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1 绪论——中国水资源及水环境 1
1.1 中国水系及水资源条件 1
1.1.1 水系概况 1
1.1.2 水资源分区 2
1.1.3 水资源总量及特点 4
1.2 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 5
1.2.1 供水分析 5
1.2.2 用水分析 7
1.3 中国水污染及水环境现状 9
1.3.1 江河 9
1.3.2 湖泊和水库 11
1.3.4 其他水源 12
1.3.3 重要水源地 12
1.4 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形势分析 13
1.4.1 水资源供需趋势分析 13
1.4.2 水环境及水污染趋势分析 14
1.4.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思路 15
2 现代水资源保护规划概述 17
2.1 现代水资源保护规划目的与意义 17
2.2 现代水资源保护规划指导思想 18
2.3 现代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依据 19
2.3.1 法律法规 19
2.3.2 标准 19
2.3.3 有关文件和相关规划 20
2.4 规划水平年、目标和指标 20
2.4.1 规划水平年 20
2.4.3 规划指标 21
2.4.2 规划目标 21
2.5 现代水资源保护规划内容 22
2.5.1 水功能区划 22
2.5.2 地表水资源保护规划 22
2.5.3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 24
2.5.4 地下水水资源保护规划 24
2.5.5 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 24
2.5.6 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 25
2.6 现代水资源保护规划总体程序 25
3 水功能区划 27
3.1 水功能区划技术方法 27
3.1.1 水功能区划的目的和意义 27
3.1.2 水功能区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28
3.1.3 水功能区划技术体系 29
3.1.4 水功能一级区分类及划分指标 30
3.1.5 水功能二级区分类及划分指标 31
3.2 水功能区划应用实例 33
3.2.1 水功能一级区划实例 33
3.2.2 水功能二级区划实例 37
3.2.3 水功能区命名与编码 41
3.2.4 水功能水质目标 43
3.3 中国水功能区划成果概述 47
3.3.1 水功能一级区划成果 47
3.3.2 水功能二级区划成果 54
4 污染源现状调查与估算 60
4.1 污染源排放量调查与估算 60
4.1.1 调查对象和内容 60
4.1.2 调查和估算程序步骤 62
4.1.3 污染源排放量估算 62
4.1.4 合理性分析 64
4.2 污染物入河量调查与估算 67
4.2.1 污染物入河量调查 67
4.2.2 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69
4.2.3 污染物入河量统计 70
5 污染源预测 75
5.1 污染源排放量预测 75
5.2 需水量预测 76
5.2.1 需水预测的基本资料 77
5.2.2 工业企业需水量预测 77
5.3 污染源预测 83
5.3.1 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主要内容 83
5.3.2 方法及模式选择 84
5.3.3 生活污染源预测 87
5.3.4 工业污染源预测 90
5.4 污染物入河量预测 92
5.4.1 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系数确定 92
5.4.2 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计算 94
6 地表水水质模型 95
6.1 水质模型发展概况 95
6.2 水质模型的类型 98
6.3 水质模型建立的步骤 99
6.4 数学方程式的求解途径 101
6.4.1 数学解析法 102
6.4.2 数值计算法 102
6.4.3 量纲分析法 107
6.5 边界处理 107
6.5.1 物理边界条件 107
6.5.3 边界格式和内部格式的配合 108
6.5.2 数值边界条件 108
6.5.4 动边界处理 109
6.5.5 不规则边界处理 110
6.6 河流水质模型 111
6.6.1 BOD-DO水质模型 111
6.6.2 氮循环水质模型 126
6.6.3 正磷酸盐磷水质模型 131
6.6.4 大肠杆菌数学模型 132
6.6.5 综合水质模型 132
6.7 湖库水质模型 137
6.7.1 均匀混合型的水质模型 138
6.7.2 非均匀混合湖泊水质模型 140
6.7.3 湖泊富营养化水质模型 145
6.7.4 水库水质模型 148
6.7.5 湖、库综合水质模型 150
6.8 模型识别和参数估算 153
6.8.1 水质模型识别 154
6.8.2 参数估算 156
7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 157
7.1 纳污能力定义与内涵 157
7.1.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定义 157
7.1.2 功能区纳污能力的内涵 157
7.2 技术路线与要求 158
7.2.1 技术路线 158
7.2.2 技术要求 159
7.2.3 纳污能力的推算和分配 160
7.3 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63
7.3.1 设计水文条件确定依据 163
7.3.2 断面设计流量的确定 164
7.4 纳污能力计算 167
7.3.5 湖(库)的设计水量 167
7.3.3 断面设计流速确定 167
7.3.4 岸边设计流量及流速 167
7.4.1 模型的选择 168
7.4.2 初始浓度值C0的确定 168
7.4.3 水质目标C?值的确定 168
7.4.4 主要参数估值 169
7.5 功能区纳污能力示例分析及合理性检验 173
7.5.1 功能区纳污能力示例及分析 173
7.5.2 功能区纳污能力成果合理性检验 176
8 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 177
8.1 制定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的意义 177
8.1.1 水功能区管理的依据 177
8.1.2 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核心 178
8.1.3 实现总量控制的基础 178
8.2.1 污染物陆域排放量、入河量与功能区水质的关系 179
8.2 技术路线与要求 179
8.2.2 概念界定 181
8.2.3 技术要求 182
8.2.4 需要强调的问题 182
8.2.5 操作要领 186
8.3 污染物入河控制量和削减量 186
8.3.1 现状入河控制量和削减量 186
8.3.2 规划水平年入河控制量和削减量 189
8.3.3 排污口入河控制量和削减量分配 190
8.4 陆域污染物排放控制量和削减量 191
8.4.1 现状排放控制量和削减量 191
8.4.2 规划水平年排放控制量和削减量 191
8.4.3 要点 192
8.5 控制量和削减量合理性检验 193
8.6 污染物控制量和削减量示例及分析 194
8.6.1 第一种情形 194
8.6.2 第二种情形 197
8.6.3 第三种情形 198
9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 199
9.1 技术路线 199
9.2 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情况调查 200
9.2.1 规划控制范围 200
9.2.2 水源地基本情况调查 200
9.3 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201
9.3.1 污染源现状调查 201
9.3.2 污染源现状评价 201
9.4.2 评价标准 202
9.4.1 水质评价资料收集和评价因子选取 202
9.4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现状评价 202
9.4.3 评价方法 203
9.4.4 饮用水源地水污染变化趋势分析 203
9.5 保护区划分及水质目标确定 204
9.5.1 保护区划分 204
9.5.2 水质目标 205
9.6 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方案 205
9.6.1 纳污能力计算 205
9.6.2 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方案 206
9.7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策及管理监督措施 207
9.7.1 水源地保护对策和工程措施 207
9.7.2 管理监督措施 207
10.3 规划目标 208
10.2 规划任务 208
10.1 规划范围 208
10 地下水水资源保护规划 208
10.4 规划区基本情况的调查 209
10.4.1 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 209
10.4.2 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 210
10.5 地下水超采区的规划 210
10.5.1 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 210
10.5.2 地下水超采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 210
10.5.3 地下水超采区的划分 211
10.5.4 地下水超采区的合理开发对策措施 212
10.5.5 防止海水入侵的措施 213
10.6 地下水污染地区规划 213
10.6.1 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 214
10.6.2 地下水污染分析 216
10.6.3 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措施 217
10.7 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 218
10.7.1 地下水水源地卫生防护带确定方法 218
10.7.2 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管理措施 219
10.7.3 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技术措施 219
11 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 220
11.1 规划目的 220
11.2 基本原则 220
11.2.1 满足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基本要求 220
11.2.2 水量水质并重 220
11.4 规划内容 221
11.3 规划目标 221
11.5 监测范围 221
11.2.4 对应原则 221
11.2.3 以现有站网为基础 221
11.6 水质监测现状 222
11.6.1 现有监测站网调查 222
11.6.2 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22
11.7 断面(测点)布设 222
11.8 监测方案 223
11.8.1 监测项目 223
11.8.2 监测频次(基本要求) 223
11.9 监测经费估算 224
11.10 成果提交 225
11.11 站网管理与监督建议 225
12 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226
12.1 污染源控制 226
12.1.1 生活污水 226
12.1.2 工业废水 228
12.1.3 畜禽养殖场废水 229
12.1.4 农田施肥 229
12.1.5 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 230
12.2 水资源保护工程措施 230
12.2.1 水利工程措施 230
12.2.2 农林工程措施 232
12.2.3 市政工程措施 232
12.2.4 生物工程措施 233
12.3 水资源保护管理控制 233
12.3.1 明确江河湖库的水体功能与水质保护目标 234
12.3.2 明确污染负荷控制为水资源保护的中心环节,科学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水质标准 234
12.3.3 加强水域水质的监测、监督、预测及评价工作 234
12.3.4 积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234
12.4 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控制 235
参考文献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