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 1
引言 1
一、实用音韵学的名义 1
二、讲述内容 2
三、学习方法 2
例言 4
上编 7
第一章 北京音的声韵调系统和组织 7
第一节 北京音的声母系统 7
一、辅音声母的分类 7
二、辅音声母系统之说明 8
第二节 北京音的韵母系统 10
一、韵母的分类 10
二、韵母系统之说明 11
第三节 北京音的声调系统 12
第四节 北京音的组织 12
第二章 《广韵》的内容 14
第一节 《广韵》简介 14
一、由《切韵》到《广韵》 14
二、《广韵》的体例 15
第二节 《广韵》的声母系统 21
一、“三十六字母”与“三十五声母” 21
二、《广韵》声母的考订 25
第三节 《广韵》的韵母系统 28
一、二百零六韵 28
二、关于“等”“呼” 36
三、《广韵》声韵拼合规律 42
一、四声的认识 47
第四节 《广韵》的声调系统 47
二、入声的学习 48
附录 古入声字今读表 51
第三章 北京音同《广韵》的对照 61
第一节 声母分合概说 61
一、古今声母分合总说 61
二、声母分合与声母的辨认 64
第二节 声母清浊的分合及辨认 68
一、声母清浊的分合 68
二、全浊声母的辨认 70
三、次浊声母的辨认 74
第三节 韵母的分合及辨认 75
一、《广韵》韵母大类 75
二、《广韵》韵母的辨认 82
附录 现代·中古音表 89
第四章 《中原音韵》 141
第一节 《中原音韵》的内容 141
一、《中原音韵》简介 141
二、《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 143
三、《中原音韵》的韵母系统 145
四、《中原音韵》的声调系统 147
第二节 《中原音韵》同其他音系的对照 148
一、《中原音韵》同《广韵》的对照 148
二、《中原音韵》同北京音的对照 151
第五章 上古语音系统 154
第一节 上古语音系统的建立 154
一、怎样利用《诗经》押韵 154
二、怎样利用汉字谐声 161
三、怎样利用其他有关资料 166
第二节 上古语音的声母 169
一、三十二声母的内容 170
二、三十二声母的大类 172
第三节 上古语音的韵部 176
一、三十韵部的内容 176
二、三十韵部分类的认识 178
第四节 上古语音的声调 181
第五节 三十韵部同韵字表 184
一、第一类(之部 职部 蒸部) 184
二、第二类(支部 锡部 耕部) 191
三、第三类(鱼部 铎部 阳部) 198
四、第四类(侯部 屋部 东部) 209
五、第五类(宵部 沃部) 215
六、第六类(幽部 觉部 冬部) 220
七、第七类(微部 物部 文部) 226
八、第八类(脂部 质部 真部) 235
九、第九类(歌部 月部 元部) 243
十、第十类(缉部 侵部) 259
十一、第十一类(盍部 谈部) 263
下编 267
第一章 语音演变 267
第一节 声母的演变 269
一、现代zh、ch、sh的来源 269
二、现代j、q、x的来源 270
三、现代f和零声母的来源 272
第二节 韵母主要元音的演变 273
一、韵母的合并 274
二、韵母的分化 276
一、阳声韵尾的演变 278
第三节 韵尾的演变 278
二、入声韵尾的演变 280
三、韵尾的演变与语音对转 282
第四节 关于不规则变化 285
一、不规则变化占少数 285
二、不规则变化“事出有因” 285
第二章 反切 289
第一节 反切简介 289
一、反切前的注音方法 289
二、反切上字、反切下字 291
三、反切原则 294
第二节 与上字清浊有关的反切 296
一、阴平、阳平不合的反切 296
二、送气、不送气不合的反切 299
三、上声、去声不合的反切 301
第三节 零声母的反切 304
一、上字属中古“影、云、以”声母的反切 304
二、上字属于中古“疑、日”声母的反切 305
第四节 “洪音”“细音”不合的反切 308
一、i(思)与i(衣)不合的反切 308
二、上字声母是zh、ch、sh、r,“洪”“细”不合的反切 310
三、下字声母是zh、ch、sh、r,“洪”“细”不合的反切 313
第五节 与今读j、q、x有关的反切 316
一、上字在读g、k、h与j、q、x上有问题的反切 316
二、上字在读z、c、s与j、q、x上有问题的反切 318
第六节 唇音的反切 322
一、上字声母是b、p、m不合的反切 322
二、上字声母是f,不合的反切 325
三、上字属微母,不合的反切 327
四、上字是轻唇、重唇不合的反切 329
附录一 《广韵》反切上字表 332
附录二 《广韵》反切下字表 335
附录三 中古全浊·今去声反切上字表 345
附录四 中古全浊上声·今去声反切下字表 346
第三章 假借字 347
第一节 假借字的名义和特点 347
一、假借字的名义 347
二、假借字的特点 349
第二节 假借字的类型 352
一、按照有无本字来分 352
二、按照语音关系来分 355
三、按照产生时间来分 356
第三节 假借字产生的原因 358
一、以“字音”济“字形”之穷 358
二、避繁就简,节省时间 360
三、方音各异,音同字殊 362
四、临文遗忘,借用他字 363
第四节 本字、假借字与正字 364
一、本字与正字 364
二、假借字与正字 366
第四章 声训 368
第一节 声训的名义和体例 368
一、声训的名义 368
二、声训的体例 369
第二节 声训的理论基础和效用 370
一、声训的理论基础 370
二、声训的效用 373
第三节 声训的内容、方法及其演革(一) 376
一、先秦的声训 376
二、汉代的声训 377
三、宋代的声训 383
第四节 声训的内容、方法及其演革(二) 385
四、清代的声训 385
第五节 声训的内容、方法及其演革(三) 393
五、现代的声训 393
第六节 声训不同学说概述 400
一、名源说 401
二、音源说 403
三、单词说 405
第五章 《诗经》用韵 407
第一节 概说 407
一、叶音说的错误 407
二、通韵与合韵 409
三、声调相押情况 414
一、韵脚的位置 415
第二节 《诗经》韵例 415
二、一韵到底与换韵 417
三、迭韵、遥韵、尾声 419
第三节 《诗经》用韵举例 422
一、阴声韵 422
二、入声韵 424
三、阳声韵 427
第六章 诗律 431
第一节 律诗的体裁和句式 431
一、诗体 431
二、句式 434
第二节 律诗的平仄 435
一、五律的平仄 435
二、七律的平仄 437
三、绝句 438
四、拗救 442
五、所谓“一三五不论” 446
六、粘对 448
七、古体诗的几种体裁 449
第三节 律诗的对仗 452
一、工对与宽对 453
二、前三对与后三对 454
三、蜂腰格与偷春体 456
四、隔句对与长律对 456
五、流水对与借对 458
六、对仗的避忌 458
第四节 律诗的用韵 460
一、“本韵”与“通韵” 460
二、“限韵”与“和韵” 466
三、重韵与出韵 467
四、古体诗的用韵 467
附录 诗韵常用字 473
第七章 词律 488
第一节 词调 488
一、词调与宫调 488
二、词调的来源 489
三、词调的分类 490
四、词调与填词 492
五、词调与词题 493
第二节 词的平仄与对仗 494
一、词的平仄 494
第三节 词韵 498
一、正例 498
二、词的对仗 498
二、变例 501
三、其他 505
第四节 词谱 506
一、词谱概说 506
二、词谱举例 509
第八章 曲律 519
第一节 宫调、曲调 520
一、宫调 520
二、曲调 520
第二节 小令、套数、吟诵谱 522
一、小令 522
二、套数 523
一、每句的末一字平仄较严 526
第三节 曲的平仄 526
三、吟诵谱 526
二、曲的末句平仄较严 527
三、平声上声为一类,去声为一类 528
四、律句与非律句 529
第四节 曲的衬字 531
一、衬字的含义 531
二、衬字的位置 531
三、衬字的数量 532
四、语法衬字 533
第五节 曲韵 534
一、十九韵 534
二、入派三声 536
三、平、上、去三声通押 538
四、小令、套数一韵到底 539
五、其他 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