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构造解析的原则和方法 10
第一节 解析构造学的含义 10
第二节 构造解析的基本原则 13
第三节 岩石的结构要素及其方位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19
第四节 变质岩构造形迹的解析要点 27
第五节 构造置换和构造叠加复合现象的解析 37
第六节 构造地层解析内容举要 45
第七节 构造序列分析和构造综合 55
后记 61
参考文献 64
第二章 小型构造 65
第一节 察南下花园下侏罗统煤系中的叠锥 65
第二节 北京西山区的窗棂构造简记 72
第三节 北京西山的香肠构造 75
第四节 《地质构造形迹图册》之序言 86
后记 87
参考文献 87
第三章 区域构造 88
第一节 五台山区的震旦系及河北、山西北部震旦纪古地理 88
第二节 五台山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96
第三节 关于河南嵩山区的前寒武纪地层及其对比问题 118
第四节 对王植“有关‘关于河南嵩山区的前寒武纪地层及其对比问题’和‘五台山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一些意见”的答复 131
第五节 秦岭地轴北侧的震旦系 135
第六节 对豫西前寒武系若干问题的探讨 152
第七节 河南嵩山区前寒武纪构造形变史及古构造型式 159
后记 171
参考文献 172
第四章 中国大地构造发展的基本样式与地壳构造演化 173
第一节 探索大地构造规律的指导思想 173
第二节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内容及有关大地构造概念 176
第三节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189
第四节 中国大地构造的几个基本问题 197
第五节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中的“开”与“合” 207
后记 222
参考文献 222
第五章 中国大陆壳的早期构造演化 223
第一节 构造变形史和古构造型式 223
第二节 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历史进程中构造样式的变化 242
第三节 中国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图 262
后记 271
参考文献 272
第六章 大陆伸展构造 273
第一节 论伸展构造 273
第二节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作用和伸展构造 277
第三节 华北及东北油区大陆岩石圈构造和动力学 284
第四节 中国新生代的伸展构造 292
第五节 中国地质历史过程中的裂陷作用 301
后记 311
参考文献 312
第一节 概述 313
第七章 重力作用与构造运动 313
第二节 河南嵩山区震旦系古构造型式 316
第三节 重力与构造 331
第四节 论滑覆及岩石圈内多层次滑脱构造 338
第五节 结语与讨论 344
后记 347
参考文献 348
第八章 深部构造 349
第一节 全球地学断面计划 349
第二节 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 352
第三节 与地学断面研究有关的基础性研究成果 368
后记 375
参考文献 376
第九章 中国现今岩石圈动力学研究 377
第一节 有关岩石圈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377
第二节 新构造环境 378
第三节 活动亚板块与构造块体的划分 380
第四节 区域地球物理场和地壳、上地幔构造的基本特征 384
第五节 地震活动 391
第六节 活动断裂格架与构造样式 394
第七节 新生代盆地与活动裂陷、压陷盆地及活动褶皱 400
第八节 新生代岩浆岩的分布 405
第九节 岩石圈的非均匀性与各亚板块的性质 408
第十节 活动亚板块、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 412
第十一节 新生代和现代构造应力场 417
第十二节 力源问题 420
后记 421
参考文献 422
后人拾遗 423
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及教育学家马杏垣院士生平 423
马杏垣院士著作目录 432
马杏垣院士为他人著作所作序及前言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