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赵景深 1
第一章 昆剧的产生 1
第一节 昆剧的渊源 2
第二节 元代苏州地区的演剧 15
第三节 元末明初的昆山腔 21
第二章 昆剧的兴起 36
第一节 明代中期的社会状况和剧坛 38
第二节 魏良辅和昆曲 49
(一)十六世纪初苏州地区的戏曲活动 49
(二)魏良辅和苏州地区的唱曲名家 54
(三)唱曲家和器乐伴奏的密切关系 62
第三节 《浣纱记》和《鸡凤记》 69
第四节 昆剧创作的昌盛和清唱的风行 80
(一)从吕天成《曲品》说起 80
(二)徐渭的《四声猿》及其他作家短剧创作 102
(三)清唱的风行 112
第五节 汤显祖和《牡丹亭》 121
第三章 昆剧的繁盛(上) 135
第一节 明末的社会状况和剧坛 135
第二节 昆剧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154
(一)家庭戏班兴盛 188
第三节 家庭戏班、职业戏班和宫廷演剧 188
(二)职业戏班兴起 224
(三)昆剧进入宫廷 248
第四章 昆剧的繁盛(下) 257
第一节 清初的社会状况和剧坛 257
第二节 李玉和《清忠谱》 274
第三节 苏州派剧作家和其他剧作家 286
第四节 李渔的戏曲作品和理论 315
(一)戏曲作品 315
(二)戏曲理论 321
(一)家庭戏班渐趋衰落 329
第五节 家庭戏班、职业戏班和宫廷演剧续篇 329
(二)职业戏班日益发展 340
(三)宫廷演剧以昆剧为主 353
第五章 昆剧创作的由盛而衰和演出的繁盛 364
第一节 “康乾盛世”和昆剧 364
第二节 《长生殿》和《桃花扇》 371
(一)两部杰作产生时期的北京剧坛 371
(二)《长生殿》 376
(三)《桃花扇》 385
第三节 《表忠记》和《雷峰塔》 394
第四节 昆剧创作的末路和清宫大戏 402
(一)文人创作 404
(二)清宫大戏 415
第五节 大江南北的演出盛况(上) 423
(一)苏州 428
(二)广州 436
(三)江南地区 442
第六节 大江南北的演出盛况(下) 450
(一)扬州 451
(二)北京 464
(三)江北地区 473
(四)西北地区 481
第七节 表演艺术的特点 483
第六章 昆剧的消衰 510
第一节 “花部”和“雅部”之争 511
第二节 昆剧的支派 532
(一)浙昆 533
(二)徽昆 542
(三)赣昆 548
(四)湘昆 549
(五)川昆 551
(六)北昆 555
第三节 脱离演唱实践的案头剧 559
第四节 太平天国时期的昆剧 567
第五节 昆剧对京剧和其他剧种的影响 584
(一)对京剧的影响 584
(二)对其他剧种的影响 593
第七章 昆剧的没落 609
第一节 上海的昆剧 610
第二节 在没落中挣扎的昆剧班社 619
第三节 在挣扎中没落的剧本创作 633
第四节 “昆剧传习所”始末 649
(一) 缘起 649
(二) 创办前后 653
(三) 演出经过 660
第五节 各地昆剧班社的解体和业余曲社的作用 666
第八章 昆剧的新生 684
第一节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十五贯》 684
(一)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 685
(二)《十五贯》 688
(三)《十五贯》对昆剧界的巨大影响 694
第二节 新的一代,新的起点 697
(一)新的一代 698
(二)新的起点 705
昆剧发展年表 716
后记 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