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1章 愿意干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1
一、少年心事当拏云 2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0
(一)社会实践是兴趣的发源地 11
(二)需要是兴趣的育婴堂 12
(三)知识技能是兴趣的催化剂 12
(四)肯定性评价是兴趣的护卫者 13
(五)高素质人士已有兴趣的品质 14
三、顽强的毅力是成功的保证 14
(一)习惯是一种奇异的惯性动力 15
(二)自制力是时间盗贼的克星 17
(三)目标诱惑力是毅力的催生婆 17
第2章 信心是成功的奠基石 19
(一)自信、自卑的特征 21
一、自信、自卑的特征及其转化 21
(二)自卑的成因及危害 26
(三)卸掉自卑的沙袋 28
二、影响信心的因素 29
(一)知识技能对信心的影响 29
(二)自我评价与信心 31
(三)见识与信心 32
(四)他人评价与信心 33
(五)气质类型与信心 34
第3章 怎样使自己变得更聪明 37
一、怎样拥有敏锐的观察力 38
(一)深入认识观察的重要性 39
(二)正确运用各类观察方法 39
(三)正确组织观察的全过程 40
二、怎样提升记忆力 42
(四)勤于训练观察力 42
(一)深刻理解记忆的重要性 43
(二)灵活运用各类记忆方法 43
(三)正确运用记忆规律 44
(四)切实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46
三、怎样锻炼灵活的思维力 53
(一)要明白思维的极端重要性 53
(二)灵活运用各类思维方法 54
(三)正确运用思维过程的知识 56
(四)切实掌握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的理论 57
(五)提高思维能力的其他问题 58
四、怎样具有丰富的想像力 59
(一)要深入认识想像的重要性 60
(二)掌握想像种类并正确运用它们 61
(三)掌握培养想像力的多种方法 62
(一)提高锤炼注意的自觉性 63
五、怎样培养稳定的注意力 63
(二)掌握注意种类与规律 64
(三)正确应用培养注意力的方法 65
第4章 求知“充电”有良方 67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1
(一)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 71
(二)具有坚强的意志 72
(三)具有主动认真的习惯 72
(四)其他良好习惯 73
二、怎样制订学习计划 74
(一)日学习计划的制订 76
(二)学生课时计划的制订 77
(三)制订学习计划的原则 77
三、浏览或预习的方法 78
四、知识的理解 80
(一)在校生(含成人)的听课 81
(二)在校生及成人的精读 85
五、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89
(一)良好记忆的条件 90
(二)记忆方法 90
(三)记忆方法速记示例 91
六、知识的应用——做作业或解决实际问题 91
(一)作业的意义 91
(二)做作业的步骤和方法 93
(三)作业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95
(四)成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96
七、怎样进行阶段复习 97
(一)阶段复习的任务 98
(二)阶段复习的方法 98
八、考试方法 101
(二)应考的方法 102
(一)考试的作用 102
(三)考试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04
九、怎样进行试后总结 105
(一)试后总结的内容与方法 105
(二)试后总结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06
十、怎样弥补漏洞 107
(一)学习漏洞的种类 107
(二)弥补漏洞的方法 108
(三)弥补漏洞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08
第5章 “好人缘”与办事高手——高素质人才的社交技巧 109
一、高素质人才与人相处的特征 110
(一)对待自己的态度与行为 110
(二)对待他人的态度与行为 112
(三)对待集体与国家的态度 116
(一)未雨绸缪,做好充分准备 117
二、高素质人才处世的一般特征 117
(二)一鼓作气,决不半途而废 118
(三)既勇敢自信,又沉着谨慎 118
(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19
(五)做事留有余地 120
(六)急事缓办,缓事急办 121
(七)战略战术分明,目的手段分清 122
三、怎样在被动情境中与人交往 122
(一)怎样摆脱尴尬处境 122
(二)怎样与陌生人交往 125
(三)怎样与上司交往 127
(四)怎样与具有敌意的人交往 128
四、怎样向别人求助 133
(一)要树立正确的求助观念 133
(二)求助十忌 135
(三)借钱方法 137
(四)怎样向领导求助 138
五、怎样援助别人 140
(一)给予别人力所能及的援助 140
(二)给人“输血”,帮人“造血” 141
(三)不图回报 142
(四)帮人也要讲方法 142
(五)不理睬过分的求助要求 143
(六)不要张口就许愿 143
(七)拒绝别人的三种方法 144
第6章 享受自我服务的愉悦 145
一、把自己装扮得得体大方 147
二、科学进食,营养配餐 148
三、经营自己的“安乐窝” 149
四、出行去远方 149
(二)开源节流,勤俭持家 150
(一)量入为出,计划理财 150
五、高素质人士的理财技巧 150
(三)“小钱攒大钱”,存款办大事 151
六、高素质人士的谋生之道 152
(一)不惧怕体力劳动 153
(二)有多种谋生能力 153
(三)具有远大眼光和风险投资意识 153
第7章 管好自己才能管理他人 155
一、爱惜时间就是珍爱生命 156
(一)善于安排工作日程表 156
(二)善于进行时间统计 159
(三)防止与人打交道时的时间浪费 160
(四)果断决策不犹豫 161
(五)不要为找东西浪费时光 162
(六)杜绝懒惰、拖延 163
(七)创造时间区,增加自控时间 164
(八)提高会议与约会效率 165
二、高素质人士的空间管理 167
(一)住所及办公学习场所的“硬件”管理 167
(二)生活工作学习用品的管理 167
(三)隐形环境的管理 168
三、高素质人士的认识管理 168
(一)认识内容的管理 168
(二)认识方法的管理 169
四、做驾驭情感的高手 171
(一)让不良情感无藏身之所 172
(二)给不良情感打预防针 177
(三)情感指向性的管理 181
(四)情感强度的管理 183
五、管好自己的意志 185
(一)管好自己的动机与目标 185
(三)意志自制性的管理 186
(二)管好自己的行动果断性 186
(四)意志坚持性的管理 190
六、管好自己的言语 192
(一)管好自己的阅读与观看活动 193
(二)学会倾听 195
(二)管好自己的一支笔 197
(四)管好自己的一张嘴 199
第8章 高素质人才的健身术与健心术 203
一、高素质人才的健身术 204
(一)具有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204
(二)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205
(三)巧妙安排身体锻炼时间 206
(四)锻炼安排与体能状态相一致 207
(五)正视挫折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207
(六)努力开发健身中的健心功能 208
二、高素质人才的健心术 209
(一)制订目标不苛求,期望程度降一降 210
(二)正确看待公与私,对己关注减一减 211
(三)胸襟宽广,面对压力笑一笑 211
(四)乐观豁达,不快之事忘一忘 212
(五)暂离困境,对于挫折放一放 213
(六)遇到诱惑,坚决果断拒一拒 213
(七)自警自励,松劲情绪压一压 217
(八)分析问题,方方面面想一想 218
(九)告别闲暇,超前忧虑推一推 218
(十)劳逸结合,每天锻炼动一动 219
(十一)拓展爱好,疲劳时候乐一乐 219
(十二)摄入营养,适时适量补一补 219
第9章 高情商人才的非凡特征 221
一、高情商人才怎样看待自己 222
(一)自信与自卑 223
(二)谦虚与骄傲 228
(三)自制与放纵 231
(四)自强与依赖 233
(五)自警与疏忽 236
二、对待他人他事的态度 239
(一)热情仁爱与冷淡无情 240
(二)诚实与虚伪欺骗 242
(三)宽容与苛求 246
(四)守信与无信用 249
(五)孝顺与忤逆 251
(六)不卑不亢与欺上瞒下 255
(七)文明与粗俗 258
(八)信任与多疑 260
(一)爱国关心集体与卖国背叛集体 264
三、对待国家与集体的态度 264
(二)遵规守纪与散漫任性 269
四、对待劳动的态度 272
(一)勤奋好学与懒惰厌学 272
(二)认真负责与马虎不负责任 276
(三)利他与利己 279
五、对待财物的态度 283
(一)节俭与浪费 285
(二)慷慨与吝啬 288
(三)廉洁与贪婪 291
六、高情商者理智情感意志的一般特征 295
(一)聪明与愚钝 295
(二)乐观与悲观 299
(三)情操高尚与低级趣味 302
(四)坚毅与浅尝辄止 305
(五)果断和优柔寡断 307
第10章 高素质人才的智力特征 309
一、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高素质人才观察的特点 310
(一)高素质人才观察的整体性 311
(二)高素质人才观察的精确性 311
(三)高素质人才观察的敏锐性 312
(四)高素质人才观察的选择性 313
二、过目不忘——高素质人才记忆的特点 313
(一)高素质人才记忆的准确性 314
(二)高素质人才记忆的准备性 314
(三)高素质人才记忆的敏捷性 314
(四)高素质人才记忆的持久性 315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高智慧者思维的特点 315
(一)高智慧者思维的灵活性 316
(二)高智慧者思维的广阔性 316
(三)高智慧者思维的深刻性 318
(四)高智慧者思维的批判性 319
(五)高智慧者思维的逻辑性 320
(六)高智慧者思维的主动性 321
(七)高智慧者思维创造性的特点 322
四、展开想像的翅膀——高智慧者想像的特点 324
(一)高智慧者想像的丰富性 324
(二)高智慧者想像的清晰性 324
(三)高智慧者想像的现实性 325
(四)高智慧者想像的创造性 325
五、把精力聚焦在一点上——高智慧人才注意的特点 326
(一)高智慧人才注意的范围 326
(二)高智慧人才注意的分配 326
(三)高智慧人才注意的集中性 327
(四)高智慧人才注意的转移 328
(五)高智慧人才注意的稳定性 328
参考文献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