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693
第十三章 家庭人口 693
第一节 新中国家庭的类别比例分布及变化 695
一、按户内社会关系结构的类别比例的分布及其变化 696
二、按户内人数和户内代数的类别比例分布的变化 698
第二节 新中国平均户规模的发展变化 700
一、平均户规模变化的两大阶段 701
二、平均户规模扩张阶段中的两个特殊时期 704
三、新中国50年平均户规模变化的主要原因 712
四、若干年份户均人口结构变化的比较 713
第三节 中国人口立户模式的特点和水平 717
一、中国家庭户人口性别年龄别户主率的主要特点 718
二、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户主率模式的比较 720
三、分化立户水平的国际比较 723
四、中国1990年市镇县性别年龄别户主率模式的比较 725
五、中国1990年市镇县人口分家立户水平的总体比较 728
第四节 中国人口立户水平的变化动态 731
一、中国1950~1980年之间若干年份立户水平的间接标准化比较 732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户主率水平的直接标准化比较 735
第五节 中国家庭的养老功能 745
一、从人口按年龄在不同家庭类型中的分布比例看家庭养老的重要性 746
二、从老年人口户居状况变化看中国的主导家庭模式 749
三、市镇县老年人口户居安排的差异及变化趋势 751
四、老年人户居类型的人口影响因素 752
五、20世纪90年代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交流状况 756
历史的结论 760
第十四章 少数民族人口 764
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 765
一、旧中国的少数民族及其人口特点 765
二、新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地位和人口数量的巨变 767
三、各民族人口变动的原因 774
四、对策和建议 775
第二节 人口分布及其变动 776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 777
二、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及其变动 779
三、省(区市)民族人口的构成 786
第三节 性别年龄构成 789
一、性别构成的特点与变化 789
二、各民族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与良性转变 793
第四节 婚姻、家庭 800
一、婚姻 800
二、家庭 810
第五节 出生率与生育率的变化 814
一、出生人数与出生率的变化 814
二、出生孩次构成的变化 815
三、总和生育率的变化 817
四、生育模式的加速转变 820
五、早育率的变化 823
第六节 受教育水平的变化 827
一、各民族受教育水平的变化 828
二、各民族成人文盲下降 831
历史的结论 835
第十五章 劳动力资源构成与配置 839
第一节 新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状况 842
一、劳动力资源和劳动适龄人口 842
二、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与变化 844
三、劳动适龄人口的性别与年龄构成 845
四、劳动适龄人口的地区差异 846
第二节 新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利用 848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 848
二、“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6年) 850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851
四、改革发展时期(1977~2000年) 852
五、1982年、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的劳动力资源利用 856
第三节 新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86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 862
二、“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6年) 867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869
四、改革时期(1977~1988年) 871
五、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1988~2000年) 876
第四节 新中国的就业 88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 882
二、“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6年) 886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887
四、改革前期(1977~1988年) 890
五、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1988~2000年) 893
历史的结论 904
第十六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 909
第一节 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债务和隐性再累积(1949~1957) 910
一、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和历史债务 910
二、生态环境的局部修复和保护 913
三、人口高增长压力和资源环境问题的隐性再累积 914
第二节 人口与资源环境危机的凸现和全面加剧(1958~1971) 917
一、1958年大跃进导致资源环境恶化 917
二、1959~1961年的人口生态状况 919
三、十年动乱开始导致生态危机全面加剧 920
四、人均耕地锐减,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922
第三节 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继续恶化和行动转折(1971~1977) 924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危机继续加剧 924
二、重大决策失误导致的损失 928
三、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政策终于启动 929
一、两项基本国策的确立 931
第四节 两项基本国策的确立和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再凸现(1978~1989) 931
二、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人口压力加重 933
三、资源环境问题的再凸现:第三次环境恶化 935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和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1990~2000) 943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943
二、人口控制的成效及其资源和环境效益 946
三、环境保护的进展 950
四、人口与资源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955
历史的结论 965
第十七章 计划生育事业 971
第一节 提出计划生育 972
一、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节制生育的提出 972
二、中共中央第一次发出关于节制生育文件 975
三、社会知名人士积极提倡节制生育 977
四、毛泽东提出“计划生育”的概念 982
五、初步开展节制生育 984
六、节育活动遭受挫折 988
第二节 以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为重点开展 990
计划生育 990
一、加强计划生育的领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领导人发出一系列指示 990
二、建立计划生育工作机构 996
三、以城市为重点,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展开 998
四、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001
第三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全面实行 1005
一、计划生育再次发动 1006
二、人口增长纳入国民经济计划,“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形成 1009
三、加强计划生育组织建设、避孕药具生产供应、节育技术服务 1011
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避孕节育活动在城乡全面展开,控制人口增长成绩显著 1014
五、人口学术活动复生,两种生产理论成为开展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 1015
六、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国际交往与合作 1017
一、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019
第四节 实行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 1019
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制定计划生育法规 1021
三、研究制定人口规划和控制目标 1024
四、计划生育组织建设、科学技术、国际交往进一步加强 1026
五、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总结推广“三为主”经验 1029
六、成立计划生育协会、人口学会、人口福利基金会 1031
第五节 计划生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033
一、中央坚持不懈地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1033
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1039
三、总结“三结合”经验,把利益导向机制引入计划生育工作 1043
四、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以避孕节育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全面开展 1047
五、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计划统计、国际交往等项工作有更大的发展,非政府机构进一步发挥作用 1050
历史的结论 1058
第十八章 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 1065
第一节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 1066
一、普查的特点和组织实施 1067
二、主要调查结果 1070
三、主要数据质量评估 1072
四、主要收获 1073
第二节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 1074
一、普查的组织实施 1074
二、主要调查结果 1077
三、主要数据质量评估 1079
四、主要收获 1079
第三节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 1080
一、普查的主要特点和组织实施 1080
二、主要调查结果 1083
三、主要数据质量评估 1086
四、主要收获 1088
一、普查的特点和组织实施 1093
第四节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 1093
二、主要数据 1097
三、主要数据质量评估 1101
四、主要收获 1103
第五节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 1108
一、普查的特点和组织实施 1108
二、主要数据 1111
三、主要数据质量评估 1115
四、主要收获 1117
第六节 人口抽样调查 1118
一、定期的人口抽样调查 1119
二、开展专项抽样调查 1122
历史的结论 1138
第十九章 户籍管理制度 1142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 1143
第一节 户口登记制度的形成 1143
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 114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 1149
第二节 居民身份证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152
一、居民身份证制度的酝酿与试行 1152
二、居民身份证制度的正式确立 1153
三、居民身份证制度的逐步完善 1156
第三节 户口统计制度的演变 1157
一、户口统计体制的演变 1157
二、户口统计以户口登记为基础 1163
三、户口统计以报表制度为主渠道 1166
四、对户口统计年报质量的检验 1168
第四节 户口迁移制度的发展 1170
一、户口迁移制度以控制城镇人口增长为特征 1171
二、户口迁移制度的政策、法律依据 1176
三、户口迁移制度的实施 1179
四、“农转非”控制指标的形成 1182
第五节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 1186
一、户口迁移政策的逐步放开 1186
二、“农转非”控制办法的调整 1190
三、流动人口管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 1193
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 1194
五、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 1196
六、人口信息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1197
历史的结论 1198
第二十章 新中国领导者人口思想 1207
第一节 毛泽东人口思想 1207
一、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中国吃饭问题 1207
二、人口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1210
三、人口非控制不行,要有计划地生育 1213
四、实行计划生育,一要政府认真抓,二要坚持群众路线 1215
五、提倡男女平等,改变重男轻女风俗 1217
六、人口素质应该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1219
第二节 周恩来人口思想 1221
一、计划生育是伟大的事业 1221
二、把人口生产纳入国家计划 1224
三、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1226
四、搞好避孕药具的研制工作 1229
第三节 邓小平人口思想 1230
一、人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最大的难题 1230
二、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 1233
三、人均水平的重要意义 1234
四、计划生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1237
五、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1239
六、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对人类发展的贡献 1242
第四节 江泽民人口思想 1244
一、充分认识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1244
二、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248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控制人口增长属于政府调控职能 1254
四、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 1256
五、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1259
六、综合治理人口问题 1262
七、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生育文化 1268
第二十一章 人口科学研究进展 1272
第一节 1949~2000年中国人口研究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272
一、1949~1957年:初期探索阶段 1273
二、1957~1977年:挫折和相对停滞阶段 1276
三、1977~1982年:复苏和重新探索阶段 1279
四、1982~1992年:日趋繁荣和学科建设阶段 1285
五、1992~2000年:扩展与深化阶段 1289
第二节 人口科学研究重点进展(专题研究上) 1293
一、控制人口增长研究 1294
二、生育和生育率研究 1299
三、死亡和死亡率研究 1310
四、人口素质研究 1317
第三节 人口科学研究重点进展(专题研究中) 1323
一、人口老龄化理论研究 1323
二、女性人口理论研究 1328
三、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理论研究 1333
四、家庭人口学研究 1344
第四节 人口科学研究重点进展(专题研究下) 1349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 1350
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1356
三、民族人口学研究 1362
四、历史人口学研究 1367
第二十二章 人口大事记 1380
主要参考著作 1457
后记 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