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邓小平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1
第一节 哲学、经济学与现时代 2
一、哲学的贫困与振兴 2
1.哲学本性的历史发展 3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谛 6
3.在应对挑战中寻求振兴之路 10
二、经济学的繁荣与困惑 14
1.一种偏离经济学固有本性的困惑 15
2.国企解困的两条思路 17
3.对症下药,多管齐下,国企大有希望 21
三、时代呼唤经济哲学 24
1.哲学、经济学的天然联系 25
2.哲学、经济学天然联系的现代阐释 27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科学社会主义 31
一、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31
二、世纪交替中的“两个必然”原理 37
1.“两个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 37
2.“两个必然”原理本身固有的辩证法 42
三、切中时代主题的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 46
1.“两个必然”原理没有过时 47
2.历史经验的哲学反思 49
3.邓小平经济哲学的核心成果 54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根本问题的哲学思考 60
一、“什么是”与“怎样建”的统一 60
1.“什么是”与“怎样建”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61
2.在实践中不断解决“什么是”与“怎样建”的统一 68
二、“怎样建”与“建什么”的统一 70
1.手段与目的及其二者相统一的经济哲学意义 70
2.“怎样建”与“建什么”相统一的中间环节 75
三、学习研究邓小平经济哲学的方法论原则 79
1.邓小平对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根本原则的深化 79
2.用符合邓小平经济哲学的方法论原则学习邓小平经济哲学 85
第二章 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经济哲学的逻辑起点 93
第一节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94
一、救亡图存的必然选择 94
1.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 94
2.中国人找到了由十月革命阐释的社会主义 98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铺垫和准备 103
1.不容置疑的历史性结论 105
二、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 105
2.关键是敢于和善于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10
三、社会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 116
1.没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恶果 117
2.振兴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 122
第二节 “左”和右都能葬送社会主义 125
一、只有端正思想路线才能逐步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126
1.两条根本对立的思想路线 126
2.思想路线的端正不是一劳永逸的 131
1.搞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因 134
二、说“新话”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134
2.要始终警惕和反对本本主义 137
3.真正的“新话”必定具有哲学意义 142
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146
1.警惕右主要是防止资本主义 146
2.不能以封建主义反对资本主义 149
3.防止“左”主要是清除封建主义 152
4.清除“左”倾顽症任重道远 15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61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历史反思 162
1.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一次概括 163
2.实践推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 166
二、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172
1.邓小平抓住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基本思路 173
2.邓小平留下的一种全新的理论范式 178
三、“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利益” 181
1.马克思主义历来主张政治与经济的统一 181
2.政治与经济的统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185
3.回归政治与经济相统一的辩证本性 189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193
1.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 19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内涵 194
2.重温马克思当年的一个基本思路 199
3.几个重要的启示 201
二、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6
1.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性结论 206
2.“自己的道路”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性 210
3.不借鉴别人的路走不好自己的路 214
4.在全球化的时代走好自己的路 217
第三章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经济哲学的实践本质 222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223
第一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 223
二、坚持和力求“台阶”式发展与“协调”式发展的统一 229
1.总要争取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229
2.尊重规律、决不再犯“急性病”的错误 234
三、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239
第二节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244
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44
1.对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反思 244
2.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懈探索 248
二、在实践中不断学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53
1.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哲学启示 254
2.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任务 257
3.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任重道远 261
第三节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64
一、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65
1.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 266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特点是“不发达” 269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274
1.公有制占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74
2.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278
3.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构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282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86
1.重新确立按劳分配的权威是邓小平的历史性贡献 287
2.“按劳分配”与“按贡献分配”的一致性 292
四、以自力更生为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296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297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观 300
3.不断试验,不断总结,不断扩大开放 304
第四章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经济哲学的价值追求 309
第一节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 309
1.重新反思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310
一、以经济发展为最高导向的发展方略的重新审视 310
2.在实践中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到底 314
二、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都不是社会主义 318
1.新路子的第一步是首先打破平均主义 318
2.一个事关大局的严峻课题 323
三、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26
1.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是战略方针又是战略目的 326
2.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329
1.找准切入点从调动积极性做起 332
四、从调动积极性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32
2.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新人 335
第二节 经济、文化与社会全面进步 339
一、经济与文化关系的双重变奏 340
1.中国转型时期经济与文化关系的历史背景 340
2.经济与文化的一般关系 344
3.邓小平文化观的主要特征 348
二、科技和教育:现代经济发展的两个支点 352
1.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53
2.发展经济要以振兴科技、教育为本 356
3.发展经济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62
三、人文精神: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 364
1.经济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制导 365
2.全面审视、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367
3.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374
四、社会风气: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76
1.社会风气及其特征 377
2.社会风气的形成机制和结构 380
3.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83
1.精神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385
五、精神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85
2.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389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性 395
第三节 在效率和公平的动态平衡中实现共同富裕 398
一、效率和公平的结构性存在和结构性关系 399
1.效率和公平的层级结构 399
2.效率和公平的结构性关系 403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效率和公平 408
1.传统计划经济难以解决效率和公平的矛盾 408
2.在效率和公平的相互整合与动态平衡中破解历史难题 412
三、共同富裕:效率和公平的理想目标 414
1.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转换的历史考察 414
2.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相互转换的趋势与走向 417
3.邓小平破解历史难题的独特贡献 419
当代中国经济哲学与邓小平经济哲学(代结束语) 426
一、经济哲学与邓小平经济哲学 426
二、邓小平经济哲学的基本特征 429
三、邓小平经济哲学概要 434
后记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