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 张彭春 张锡禄》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侯杰,秦方著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43456346
  • 页数:368 页
图书介绍:该书在体系上独具匠心地将主线延展到对以张伯苓先生、张彭春先生等人为代表的张氏家族的关注上,突破了以往同类著作仅仅将视野囿于对张伯苓先生个人经历与精神的梳理和评价。正如该书所展现的那样,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家族,她在中国的教育、戏剧、体育、宗教、慈善、外交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伯苓先生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他心甘情愿地放弃了作一位海军军官的大好前途,投身严氏家馆,开始了从事新式教育的漫漫长路。为办好教育事业,他曾多次游历日本以及欧美等近代强国,借鉴促进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方法,自1904年创办南开中学后,呕心沥血五十年,又相继创办了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张伯苓主张学生全面发展,在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大力号召和组织同学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登台表演,因而获得了“中国话剧...

目录第一章 目睹世艰 弃戎从教 1

一 享誉津门的“琵琶张” 1

二 泥娃娃三哥 4

三 启蒙教育 5

四 北洋水师学堂的求学生涯 7

五 两次婚姻 不同体味 12

六 国帜三易 刻骨铭心 15

七 以教育救国为己任 18

第二章 从私塾先生到南开中学校长 21

一 幸遇严范孙 21

二 执教严、王家馆 24

三 东渡日本——感受现代教育 27

四 私立中学堂诞生记 30

五 私立第一中学堂的早期发展 33

六 风雨飘摇中的南开 37

七 “南开最好的学生” 41

第三章 皈依上帝 50

一 初识耶稣 50

二 信教心路 52

三 交相往来 相得益彰 56

四 宗教爱国的倡行者 60

第四章 南开大学的缔造者 66

一 沐浴欧风美雨——哥伦比亚大学访学记 66

二 南开大学的诞生 70

三 五四风潮中 79

四 天津有个八里台 83

五 不辞辛劳 化缘兴学 87

六 募捐的智慧 91

七 受益之南开 96

第五章 南开大家庭 102

一 南开女中的成立 102

二 “轮回教育”风波 106

三 “土货化”之南开 114

四 设计教学法的实验成果——南开小学的成立 122

五 “校父”严范孙逝世 125

六 南开经济学院的创立 129

七 左膀右臂之四大金刚 133

第六章 漫漫南开路——独特的教育理念 149

一 新鲜活泼的社团生活 149

二 四十字镜箴 153

三 接受文明洗礼 远离社会恶习 158

四 身体力行的爱国教育 161

五 普及科学教育的先行者 165

六 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167

第七章 不认识体育的人 不应该做校长 169

一 强国必先强种 强种必先强身 169

二 南征北战 享誉全国 174

三 体育与道德 180

四 振兴体育 走出国门 181

第八章 兄弟二人和南开新剧 187

一 中国新剧第一人 187

二 九先生的童年时代 191

三 初识西方戏剧 193

四 南开新剧之辉煌 196

五 独具特色的南开新剧 203

六 名师和高徒 209

第九章 新剧之外的九先生 216

一 九先生和南开 216

二 九先生的婚姻 220

三 清华大学的初创者 223

四 出访美苏 弘扬国粹 228

五 各地讲学 传扬文化 236

第十章 为国捐躯之南开 239

一 情同师生的忘年交 239

二 九一八事变之前的南开 243

三 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南开 247

四 南开之精神 253

第十一章 抗战八年 261

一 谋划南开分校 261

二 蜚声中外的重庆南开 264

三 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结缘 272

四 教育史上的奇迹 278

五 在津南村的时光 284

六 奔走政坛的教育家 288

七 九先生的出使生涯 292

第十二章 生命的最后日子 298

一 复兴南开 298

二 纽约七十大寿 302

三 归津之后 309

四 拒绝赴台 北返京津 314

五 伯苓先生千古 320

六 融入中华智慧的《世界人权宣言》 324

七 新式婚姻的倡行者 329

一 数学专家张锡禄 337

第十三章 一门四虎 337

二 驰骋商场的张锡羊 340

三 多才多艺的张锡祚 341

四 为国捐躯的张锡祜 343

五 九先生的后人 346

第十四章 张门后辈子孙 349

一 新中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349

二 郎平的启蒙教练 351

三 医学界的创新者 353

四 共和国的同龄人 354

附录一 张伯苓家族世系简表 357

附录二 张伯苓家族年表 358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