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研究的基础和研究的逻辑 1
一、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困境 1
第一节 研究的基础:海外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述评 1
目录 1
一、写作动机 1
前言 1
总序 1
二、研究主题和理论假设 2
二、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文献述评的评述 3
三、研究逻辑和分析框架 4
四、研究计划 5
三、海外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研究的述评 6
四、对海外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批判 36
第二节 研究的逻辑:比较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与政治相互支撑逻辑 37
一、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38
二、比较政治经济学的知识谱系 42
三、比较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45
四、经济现象的政治逻辑和政治现象的经济逻辑:比较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47
五、比较政治经济学与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的研究 51
第二章 经济特区决策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政治发展的观念基础 53
第一节 经济特区决策的意识形态背景 54
一、合法性危机 54
二、真理与实践关系的讨论 58
三、实事求是:经济特区决策的观念基础 64
第二节 经济特区决策:在意识形态的真理和工具成分之间 66
一、“四个现代化”与对外开放 66
二、设立经济特区:上下互动的决策创新模式 70
第一节 意识形态视野中的经济特区发展:1979—1986年的经济特区 80
第三章 经济特区的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嬗变:经济绩效与观念争论 80
一、走私、租界与经济特区的争论:1979—1982年的经济特区 81
二、“变与不变,收还是放”的发展争论:1983—1984年的经济特区 90
三、经济特区发展定位的争论:1985—1986年的经济特区 100
第二节 经济特区引发的思想争论:1987年以来的经济特区 107
一、“蛇口风波”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冲突:1987—1988年的经济特区 108
二、“洋浦风波”与姓“资”和姓“社”的争论:1989—1992年的经济特区 114
三、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经济特区的价值意 120
义扩散 120
四、经济特区“特”与“不特”的争论:1992年以来的经济特区 123
第三节 意识形态和中国政治转型:经济特区的观念效应 131
一、中国政治中的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 131
二、观念变化与中国政治转型 134
第四章 经济特区的制度创新:政治发展的制度基础 140
第一节 经济特区制度变革的理论框架 141
一、制度分析框架 141
二、中国政治制度转型:国家建设和民主建设 154
第二节 经济特区的经济制度变革:以制度关联性为视角 160
一、分权化和非正式关系纽带:经济制度变革的前提条件 161
二、微观经济制度变革:激励机制的重构和产权清晰化 166
三、宏观经济制度变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170
第三节 经济特区的国家建设:行政体制的改革 176
一、行政体制变革:在科学管理和依法行政之间探索 178
二、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探索 188
三、经济特区行政改革的制度分析 191
第四节 经济特区的民主建设:1999年深圳市大鹏镇镇长选举的制度分析 197
一、政治冲动:试点的决策过程 198
二、选举制度的变革:候选人提名权的转换 202
三、选举过程:制度运行和各方的表现 206
四、试点取消的原因 210
第五章 经济特区的政治发展动力:公民社会的成长与制度选择 216
第一节 利益聚集与集体行动:深圳市业主维权个案研究 216
一、业主行动的类型 217
二、业主—商家联盟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以丰泽湖山庄业主维权为例 218
三、业主与商家—政府(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无意形成)联盟之间的博弈:鼎太风华社区业主维权 227
四、业主与政府博弈:桃源片区业主维权 234
五、业主与商家博弈:以滢水山庄业主维权为例 240
一、业主维权行动的宏观背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动 244
第二节 业主维权与制度选择——经济特区的制度效应 244
二、业主维权的“信号解读” 246
三、业主维权与政治改革:中国政治发展的制度选择 249
结论 经济特区的政治效应与中国政治发展 263
一、经济特区、国际因素与政治发展 263
二、经济特区、创新与政治发展 272
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282
参考文献 286
后记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