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第一章 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增长 1
目录 1
(一)追赶中的后发效应 2
(二)大国优势和区位优势 2
(三)中华文化的影响 4
(四)漫长的赶超道路 6
表格目录 8
表1 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规模位次比较(1997年) 8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 9
第二节 关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9
(二)政治稳定和修明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0
(三)振兴文化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1
(四)环境和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13
(五)关注区域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 14
表2 广东、江苏和陕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幅(1997年) 15
表3 1978~1999年各地区经济增长 16
表4 福建省与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17
(一)迁移机制律——改善生活是迁移的主要动力 18
第一节 人口迁移规律 18
第二章 人口迁移和城市发展 18
(二)人口结构律——性别上男多,年龄上青年多 19
表5 黑龙江外省知识青年返迁率 19
(三)城乡迁移律——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 20
(四)距离律——迁移量与距离成反比 20
(五)递补律——人口迁移圈层递补现象 21
表6 天津市外地籍贯居民的迁入地(%) 21
(六)双向律——正向迁移和反向迁移并存 22
(七)集聚律——移民居住集聚性与文化差异成正比 22
第二节 城市化和城市体系 23
(一)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23
(二)大、中、小城市各司其职协调发展 26
(一)地理位置的概念 28
第三节 地理位置与城市 28
(二)城市的蠕移和转移 31
地图与图目录 32
图1 阜阳市对外交通口岸转移图 32
(三)中心位置和门户位置 33
(一)国际化和服务业化——城市功能发展趋势 34
第四节 城市现代化的主要趋势 34
表7 世界部分城市第三产业职工比重 35
(二)宜人化和生态化——城市环境发展趋势 35
(三)郊区化和逆中心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趋势 36
图2 深圳华侨城总体规划示意图 37
(一)文化遗产价值的滞后性、间接性和社会性 39
第五节 关于塑造和继承文化遗产 39
(二)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41
表8 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南北比较 44
第三章 南北差异 44
表9 我国分地区汉族身高 45
(一)南矮北高——体质的南北差异 45
第一节 体质和性格的南北差异 45
表10 我国分地区少数民族身高 46
(二)汉民族性格的南北差异 48
图3 主要城市人均啤酒消费量图 50
(一)南繁北齐——汉语方言区的分布特征 52
第二节 语言和文艺的南北差异 52
表11 汉方言区人口简表(1999年) 53
图4 汉方言分区图 54
(二)南柔北刚——戏曲和音乐的南北差异 55
第三节 饮食文化的南北差异 58
(一)南米北面——饮食的自然环境烙印 59
(二)南细北粗——饮食的社会环境烙印 61
表12 陕西十大怪与地理环境 63
第四节 建筑园林的南北差异 64
(一)强烈的方位观和民居的南北差异 64
(二)城市街坊格局的南北差异 65
(三)园林的南北差异 67
第五节 国都主要位于北方 69
表13 南北园林建筑比较 69
(一)北方多战事 70
表14 我国历史上战场南北分布 72
( )一统的力量主要来自北方 73
(三)建都规律性与明朝迁都 74
第六节 南风北渐和南北凝聚 76
(一)人才分布与人才迁移 76
图5 普通高等学校教授籍贯分布图 77
图6 南宋至清状元分布图 78
表15 京、津、沪教授籍贯地(1987年) 79
(二)南风北渐 80
表16 西方发明在上海的传播 81
(三)南北凝聚 82
第一节 西部的范围和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87
(一)西部的地域范围 87
第四章 东西差异和西部大开发 87
(二)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和根据 88
图7 西电东送示意图 90
第二节 西部经济滞后的背景和相对优势 91
(一)经济滞后的背景 91
图8 经济特区、开放区和开放城市分布图 95
(二)土地和矿产资源优势 95
(三)旅游资源优势 96
(一)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论 98
第三节 有关西部开发的几个理论 98
(二)梯度理论、倒“U”字理论和趋同化理论 100
(三)内部差异和跳跃式发展 102
图9 一线、二线、三线示意图 104
第四节 三线企业再创业绩——以贵州省为例 104
(一)三线建设的贡献 105
(二)三线布局的经验教训 106
(三)发挥潜力,再创业绩 108
第五节 边境优势论与陆地边境口岸建设 109
(一)边境优势论 109
( )陆地边境口岸的类型及其建设 110
第一节 香港——国际经济中心的回顾与前瞻 113
(一)国际经济中心的支撑条件 113
第五章 区域和城市案例 113
(二)“前店后厂”——港粤经济一体化 115
(三)与上海的分工和协作 117
(一)澳门的自然环境基础 119
第二节 澳门的人地关系 119
图10 澳门略图 120
(二)澳门的历史贡献 121
(三)澳门城市功能转移的背景 123
(四)文化对澳门功能演替的影响 124
(五)澳门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125
(一)适时调整产业政策——拓展外向型经济 127
第三节 台湾经济发展的启示 127
图11 台湾经济发展战略图示 128
(二)企业化和民营化——公营企业的归宿 129
(四)建设小而精的加工出口区 130
(三)重视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 130
(一)高原环境和藏传佛教——文化景观的两个背景 133
第四节 西藏文化景观与文化兴藏 133
(二)文艺景观 135
(三)饮食文化景观 137
(四)服饰文化景观 137
(五)建筑景观 138
(六)文化扶贫与文化兴藏 140
第五节 新疆维吾尔文化地理 141
(一)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地 142
(二)草原背景的绿洲文化 143
(三)五彩缤纷的居落景观和服饰景观 144
(四)饮食文化的四大特色 146
(一)苏南、珠江三角洲和温州三模式的比较 148
第六节 温州模式的特点和条件 148
(二)温州模式的意识观念基础 149
(三)温州模式的地理环境背景 151
图12 20世纪80年代温州十大专业市场分布图 152
参考文献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