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言 1
第一章 洋底岩石的矿物学和化学研究 1
超镁铁质岩类 1
蛇纹石化橄榄岩 1
缩写词组 3
超镁铁质岩的矿物学研究 5
辉长岩类 6
玄武岩类 12
玄武质岩石的分类 13
玄武岩类的矿物学研究 27
花岗质成分的岩类 31
富碱性火山岩类 32
大洋安山岩 35
第二章 世界大洋中脊系 37
大西洋中脊 39
北纬45°附近的大西洋中脊 41
北纬22—23°附近的大西洋中脊 43
北纬36°附近的大西洋中脊:FAMOUS地区 46
大西洋中脊的超镁铁质岩类 59
印度洋中脊 59
卡尔斯伯格洋脊 63
与印度洋中脊伴生的超镁铁质岩类 63
与印度洋中脊伴生的辉长岩类 65
东太平洋隆起 67
在南纬5°至15°之间的东太洋隆起 69
胡安德福卡洋脊 69
北纬9°附近的东太平洋隆起 69
北纬21°附近的东太平洋隆起 74
不同活动扩张洋脊上喷出的火山岩的比较研究 81
钛和锆 82
大离子亲石元素 82
铌元素的分布 84
稀土元素 84
近代洋中脊的某些地段上火山岩的区域性变异 86
冰岛——雷克雅尼斯洋脊 87
亚速尔台地和其它大西洋中脊段 88
加拉帕戈斯区的扩张轴 92
成分变化与扩张速率的关系 93
第三章 无震洋脊 95
冰岛——费罗洋脊 95
科科斯和卡内基洋脊 99
东九十度洋脊(印度洋) 102
沃尔维斯洋脊 108
塞拉利昂隆起 111
西阿拉隆起 113
里奥格兰德隆起(大西洋) 114
无震洋脊与其它洋区的比较 114
第四章 逆冲断层区 117
麦夸里洋脊 117
帕尔默洋脊 119
金斯海槽 119
霍尔西肖海山(戈伦治滩) 121
第五章 大洋盆地和海山 123
印度洋 124
大西洋 126
太平洋 126
太平洋深海丘陵 128
东太平洋海山 129
第六章 大洋海沟 136
日本海沟 139
马里亚纳海沟 140
汤加海沟 142
波多黎哥海沟 143
第七章 大洋断裂带 145
侵入体的识别问题 146
北纬37°附近的断裂带“A” 146
中部转换断层的地质背景 148
玄武岩类的矿物学和化学成分研究 151
岩石蚀变的程度 151
岩浆的演变 154
裂谷与断裂带“A”的交会带 156
北纬53°附近的查理吉布斯断裂带 158
“海洋学家”断裂带 159
罗曼希断裂带 160
北壁的地质环景 160
全岩的岩石学研究 163
第八章 洋底的风化作用 166
喷出岩流的风化作用 167
识别风化岩石的化学准则 168
海洋地壳的递进风化作用 170
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 172
第九章 洋底的变质作用 177
与离散板块伴生的变质作用 177
大西洋中脊的变质岩 177
印度洋中脊:卡尔斯伯格洋脊的变质岩类 179
与会聚板块伴生的变质作用 180
与板内地区伴生的变质作用 181
西大西洋海盆 182
华顿海盆(东印度洋) 182
变质作用相及其矿物组合 182
沸石相 183
葡萄石——绿纤石相 184
绿片岩相 185
闪岩相 187
碎裂变质作用 189
变质岩的成因 193
第十章 洋底的热液作用 196
热液矿床的区域分布 198
加拉帕戈斯地区(东太平洋) 198
东太平洋隆起的热液矿田 201
亚丁湾 206
北纬37°附近大西洋中脊的转换断层“A” 208
北纬26—30°附近的大西洋中脊(TAG地区) 208
热液矿床的物质成分 209
Fe——Mn物质 209
识别洋底热液矿床的准则 217
热液矿床与其它金属矿产物的比较 218
与热液矿床伴生的基底岩石 220
热液矿床的成因 222
玄武岩类中元素的淋滤和运移 223
硅酸盐熔体的岩浆分凝作用 223
热液沉积物的沉淀作用 223
第十一章 岩浆后期的蚀变作用 225
岩浆后期蚀变的矿物成分 225
第十二章 洋壳和上地幔成分的推断 227
引言 227
没有裂陷谷的大洋中脊系 229
具有轴部裂谷(裂陷谷)的大洋中脊系 230
地球物理方法 231
岩浆形成的深度 231
矿物相的稳定性 232
玄武质岩浆的源区物质 235
橄榄岩源区 235
榴辉岩源区 236
闪岩源区 236
洋底超镁铁质岩的起源 240
岩浆作用过程 241
岩浆储集模式 243
小岩浆囊假说 244
大岩浆囊假说 244
岩浆上涌柱假说 245
附录 246
分析步骤的说明 246
玄武岩类的蚀变作用 246
结晶指数 246
分异指数 246
岩石的物理性质 247
参考文献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