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之纯著
  •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1918
  • ISBN:
  • 页数:230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三编 始唐代讫明朝 1

第一章 唐代文学之三变 1

第一章 伏羲时代文字之权舆 1

第一编 始伏羲讫秦代 1

第一节 祀孔之尊崇 2

第二节 设学之繁盛 3

第三章 黄帝时代文学之进化 3

第二章 神农时代文学之征验 3

第三节 藏书之富有 3

第四节 科目之详备 4

第四章 唐虞夏初文学之昌盛 5

第五节 律赋之体格 5

第六节 史才之荟萃 6

第五章 夏启以后文学之式微 7

第六章 子商时代文学之复振 8

第七节 诗格之区别 8

第八节 经训之推广 9

第九节 佛学之倚赖文学 10

第一节 文体之变更 11

第十节 道教之列入科目 11

第二章 五季时代文学之仅存 12

第二节 学说之倡始 12

第三节 韵文之进化 13

第一节 书籍之保守 13

第二节 韵文之流传 13

第四节 文辞之激烈 14

第三节 刊刻文集之创始 14

第四节 纂修史笔之卑弱 15

第七章 姬周开创时代文学之光昌 15

第五节 说文传本之异同 15

第一节 学校之制度 16

第三章 两宋文学之大纲 16

第二节 六书之名义 17

第一节 道学之传授 17

第三节 文义之训释 18

第二节 濂洛之先声 18

第三节 文体之返古 19

第四节 文籍之增广 19

第四节 新修历史之优美 20

第五节 编年历史之异同 21

第六节 经说之三弊 22

第七节 制诰之两体 22

第八节 学说之派别 23

第五节 文体之殊异 23

第九节 赋体之区分 24

第六节 文运之递嬗 25

第十节 诗评之殊异 25

第八章 姬周中兴时代文学之继起 26

第一节 字体之初变 26

第二节 石鼓之流体 27

第三节 雅诗之变体 27

第四节 学术之绝续 28

第十一节 词学之崇尚 28

第十三节 小说体之变易 29

第十二节 四书文之创始 29

第九章 姬周东迁时代文学之保存 29

第十四节 辽金文学之比例 30

第二节 列邦文学之臣 30

第一节 周室文学之臣 30

一 辽金之经说及小学 31

二 辽金各体之历史 32

三 辽金之诗文遗集 32

第十章 春秋时代文学之大成 34

第四章 元初时代文学之起源 34

第一节 孔子删订之文 35

第一节 古文家之蔚兴 35

第二节 道学派之繁衍 36

第二节 孔子赞修及增益之文 37

第三节 蒙古之新字 38

第四节 史才之差等 39

第三节 诸弟子撰著之文 39

第四节 学校之废兴 40

第五节 音韵之萌芽 41

第五节 诏诰之变体 42

第十一章 战国时代文学之分派 42

第六节 医学之崇尚 43

第一节 儒家之文学 43

第二节 道家之文学 44

第七节 女子之道学 44

第八节 诗派之分注 45

第三节 法家之文学 46

第九节 乐府之后劲 46

第十节 曲调之区分 46

第五节 兵家之文学 47

第四节 纵横家之文学 47

第十一节 经义之矜式 47

第五章 有明时代文学之要领 48

第六节 余子之文学 49

第一节 文体之区别 49

第二节 学派之异同 50

第七节 辞赋家之文学 50

第十二章 嬴秦时代文学之厄运 51

第一节 石刻韵文之殊体 51

第二节 秦世之文学家 52

第三节 字体之再变 52

二 江右王学派 52

一 浙中王学派 52

第一章 前汉时代文学之转机 53

三 南中王学派 53

四 楚中王学派 53

第二编 始汉代讫隋朝 53

第一节 诏敕文之懿美 54

六 粤闽王学派 54

五 北方王学派 54

第二节 疏议文之卓绝 55

八 王学之反对 55

七 王学之变相 55

第三节 经学家之师承 56

一 传易姓氏表 56

九 王学之正传 56

十 东林之学派 57

十一 篁墩之学说 57

第三节 图籍之收藏 58

第四节 著作之宏富 58

二 传书姓氏表 58

第五节 修史之草率 59

三 传诗姓氏表 59

第六节 骈文之复兴 60

四 传礼姓氏表 61

第七节 诗派之流别 61

五 传春秋姓氏表 62

第八节 词家之嫓美 62

第九节 曲家之继起 63

第四节 史学家之模范 64

第五节 纵横文之遗派 65

第六节 书牍文之佳品 66

第七节 辞赋之蔚起 67

第十节 制艺之名家 67

第一章 清代文学最盛之原因 68

第四编 始清初讫清末 68

第八节 乐府之发轫 68

第一节 满洲文字之创制 69

第九节 五言诗七言诗之造端 69

第二节 汉人文馆之供职 70

第三节 满洲文士之开山 71

第四节 正科特科之得人 72

第十节 草书之成立 72

第十一节 诸家传记之宏富 72

第二章 新莽时代文学之仿古 75

第五节 御制文集之宏富 75

第三章 后汉时代文学之嗣兴 76

第六节 各省书院之设立 76

第一节 纬书之配经 77

第七节 储藏文阁之分建 77

第二章 诸儒学派之总纲 77

第二节 断代为史之创始 78

第一节 夏峰之学派 78

第三节 杂史之朋兴 79

第二节 梨洲之学派 79

第四节 字解之统宗 80

第三节 二曲之学派 80

第六节 传记之扩张 81

第五节 经说之总汇 81

第四节 桴亭之学派 81

第五节 杨园之学派 81

第七节 辞赋之繁演 82

第六节 程山之学派 82

第七节 睢州之学派 83

第八节 安溪之学派 83

第八节 女子文集之传世 83

第四章 三国时代文学之区别 84

第九节 平湖之学派 84

第九节 建安七子之著名 84

第十节 江阴之学派 85

第一节 蜀之文学 85

第二节 魏之文学 86

第十一节 无锡之学派 87

第三节 吴之文学 88

第十二节 白田之学派 88

第十四节 广东之学派 89

第十三节 闽中之学派 89

第五章 两晋时代文学之歧异 89

第十五节 山左之学派直隶附 90

第二节 楷书之极轨 91

第一节 书籍之散亡 91

第十六节 山右之学派 91

第三节 文章之关系 92

第十七节 满洲之学派 92

第五节 注解之别体 93

第四节 经传之伪托 93

第六节 诸家之撰述 94

第十八节 两湖之学派 94

第三章 群经精义之发明 94

第一节 易经之精义 95

第六章 南北朝文学之盛衰 95

第二节 书经之精义 96

第三节 诗经之精义 96

第一节 骈俪文之成立 97

第四节 三礼之精义 97

第二节 诗格之变迁 98

第三节 佛学与文学之关系 98

第五节 三传之精义 98

第六节 论孟之精义 98

第四节 刘宋之文家 99

第七节 孝经之精义 99

第八节 小学之精义 99

第五节 萧齐之文家 100

第九节 算学之精义 100

第四章 史臣文笔之详慎 100

第一节 史疑之审订 101

第六节 萧梁之文家 101

第三节 史学之大宗 102

第二节 史阙之增补 102

第七节 陈朝之文家 103

第八节 元魏之文家 103

第五章 散体文家之分派 103

第九节 北齐之文家 104

第一节 桐城之文派 104

第二节 阳湖之文派 105

第十节 北周之文家 105

第七章 隋代文体之统一 106

第六章 骈体文家之正宗 106

第三节 别裁之文派 106

第二节 数育之成才 107

第一节 书籍之复聚 107

第七章 诗学名家之类聚 108

第一节 名家诗之评语 109

第二节 试帖诗之遗闻 113

第八章 词学名家之类聚 114

第九章 曲家之著作 117

第十章 小说之盛行 118

第十一章 制艺之兴废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