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律宗思想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建光著
  • 出 版 社:成都:巴蜀书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6596526
  • 页数:345 页
图书介绍:本文从律宗的历史发展及其思想体系两条主线入手,把律宗思想放入中国佛教发展史的时空中,重点对其基本思想和命题进行哲学的分析评价,并对其在中国佛教史中的地位与意义作出考察。

目录 1

序 1

导论 1

第一章 “寻文比义”“妙会异同”的前律宗时期 17

第一节 “世戒”和“僧制” 17

一 “常行世戒 17

二 创设“僧制” 21

第二节 戒律的翻译 26

一 引入“戒本” 26

二 翻译广律 29

一 诸律齐弘 33

第三节 从诸律齐弘到《四分》独尊 33

二 《四分》独尊 37

第四节 中国的律学 41

一 律学的形成 43

二 律学的发展 45

第二章 律宗的形成与发展 50

第一节 从四分律学到四分律宗 50

一 四分律学 50

二 四分律宗 54

第二节 律宗三家 58

一 律宗三家概述 58

二 律宗三家的关系 74

第三节 唐代以后的南山独盛 76

第三章 “唯识通四位”的律宗判教 88

一 “毗尼即大乘学” 92

第一节 相融相摄的二乘戒律 92

二 “唯识通四位” 104

第二节 “化教”和“制教” 108

一 “化”“制”二教 108

二 三教与三宗 115

第三节 相部与东塔的判教思想 119

第四章 “凡圣通有”“出离之道”的戒法 125

第一节 戒法无涯 127

一 地位和功能 127

二 “性戒”和“遮戒” 131

三 “能持”和“所持” 138

一 授戒和受戒 145

第二节 授戒和得戒 145

二 得戒和舍戒 152

第五章 “律宗眼目”“戒学骨髓”的戒体 155

第一节 戒体的形成:纳法或纳体 157

一 “戒体”四义 157

二 “纳法”与“纳体” 160

第二节 戒体属性:“色法”或“心法” 170

一 “色法”和“心法” 170

二 道宣的戒体:“熏妄藏识”的“善种子” 173

第三节 对戒体的哲学考察 183

一 抽象戒体,“业力”殊胜 183

二 “色”“心”兼俱,以“色”为本 185

三 “致良知”和“纳戒体” 188

一 相部宗的戒体说 194

第四节 相部和东塔两宗的戒体思想 194

二 怀素的戒体思想 199

第五节 大乘菩萨戒体:心理与心性 203

第六章 “受随相资”“持心后起”的戒行 208

第一节 戒体与戒行 209

一 “约法”说行 209

二 “就用”言体 214

第二节 心业与戒行 224

一 离“心”无业 224

二 “发心”以行 231

第七章 “威仪行成”“美德光显”的戒相 238

一 两种“戒相” 239

第一节 戒相内涵 239

二 “约行”和“约法” 243

第二节 “戒相”和“报相” 245

一 “能显”和“所显” 245

二 业相和戒相 248

三 心相和戒相 251

第八章 律宗思想和中国佛教 256

第一节 律宗和禅宗 259

一 戒、禅的合一 259

二 禅、律的背离 264

三 禅门“规式”和戒律思想 271

一 澄清一个问题 275

第二节 唯识思想与律宗发展 275

二 律宗与唯识的渊源 278

第三节 律宗与其他宗派 282

一 律宗与天台 282

二 律宗与净土 287

三 律宗与华严 289

第四节 律宗思想与菩萨戒 290

一 大乘菩萨戒运动 290

二 律宗学人与菩萨戒 295

第九章 反思与展望 299

第一节 律宗的历史意义 299

一 律教互动推动中国佛教的发展 299

二 为大乘化的中国佛教匡正修行规范 302

第二节 律宗衰微的原因 306

一 佛教发展的大趋势 307

二 传统士人的远离 308

三 戒律和修行的世俗化倾向对律宗理论的打击 311

第三节 对律宗发展的展望 312

一 注重人文关怀,推进戒律人性化 314

二 关注社会发展,推进戒律现代化 315

三 与世俗法律对接,维护僧权法制化 316

附:中国佛教律学、律宗大事一览表 319

参考书目 335

后记 343

出版附记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