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明龙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3412348
  • 页数:639 页
图书介绍:暂缺《走向鲁迅世界》简介

第一:企业篇 3

一、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内涵、量化与保护 3

(一)关于无形资产的内涵 3

(二)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 6

(三)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准确量化 13

(四)遏制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流失的措施 16

二、准确量化国有企业的资产价值 23

(一)确定企业资产的真正净值 23

(二)确定企业运用资产获得的年利润 27

(三)确定企业获利能力的补偿价值及企业总价值 29

三、企业动力机制分析 34

(一)利益机制 34

(二)激励机制 35

(三)决策机制 38

(四)自我调节机制 39

(五)自我约束机制 41

四、承包制企业负亏基金的形成与运用 43

(一)负亏原始基金 43

(二)负亏积累基金 46

(三)负亏保证基金 50

五、国有企业建成现代企业的标志 54

(一)“工厂制”转变为公司制 54

(二)模糊的产权关系转变为明晰的产权关系 55

(三)不完整的法人转变为完整的法人 56

(四)无限责任转变为有限责任 59

(五)委派授权转变为委托代理 61

(六)“数量扩张”转变为利润最大化 62

六、按公司制的规范要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64

(一)完善委托代理关系的操作原则 64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68

(三)完善降低代理成本的约束机制 69

七、运用年薪制激励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 72

(一)现代企业要求增强年薪制的激励和约束功能 72

(二)增强经营者年薪制激励和约束功能的方法 73

(三)增强经营者年薪制激励和约束功能的一个外部条件 76

八、待购企业经营状况调查 78

(一)善于运用收购企业的意向信 78

(二)查明企业的利润来源和出卖原因 80

(三)检查机器设备 81

(四)掌握供应商与客户的情况 82

九、待购企业契约核查 85

(一)核查待购企业的生产经营合同 85

(二)核查待购企业的贷款协议 87

(三)核查待购企业的房地产租约 89

(四)核查待购企业的人事协议 91

十、待购企业知识产权的辨识和核查 94

(一)待购企业知识产权的辨识 94

(二)待购企业知识产权的核查 101

十一、待购企业财务报表的甄别 103

(一)分析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 104

(二)分析财务报表的编制时间 106

(三)分析财务报表采用的记帐方式 106

(四)分析与帐目对应的发票 107

十二、企业制度创新的一个实证分析 108

(一)覆盖范围:各种经济形式的所有企业 108

(二)操作方法:先集体后国有,灵活多样 109

(三)典型模式:股份合作制 113

(四)重要环节:建立现代企业家脱颖而出的机制 115

(五)战略方向:建立“小巨人”型企业集团 116

(六)大力支持: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 117

第二:产权篇 121

一、交易费用的内涵与外延拓展 121

(一)交易费用的内涵 121

(二)交易费用概念的形成 123

(三)外部性效应与社会成本 124

(四)科斯定理 127

二、所有权的内含权能与两权分离 129

(一)所有权的基本特征 129

(二)所有权的内含权能 132

(三)含有不同权能的所有权 134

(四)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135

三、产权及其与所有权的区别 142

(一)产权的内涵 142

(二)产权与所有权的区别 146

四、产权分类与产权制度选择 150

(一)产权类型 150

(二)产权制度选择 154

(三)产权配置 158

(一)委托代理是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合理选择 160

五、正确认识委托代理关系 160

(二)委托代理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持久力量 162

(三)代理成本是对代理收益的扣除 164

(四)激励与约束机制是降低代理成本的必要手段 167

第三:竞争篇 173

一、操起择优汰劣的利剑 173

二、“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质疑 180

(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竞争的结果是生产无政府状态吗? 180

(二)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生产无政府状态起因于竞争吗? 182

(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是性质等同的一个规律,还是性质迥异的两个规律? 184

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再质疑 188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把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看成一个规律 188

(二)列宁没有把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看成是一个规律 191

(三)斯大林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的提法,但没有把两者看成是一个规律 192

四、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不属同一个规律 197

(一)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没有共同的根源 197

(二)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没有同一的要求 200

(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没有统一的后果 202

(一)竞争规律本身既没有“自觉”也没有“自发”的属性 205

五、竞争规律没有自发性 205

(二)竞争规律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没有自发迹象 207

(三)竞争规律的作用没有自发性 210

六、社会主义竞争不可限制 214

(一)竞争规律本身没有自发性可以限制 214

(二)社会主义竞争不可限制是客观规律本身的要求 218

(三)限制竞争,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21

(四)限制竞争,不利于社会主义特有经济规律的作用 225

(一)竞争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228

七、社会主义竞争没有消极作用 228

(二)竞争的作用是积极的 229

(三)供求失衡不是竞争的消极作用 230

(四)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231

(五)竞争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实现 233

(六)竞争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协作的发展 234

(七)竞争不会导致经济犯罪 235

八、社会主义竞争机制的横向考察 237

(一)生产竞争机制 237

(二)分配竞争机制 238

(三)交换竞争机制 240

(四)消费竞争机制 241

(一)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竞争规律的性质 248

九、竞争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的作用 248

(二)竞争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 251

(三)竞争与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 255

(四)竞争与按劳分配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 259

十、社会主义竞争推进企业精神文明 263

(一)促使企业劳动者抛弃旧思想树立新观念 263

(二)净化企业劳动者的职业道德 266

(三)促使企业提高干部职工的文化业务素质 268

(一)东方文献中的市场 275

第四:市场篇 275

一、漫谈市场 275

(二)西方文献中的市场 277

(三)市场内涵的分析 280

二、市场类型与结构分析 284

(一)市场类型的划分 284

(二)具体市场的基本特征 285

(三)市场结构 291

(一)市场规则 296

三、健全市场规则体系 296

(二)市场规则体系 298

(三)健全市场规则体系的对策建议 301

四、正确认识供给与需求 308

(一)供给 308

(二)需求 310

(三)供求关系 313

(四)供求机制 314

五、风险机制纵向考察 316

(一)政府风险机制 317

(二)企业风险机制 318

(三)家庭风险机制 319

六、市场信号机制 320

(一)市场信号机制的功能 320

(二)市场信号机制的运行特点 326

(三)健全市场信号机制的措施 329

七、市场调节的长处及制约因素 335

(一)市场调节的长处 335

(二)市场调节充分发挥长处的条件 337

(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338

第五:计划与市场篇 343

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讨论纵览 343

(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内在要求 343

(二)计划与市场的共同基础和结合点 345

(三)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主辅关系 348

(四)关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问题 351

(五)关于计划与市场结合的范围和程度问题 358

(六)关于如何完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问题 361

二、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水乳交融式结合 367

(一)计划与市场结合模式若干观点的共同缺陷 368

(二)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水乳交融结合模式的基本框架 372

(三)计划与市场水乳交融结合而成的机制类型及其运用 377

三、计划与市场的要素融合和机制融合 383

(一)计划与市场的要素融合 383

(二)计划与市场的机制融合 387

(三)计划与市场融合机制内在作用力的调整 389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调控机制比较 392

(一)联系方式比较 392

(三)资源配置方式比较 394

(二)信息传导方式比较 394

(四)平衡方式比较 395

(五)利益协调方式比较 396

五、我国市场经济宜保留少量直接计划调节 398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直接计划调节的适用范围 398

(二)保留少量直接计划调节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400

(三)促使直接计划调节适应市场经济的主要对策 402

一、宏观调控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 411

(一)宏观调控的总目标 411

第六:宏观篇 411

(二)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 412

二、健全宏观调控的核心机制 417

(一)构建以市场运行为基础的计划机制 417

(二)构建以优化信贷结构为基础的金融机制 420

(三)构建以开源增收为基础的财政机制 423

三、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426

(一)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 427

(二)抓紧建立覆盖全国的失业保障体系 428

(三)确立多形式多类型的医疗保障制度 431

(四)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 432

(五)完善社会保障法规 433

(一)传统劳动就业制度的形成 434

四、新中国50年劳动就业制度变迁纵览 434

(二)传统劳动就业制度的特征及弊端 437

(三)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 438

(四)劳动就业制度的创新目标 442

五、新中国50年工资制度变迁纵向考察 446

(一)改革前工资制度的演变 446

(二)改革开放以来工资制度的变迁 449

(三)在理顺收入分配制度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工资制度创新 453

(一)由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 457

六、新中国50年宏观调控纵向考察 457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 460

(三)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 465

第七:发展篇 473

一、区域发展理论演进的纵向考察 473

(一)农业区域发展理论 473

(二)工业区域发展理论 476

(三)中心地发展理论 478

(四)区域产业关联发展理论 480

(五)区域增长极理论 481

(六)区域发展阶段性理论 483

(七)现代区域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483

二、发展规律概述 486

(一)发展利益规律 486

(二)非均衡发展规律 487

(三)周期性波动发展规律 488

(四)阶段性发展规律 489

(五)主导产业优先发展规律 490

(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492

三、区域发展模式选择 492

(二)网状交织发展模式集中了其他模式的长处 496

(三)网状交织发展模式有利于核心区与外围腹地共同发展 497

(四)较发达的核心区已具备网状交织发展模式的条件 498

(五)实行网状交织发展模式的措施 499

四、努力增强区域聚集势能 501

(一)提高企业聚集水平 502

(二)提高特色农业聚集水平 502

(三)提高区位聚集水平 503

(五)提高教育聚集水平 504

(四)提高城市化聚集水平 504

五、经济区的内涵与划分原则 505

(一)经济区的基本内涵 505

(二)划分经济区的一般原则 507

(三)划分经济区的具体原则 509

六、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 512

(一)鼓励土地使用权合理流动,慎重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512

(二)鼓励各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513

(三)搞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让广大农民看到农业现代化的远景和方向 514

(四)有机协调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部门,形成综合能力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15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资产管理,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516

七、西部大开发应大力培育当地主导产业 518

(一)加强西部区域经济研究,准确选定各区域的主导产业 518

(二)大力扶植优势产品,以名牌效应推动主导产业结构优化 520

(三)制定优惠倾斜政策,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520

(四)创造新型银企关系,形成有利于主导产业发展的贷款结构 521

(五)努力争取主导产业中骨干企业的进出口经营权,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其发展机制 521

(六)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主导农业的发展 522

(一)铸造有理性的资本市场主体 523

八、突破西部大开发的资本瓶颈制约 523

(二)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筹资功能 525

(三)用活社会保障基金 526

(四)大胆采用BOT引资方式 527

(五)吸引带有援助性质的国外长期低息贷款 528

(六)开辟西部证券市场吸引外资 528

(七)提高固定资本周转速度 529

(八)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益 530

九、推进西部中心地区城市化 534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化的支撑条件 535

(一)切实加强城市规划修编工作,有序推进城市建设 535

(三)抓紧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城市新增长点迅速壮大 536

(四)巩固聚集规模优势,增强中心城区的经济势能 537

(五)树立“经营城市”新理念,增强城市自我发展能力 538

第八:《资本论》研读篇 543

一、产品价值与商品价值 543

(一)价值的内容和形式 543

(二)单就价值是物化的一般人类劳动看,价值是“劳动产品”的属性 547

(三)价值范畴的历史过渡性 552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分解表 556

二、运用图表助读《资本论》 556

(二)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表 560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表 561

(四)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图像 561

(五)商品交换原因的推导图 563

(六)货币起源的概括图 564

(七)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价格尺度)的比较表 565

(八)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比较表 566

(九)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示意图 566

(十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表 567

(十)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概括图 567

(十二)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理论的分解图 568

(十三)资本周转时间的分解表 569

(十四)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比较表 569

(十五)部门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的分析图 570

(十六)生产价格的组合图 571

(十七)不同资本有机构成引起生产价格偏离价值的推导图 571

(十八)资本主义前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比较表 572

(十九)高利贷资本与借贷资本的比较表 572

(二十)封建地租和资本主义地租的比较表 573

(二十一)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比较表 574

(二十二)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比较表 575

(二十三)资本形式的分解图 576

(二十四)剩余价值的分割图 576

三、扩大再生产公式的相互联系 577

(一)从生产资料方面分析 577

(二)从消费资料方面分析 579

(三)从社会总产品方面分析 580

(一)利润率的公式推导 582

四、利润率与利息率的公式推导 582

(二)利息和利息率的公式推导 587

五、《资本论》与莎士比亚戏剧 590

(一)《资本论》引述最多的文学著作是莎士比亚戏剧 590

(二)《资本论》援引莎士比亚戏剧作比喻 592

(三)《资本论》用莎士比亚戏剧作镜子揭露剥削者的丑恶嘴脸 597

(四)《资本论》以莎士比亚戏剧内容作例证 599

作者主要相关论著 602

主要参考文献 613

吟诗填词与这本书——后记 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