 215
王翱不徇私情 216
不从自己乱法 216
为社稷生灵言 217
循法不徇情 218
据实直书的史官 218
陈幼学严于执法 219
平冤狱不求感恩 220
不为王公屈法 220
孔子不行轼礼 221
子死不哭 221
刚正篇 221
柳下惠不惧免官 221
陈蕃上疏 222
周昌刚正不阿 222
利刃割腐朽 223
杨阜辞宴 224
袁涣拒绝骂刘备 224
褚遂良与起居注 225
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225
李通不以私废公 225
崔隐甫犯颜杀佞人 226
苏瓖怒斥群凶 226
李惇辞官 227
宰相不做佞人客 227
狄仁杰严格执法 228
头可断舌不能禁 228
赵普以天下为己任 229
“鱼头参政”鲁宗道 230
“焉能趋炎附势看人眉睫” 230
不攀权臣不怕冒犯 231
赵鼎刚正不阿 232
抵掌纵论天下事 232
拜爵公朝不谢私室 233
不登势人之门 233
为人师表不事权贵 234
“天下人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235
文笔遍天下,不与富贵人 236
唐侃以死拒勒索 236
郭琇敢劾权臣 237
吴悌不阿权贵 237
项学仙主张赈济灾民 238
陈小官不攀附权臣 239
谢御史烧车 240
召公的民本思想 241
“畏死不言非勇也” 241
直言篇 241
国之大患是社鼠 242
水广则鱼大 243
宠爱招致祸害 243
国家之患孰为大 244
怯君与谀臣 244
日月之蚀何损于明 245
当众指出国君过错 245
不畏权势敢于直言 246
邹忌劝齐王纳谏 247
刘邦和郦食其 248
张良谏言封雍齿 249
杜袭劝曹操 250
辛毗反对移民 251
刘毅直言皇帝卖官 252
何充直言不讳 252
“不忘”与“深思” 253
李世民冒死谏迁都 253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54
孔颖达劝太子 255
敢与皇帝争短长 256
宰相遭贬 256
为民上疏制止造像 257
狄仁杰为民请愿 257
仗义直言,为善不言 258
裴谞不答皇帝问 259
崔祐甫指责宰相 259
坚持正论不怕获罪 260
郭崇韬直言谏皇帝 260
不惧权贵抨击弊政 261
苏轼直言国事 262
蔡确直言戒滥杀 262
赵璧浑身是胆 263
国史贵在直笔 264
国运长短非历数可定 264
直言宦官之罪 265
“岂可默默以苟禄位?” 265
郑善夫冒死劝谏 266
熊县令不惧高官 267
“面陋心善”的李慎修 267
敢讲真话的侍卫 268
杭世骏敢言弊政 268
吴熊光坦诚直言 269
司马穰苴治军 271
勤政篇 271
师旷说人君之道 272
齐威王赏罚严明 273
敬姜纺麻话为官 273
周亚夫治军 274
范滂除奸 275
年迈志坚以身殉职 276
重要文章自己写 276
“禁人在狱,无以安寝” 277
皇帝应做执法的表率 278
唐太宗坐卧观上书 278
以至诚治天下 278
唐玄宗厉行节俭 279
一心为民的裴耀卿 279
用兵不依古法 280
唐玄宗辨善恶举用人才 280
公主率先毁水碾 281
郭子仪自耕百亩田 281
理财专家刘晏 282
欧阳修为政便民 284
“警枕”与“粉盘” 284
苏东坡徐州战洪水 285
以勤励自勉的明太祖 286
耶律楚材主兴文治 286
百姓替官受罚役 287
国家以勤兴以怠衰 287
青年知府改革丝税 288
不以降黜而怠惰 289
有事急奏不问晨夜 289
“以新换旧”与“分散保管” 290
询问民间疾苦 290
余金整肃吏治 291
贺霖以身殉职 292
张淳断案剖决如流 293
史可法军中过除夕 294
陈幼学政务惠民 294
张廷玉谨身勤政 296
君臣一心图治 296
五更起身处理政务 297
云雾七年,三月见天 298
赵括之母不护儿短 299
众怒难犯,专权难成 299
求是篇 299
许劭评曹操 300
赵绰执法坚决 301
王述识己 301
刘备不搞株连 301
诚有此事 302
人贵自知 303
切勿图虚名而受灾害 303
“人各有能,有不能” 304
姚崇正言破天诫 305
召客亦须择人 305
史才须有“三长” 306
宰相面前不低头 307
刘晏审案不专断 308
宁死不诬人 308
不能扬己而短人 309
柳浑抗旨救玉匠 309
只求人不冤,论功非本心 310
鲁宗道敢说实话 311
诚实不欺,忠谨可靠 311
用法如用药 312
王安石公正评文 312
李信圭请免杂徭 313
祝颢慎辨冤狱 314
誓死不欺君 315
王恕善断民讼 315
被誉为“青天”的知县 316
袁枚善于断案 317
邵公庐于树下 319
姜太公谈治国之道 319
爱民篇 319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319
独乐不可 320
王者以百姓为天 320
荀子谈用兵之术 321
兴修水利,造福百姓 321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322
毁削先令,百姓为便 322
孙权重农济民 323
孙策兴义师取信于民 323
革易前弊,去珠复还 323
刘璋受降 324
军纪严明,抚恤百姓 324
体恤民情,扶危济困 325
严禁蜀人弃男婴 325
打击豪强,为民除害 326
处事公允,宽大为怀 326
千余百姓哭号求情 327
厅堂设榻 327
曝身乞雨,精诚为民 328
薛大鼎为民治水 328
百姓刻立“棠棣碑” 329
为民谋利的刺史 329
爱民不施刑的陆象先 330
不连累百姓 330
唐明宗录诗常诵 331
受到百姓挽留的刺史 331
包拯爱民 332
朱元璋攻城戒杀掠 333
胡长孺救恤灾民 333
为了天下苍生 334
胡子爷爷陈镒 335
李湘深得百姓心 335
固安一好官 336
“身且不顾,何有子?” 337
陈世倌为百姓哭 338
定海县的衣冠墓 338
郑燮居官护民 339
关心受灾百姓 339
范式受人“托死” 341
泛舟之役 341
救助篇 341
王朗救孤 342
张裔救恤友人遗孤 342
范仲淹济贫解难 343
慷慨救助穷亲族 343
王安石退妾 344
买宅赠还原主 345
苏东坡帮助进京穷书生 345
散家资救济灾民 346
徐师颜急人之难 346
朱善解人之难 347
孙秀实助人欢聚 347
王玉涧成人之美 348
黎谆救助孤贫 348
徐九思巧施救济粮 349
李充嗣慎理饥民 349
平民许季觉倡议救饥民 350
为民寻找妻女 351
吴璟的赈饥之策 352
韩乐吾为朋友分粮 353
吴鸿锡助官赈饥 353
“解善人”救助乡里 354
康绩以军粮赈饥民 354
沈德潜舟中助人 355
母子赈饥 356
晏婴不祭彗星 357
“天道远,人道迩” 357
易俗篇 357
西门豹除陋习 358
孔子谈“不祥” 358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360
文章得失不由天 361
刘备不拘礼节 362
董和灭奢侈之风 362
上表禁断私碑 363
王祥移风易俗 363
反迷信思想的皇后 364
不听天不由命 365
不信妒女神 365
狄仁杰拆庙 365
姚崇遗言不厚葬 366
左震抗旨斩女巫 367
吕大防制定乡约 368
镇风易俗的杨绾 368
一举革除“黄坑”俗 368
朱元璋怒斥神仙术 369
秦起宗尚俭止奢 369
“松江太守明日来” 370
“此岂是孝” 370
“人君之孝与庶人不同” 370
陈五智驱女巫 371
王皋谟善任父母官 372
宋穆公不立子为君 373
管仲鲍叔两知音 373
信义篇 373
祁奚和叔向 374
“以私害公非忠也” 374
季札悬剑友人墓 375
酒会绝缨 376
孟子重义轻利 377
言而有信 377
孔融代兄受过 378
讲信义的刘备 379
时隔两年不违约 379
“宁以我身代友命” 379
尽忠行义的关羽 380
孙权与吕蒙 381
舍子救侄 381
拾遗金送还失主 382
阴铿与斟酒人 382
意气相期不信谗言 383
黄君汉义放翟让 383
裴冕葬故人 384
讲信义罪无所恨 384
徐晦不负故人 385
待人宽厚的李勉 385
政见有别友情依旧 386
鲜于侁忠于友情 386
忠于友情不贪财利 386
代人徙边的侠义夫妇 387
年羹尧同情穷人 388
谢阿明言之有信 389
叔向贺清贫 390
周公诫子 390
诲人篇 390
姜氏“逐”夫 391
叔孙豹谈不朽 392
子路盛服见孔子 392
人受谏则圣 393
孔子谈交友 393
帮手与泥土 394
田母训子 394
问一得三 395
因材施教 395
司马谈教子成伟业 396
曾子杀猪 396
李固勉励黄琼出仕 397
“梁上君子”伏罪 397
孟仁母教子 398
陶母教子 399
崔氏教子 400
王通止谗佞 400
教子识饥苦 400
不溺爱太子 401
从严教育太子 401
年纪虽老仍受母教 402
遗言儿女莫迷信 402
编纂《女则》垂范后世 402
卖油翁教育陈尧咨 403
取百镞教子 403
教子体察创业难 404
不卖恶马 404
子虽居官父教甚严 405
教子勤政 405
任环教子书 406
教穷孩子识字 407
铁面学道 407
袁枚箴友 408
郑板桥教子做人 408
教子为官清廉 409
孙权用旧木修行宫 410
文帝不造露台 410
勤俭篇 410
八升之布一豆之食 410
陶侃爱惜分阴 411
李袭誉的遗产 412
宋文帝不换御辇 412
遗产唯有桃花米二十石 412
以回天之力劝诫天子 413
不能效仿亡国之君 414
卢怀慎以清俭自守 415
固守清德的韩滉 416
福当如是爱惜 416
欲使皇女知俭啬 416
张俭服旧袍三十年 417
寇准生活简朴 417
苏东坡痛自节俭 418
司马光以俭约会友 418
陈谏议持家 418
抑制奢侈之心 419
杨老夫人为仆操劳 419
上能节俭,下无奢靡 420
朱元璋遗诏丧事从简 420
“自念当惜福” 421
张良圯下取履 422
孟尝君徒步受业 422
敬老篇 422
孝子司马芝 423
陆绩孝母 423
房玄龄恪守孝道 424
李密孝养祖母 424
唐玄宗尊师敬贤 425
讲孝道重友情 425
哀悼亡师 426
王安石为母守丧 426
击虎救母 427
张安国侍亲敬老 427
杨成章弃官寻母 428
以德报怨奉养继母 428
王原寺中寻父 430
体谅老人心,弃官养父母 431
甘心侍奉孤寡老人 432
少年刘琪十载寻父 433
朱寿命三千里寻母 434
陆陇其孝行感人 435
高裔赎父 435
恒斌从父远戍 436
晏子不弃老伴 438
晏子斥责田无宇 438
忠贞篇 438
伉俪情深 439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440
富贵不忘旧妻 440
足心黑子 440
宁愿为“嫉妒”而死 441
唐太宗的贤内助 441
陆游对爱情的忠贞 442
吕君妻盲不变心 442
富不易妻 442
史氏为夫报仇 443
张氏女不贪财背义 444
知书达礼的铁匠妻 444
李云娘抗拒富家子 445
晋戎是一家 447
和睦篇 447
曹节待人宽厚 448
班超还疏勒 448
宋就以德报怨 448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449
庾衮治家 449
君臣情谊深 450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 451
与群臣亲如一体 451
唐太宗敬重朝中老臣 453
敬重姐姐,严教儿孙 454
唐太宗爱护少数民族 454
八院相对击鼓而食 455
唐高宗敬重三朝老臣 455
遵守信义缘险而进 456
唐玄宗敬兄爱弟 456
胡存斋挂牌延客 457
苏颂家族和睦 457
孝义之门 458
崇明老人一家和睦 459
董用和体恤人情 459
王鸣盛宽恕醉酒人 460
“吾宁苦身,无以病吾心” 461
苏秦发愤读书 462
勾践尝胆 462
发愤篇 462
秦孝公求贤图强 463
甘罗十二为上卿 464
“彼可取而代之” 465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46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466
居贫贱而壮志凌云 467
萧何藏宝 467
鲁肃表壮志 468
巧制地动仪 469
祖暅之忘我搞科研 469
博采众长,潜心研究 470
年老辞相,复起为帅 471
鲍照献诗言志 471
身为士卒不自卑 472
贫困之中勤奋读书 472
六十八岁拜师 473
发愤著《字说》 473
拒邀出游 473
郑成仙发愤修桥 474
创千古未有之奇 474
孔子终生勤学 476
勤学篇 476
“舌耕” 477
匡衡凿壁借光 477
郑玄拜师求学 478
“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478
吕蒙受教苦读成材 479
甄皇后年少好学 479
怀荆读书 479
舒被覆书 481
车胤囊萤读书 481
王筠嗜书成性 482
励精学业,笃学不废 482
沈约笃志好学 482
“书淫”刘峻 483
好学不倦的史学家 483
三往观画得真谛 484
李贺的锦囊 484
赞宁洞古博物 485
读古碑乐而忘返 485
刘原父博学多闻 486
无时不在积累 486
司马光聪明好学 487
王安石自喜有得 487
秦起宗削柳为简 488
抱书立窗十四年 488
李清照夫妇好学 488
王冕听书忘牛 489
躬耕之暇笔墨自随 489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 489
黄钺聪明好学 490
王行与卖药翁 490
薛瑄勤学成材 491
一书著成须发皆白 492
幼年戴震,勤学好问 493
寒斋絮衣,纂述不倦 493
终日苦读,专心著述 493
苦读成塾师 494
朱彝尊忍饥读书 495
“何恤人言” 496
烛之武退秦师 496
大度篇 496
齐桓公与高寿老人 497
酒满壶翻的启示 498
不敢代帅受名 498
韩信胯下受辱 499
公叔痤不贪功 499
“大树将军” 500
陈平不忘本 500
心底无私天地宽 501
班超不念旧恶 502
郑玄成人之美 502
胸怀坦荡的蒋琬 503
周瑜以礼侍君臣 503
种谷赐县民 504
陈群不表功 505
不计前嫌,任用贤才 505
豁达大度,知人善任 506
宗悫宽以待人 506
才德出众,宽宏大度 507
为人宽厚,一代楷模 507
张嘉贞忍辱申大义 508
拒溢辞不立碑 508
为举贤虚心求教 509
不当“大”学士 509
状元及第避郊迎 510
不以勋臣自居 510
狄青度量过人 511
韩琦宽厚待人 511
不因政见分歧挟私怨 512
为国惜才,不念旧怨 512
战绩煊赫,从不言功 513
大诗人认“一字师” 513
主动征询修改意见 513
不计私仇,融洽相处 514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514
对待下属如宾客 515
德量宽厚的户部尚书 515
吕光询忘怨感德 516
顾炎武自言不如人 516
康熙反对歌功颂德 517
常思困厄必不骄 518
受人者畏人 518
诸葛亮引咎自责 518
律己篇 518
袁子论诸葛亮为政 519
袁涣不贪 519
任昭先洁身自好 520
赵云不好女色 520
民饥而不食酒肉 521
陶侃运坯 521
上畏皇天,下惮群臣 521
刘真长防微杜渐 521
骄矜自傲的教训 522
不做自己憎恶的事 522
唐太宗责己 523
力避裙带之嫌 524
以人为镜 524
严律己,宽待人 525
步行进县门 525
公论弥高的卢均 526
唐宣宗责公主 526
唐代宗廉政克己 526
不能以人代畜 527
包拯严于律己 528
“平生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 528
号令赏罚不平,何以服众 529
慎重对待喜好 529
许衡不苟取 529
愿始终如此 530
“改过迁善如镜之去垢” 530
己不正焉能正人 531
平生只知“廉耻”二字 532
胡世宁自题其像 532
徐溥积善除恶 533
九十年于心无愧 533
张英自守有方 534
不愧真宰相 534
一毫不肯妄取 534
不取不义财 535
张伯行禁止馈送 536
何煊夜拒丽妹 537
繁刑则履贱 538
楚共王临终醒悟 538
“过而改之,是不过也” 538
改过篇 538
申不害知错改过 539
廉颇负荆请罪 539
盗牛者耻恶从善 540
张昭劝君戒酒 541
孙策母训子辅国政 541
戴渊片言改过 542
周处勇于改过自新 542
简雍智说刘备 542
刘行本置笏于地 543
唐太宗追念魏征 543
五次复议定死刑 544
郭子仪知过善改 544
唐代宗杖责宦官 545
吕蒙正默然省悔 545
司马光不说谎话 546
隐居山中不慕名利 547
视达官如粪土 547
淡泊篇 547
鲁仲连功成身退 548
严光澹泊寡欲 549
轻地位而重品德 550
不图名利,为国尽忠 551
为官清廉的诸葛亮 551
徐稚不愿任官 551
刘子骥辞官 552
王通不仕 553
不慕权贵,不求荣华 553
不重名利,辞官让位 554
不以富贵为念 554
二十年操守如一日 555
薛瑄屡辞官位 555
杨鼎不贪富贵 556
一再却荐的关中大儒 557
醴泉芝草弃尽尘俗 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