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修身 3
导论 3
第一篇 修身为本 1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0
知仁勇为天下达德 11
心存朴实去浮华 12
人生在世修九德 13
君子有四德 13
孔子论修身 14
孟子论修身 17
大丈夫的表现 18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19
达生与达命 20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21
修身为功业之前提 22
君子修身以顺世 24
君子的基本行为准则 25
君子有三种思虑 26
言行举止要忠诚于道义 27
君子有终身之乐 28
君子德操似水 29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30
君子先正其心 30
正行修身则福存 31
君主应以修身为本 33
谨修其身立功业 36
君子当以名节自勉 37
百事得道则成功 38
仁义无常,蹈之则为君子 38
人之鉴于止水 40
第二篇 修己安人 40
修身意在千万人 41
人有三行能成事 42
端正品行靠“三恕” 43
吏有五善成功赏 43
君主的品行影响民风 44
臣事君以忠为本 45
先天下之忧而忧 4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7
身教重于言教 48
君主明则臣下忠 48
君子有始有终 49
人而无恒,一无所成 51
事业在勤奋中精熟 52
不负亲友,不负国家 54
纾国之难,安敢爱身 55
文章润身,政事及物 56
人生当勤奋 57
居官以正己为先 59
一腔热血当何洒 60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62
第三篇 襟怀坦白 62
平和中正,修心之本 64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65
与人为善,舍己从人 66
当官贵于诚实容忍 66
我失便宜众消怨 68
省己克偏无难事 70
自责自尽皆太和 71
审己所长而知短 73
有容乃大,忍者成功 75
世态炎凉善处之 76
去嫉妒心,去名利心 78
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79
自是自私为罪过 80
身处忧患意不衰 81
子教我所以改过 83
汉文帝常思己过 84
胸怀高深比山海 85
推贤重士,胸怀坦荡 86
士之所患为不刚 87
勇于揭发自己的过错 88
第四篇 明辨是非 90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90
名正言顺行得通 91
明人从道不从君 91
贫富生死见于行 92
舍身取义,不失本心 94
先义后利者荣 96
实事求是最为贵 97
能屈能伸以应变 97
公生明,偏生暗 99
是是非非应分明 99
里革断罟匡君 100
人主应当识大体 102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103
君也者,民之川泽也 104
择福莫若重 105
善莫大于尽忠诚 107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107
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 108
为人应不偏不倚 109
亲善除恶慎师友 110
为善不避好名 112
富贵不失伦 113
子囊以死成大义 114
不可因疑而乱杀 115
富贵不忘恩谊 117
功过是非由人评 118
进退嬴缩,与时变化 120
舍生取义为知己 122
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 123
为人不可背本忘恩 124
为官须宽严有度 125
人必有是非之心 127
第五篇 诚实守信 129
诚心诚意为人之道 129
心存诚信走天下 130
正直忠信为上勇 131
上下一德家国兴 132
仁义乃安心的归宿 132
欲立忠者先知道 133
言行不一,祸必及身 134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36
矢志不移非图报 136
外内无私,上下信任 137
人无信不立 139
不讲信誉,国政不安 140
诚信则心怀坦荡 141
诚信是为人根本 141
修身莫善于诚信 142
表里如一,刚柔适中 143
与朋友交而信 144
不夷不惠,勿图虚名 145
朱云冒死弹劾宠臣 147
不能背弃誓言 148
直道何畏风波险 149
宋太祖仁义待人 150
言必行而行必果 151
生为直臣,死当直鬼 152
小可见大,穷可征达 154
第六篇 谦虚谨慎 156
独处要谨慎不苟 156
曲则全,枉则正 157
虚心是成功之道 157
君子贵谦虚 15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59
为人谦逊必有得 160
谦恭好问免祸害 161
守拙养晦当称扬 162
责己重以周,待人宽以约 163
谨言慎行,处道不贰 164
慎择贤师良友 166
温顺恭敬是道德的基础 167
修身正行要谨慎 168
与人交往要慎重 169
恭敬静密除患难 170
言行举止须谨慎 171
单襄公论晋周为人 172
刘寔妙论谈谦让 174
与人交往应恭敬 175
常怀谦虚、恭谨、畏惧 176
安居思危,日慎一日 177
恭俭温仁,亲贤下士 179
待人处事要有原则 180
折节下士无贵贱 181
心术不可不谨慎 183
典章人物心中藏 184
第七篇 戒骄戒躁 186
身居高位而不骄 186
不喜谄媚才可纳忠言 188
喜奉承是当权者的大戒 190
胸中切不可有傲 191
修身务须去十疾 191
当官处事要平心静气 192
为官应该戒急躁 193
十善九德慎始终 194
位尊名高行愈恭 196
贤者不必自夸 196
为人不可太强硬 197
怨气不平难处世 198
功施社稷不夸功 200
有功不能自炫耀 201
不以权威逼迫人 202
与平民百姓平等相待 203
第八篇 行为不苟 205
自作孽,不可活 205
不因贫而怠道 206
求官职不能不择手段 206
富贵不当乞求而得 208
不为外物所动 210
欲贵者人之同心 210
不以义理作交易 211
圣人修节而止欲 212
精神内守才能节欲保身 214
修善保荣,远善取辱 215
非道之利不可求 217
私欲不可以放纵 218
晏子拒美色 219
君子以德华国 220
杨素成人之美 221
克俭节用为弘道之源 222
仲庭预拾金不昧 224
卜式捐财助边防 225
怎靠出卖换封爵 226
不为苟且则无愧 227
顶住诱惑是贤人 229
清苦纯朴,神骨犹清 231
为政率先要立志 231
君子不以冥冥堕行 233
刻于己为俭,俭于人为刻 234
第二卷 齐家 239
导论 239
第一篇 家法谨严 244
晏子的三条家法 244
石奋恭谨持家 245
隽不疑之母劝子平冤狱 246
孝者必贵于忠 247
匡衡论治国必先治家 248
吴夫人倚井教子 249
治家宽严须有度 250
风俗教化,上行下效 251
爱子教以义方 251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253
贤能率先于家教 254
居家易犯的七种毛病 255
使子无玷污吾门 257
齐家之道在严谨 258
处事用宽,律家用严 259
教子的四戒与四宜 260
勤谨和平,治家要诀 261
曾氏治家八法 262
家族兴旺,全依家规 263
第二篇 教育子孙 265
晏子遗书教子 265
孟母三迁以教子 266
疏远小人,勿贪安逸 267
言思乃出,行详乃动 267
修养德行为要 269
戒议论别人短长 271
忌偏宠,忌误导 273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274
身教胜于言传 275
兄弟之间要友爱 276
兄弟相顾,如影与形 278
戒勖子弟,使无愆犯 279
谨慎无欺,清心洁行 280
要与高明的人交往 282
心无羁络,潇洒安康 284
好子弟的标准 286
交友勿交伪君子 288
所知当尽教诸弟 288
养儿如同养树 290
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291
第三篇 耕读为本 293
人不可生而无师 293
耕、读宜并重 294
志同道合见真情 296
善于学习前人的教诲 298
好学、节俭为立身持家之本 299
读书首为学做人 300
力田读书,勿求非望 301
读书与治生互为补充 302
吾妻所植树如盖矣 303
学非记诵,当究事所以然 304
诗文书画济生活 304
做读书明理之君子 306
多行善事,多读诗书 307
养生六事,学习四法 308
读书通世务 309
耕读为业,务本为怀 311
专心读书,持之以恒 312
学稼学文,都应勤恳用功 314
第四篇 勤劳节俭 317
俭而不吝,施而不奢 317
知百姓辛苦 318
应以节俭持家 319
量人为出,不至乏用 320
后人无功别受禄 321
王安石勤俭范家 322
郑瀚清誉重德 323
能使子孙争自立 324
人须各务一职业 326
合理安排家用粮食 326
勤俭为成家之本 327
不要轻视农民 328
子弟宜劳苦自立 329
子弟宜在家谋生 329
节俭的好处 331
身之不俭,不能范家 332
俭约之义与益 333
兄弟子侄宜勤敬 335
第五篇 戒骄戒贪 338
周公教子谦虚谨慎 338
非理之利,不入于家 339
多积财产,贻害子孙 340
但将清白传子孙 342
宜待人以礼 343
官宦之家,不营产业 344
使知定分,抑其骄奢 346
为官不清,何以戴天履地 347
公私用品须两立 348
家事圆满在自知足 349
邝野父教子以廉 350
义之所在,毅然为之 351
家财多,指摘众 352
持盈保泰,常存敬畏 354
福不可尽享,势不可使尽 355
惜福之道,保泰之法 357
身处宦海,常作辞官打算 358
居官不过偶然之事 360
官宦子弟待人宜谦谨 361
勿使家人有居官之乐 361
断不可恃父辈势 362
以除傲字为第一义 363
戒骄戒惰,常作反省 365
第六篇 戒循私情 367
官不私亲,法不遗爱 367
子文惩治犯法族人 367
石奢纵父而自系 369
不可存亲以毁令 371
吕僧珍不对亲戚讲私情 372
国家之事,焉可顾私 373
不因亲戚而挠法 374
家事不应扰国事 376
赵普等子弟任职边塞 376
不可逃避公事 377
王翱掌铨不谋私 378
居官者应约束家人 379
至亲不可用事 380
后记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