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1
序言 1
导论 1
一、制度史、社会史和文化史:传统科举制度研究的三大视野 1
出版推荐人语 3
二、“国家-科举-社会”:科举制度研究的新视野 6
三、本书的结构安排 13
一、国家管理的政治化 15
第一章 国家思想的理学化与科举的理学化 15
二、儒学的国家思想化 27
三、教育的儒家化 37
四、科举的儒家化 42
五、文官的儒家集团化 49
六、小结 54
第二章 明代国家机构的设官与裁员 57
一、权威资源的有限性与机构的定编定岗 58
二、机构与人员的膨胀 64
三、有限的岗位与无限的人才 68
四、非程序化的“传奉官” 71
五、间隔性的机构裁员 76
六、余论 83
第三章 明代科举的录取率 87
一、应试人员的资格限制 91
二、明代的乡试录取率 94
三、明代的会试录取率 100
四、明代的未经廷试现象 106
五、余论 110
第四章 新科进士的实习、授职及从政时间 113
一、也谈明代的进士观政制度 113
二、新科进士的授官问题 123
三、明代进士的实际工作时间 131
第五章 明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流动 135
一、明代社会流动的特点 136
二、不同时期的社会流动率 139
三、社会流动的性质 142
四、社会垂直流动的作用 147
第六章 明代户籍与科举的关系 151
一、明代户籍管理的双重性与双列性 151
二、明代的户役种类及体系 156
三、流动性与封闭性相结合的明代户籍制度 170
四、简短的结论 175
第七章 科举竞争的区域平衡与区域失衡 177
一、大一统与平衡主义 177
二、区域配置:平衡中求稳定 181
三、科举竞争的地域失衡 190
四、士子的出路危机与分流 205
第八章 科举教育与学术的人文走向 211
一、科举教育对学术的制约 211
二、科举教育与学术的有限发展 215
三、明代学者群体的构成 219
四、学者群体的存没与学术的兴衰 226
第九章 明代科举名录编纂述论 229
一、科举名录的编纂与研究 229
二、乡试录·会试录·登科录·进士题名记 241
三、同年·同年会·同年录·履历便览 255
四、科举名录的传播与收藏 263
第十章 科举名录的人物订补价值 267
一、用科举名录订补人物应注意的问题 268
二、明代著名学者生卒年补正 271
三、《明人传记资料索引》生卒年补正 277
附录 表目 289
表3-1 明朝各地乡试录取率 289
表3-2 会试录取率及廷试与会试额对照 295
表4-6 嘉靖三十五年(1556)科进士工作时间 300
表4-7 嘉靖三十五年(1556)科进士逝世状况 303
表4-8 万历三十八年(1610)科进士卒、退情况 306
表6-1 明代进士户籍来源分类 308
表6-2 明代盐籍进士 311
表6-3 明朝灶籍进士 315
表6-4 明代医籍进士 323
参考文献 326
后记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