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编 训诂著作 1
第一章 《尔雅》派训诂著作 1
第一节 《尔雅》 1
一 《尔雅》为什么称名“尔雅” 1
二 《尔雅》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2
三 《尔雅》的内容 5
四 《尔雅》释词条例 7
五 《尔雅》的成就与不足 12
(一)东晋郭璞注 18
六 《尔雅》的重要注本 18
(二)唐陆德明《尔雅音义》 24
(三)北宋邢昺等人之《尔雅义疏》 26
(四)北宋陆佃之《尔雅新义》 28
(五)清邵晋涵《尔雅正义》 30
(六)清郝懿行《尔雅义疏》 32
第二节 《小尔雅》 37
一 《小尔雅》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37
二 《小尔雅》的内容 39
三 《小尔雅》的重要注本 42
(一)胡承珙《小尔雅义证》 42
(二)宋翔凤《小尔雅训纂》 45
(三)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 (3 46
(三)王煦《小尔雅疏》 47
(四)葛其仁《小尔雅疏证》 48
(五)胡世琦《小尔雅义证》及朱骏声《小尔雅约注》、谭正治《小尔雅疏证》、任兆麟《小尔雅注》等 50
二 《广雅》称名及其内容 52
第三节 《广雅》 52
一 《广雅》的作者 52
(一)《广雅疏证》的作者及写作过程 55
三 《广雅疏证》 55
(二)《广雅疏证》的内容 57
(三)王氏研究方法的成就与不足 68
四 《广雅疏证补正》 71
五 《广雅》的其他注本 73
第四节 《尔雅》、《小尔雅》、《广雅》以外之群雅 76
一 《埤雅》 76
附 (一)《埤雅广要》 77
二 《尔雅翼》 78
(二)《埤雅物异记言》 78
三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80
附(一)《毛诗陆疏广要》 81
(二)《陆玑疏考证》 82
四 《毛诗名物解》 82
五 《诗集传名物钞》 83
六 《六家诗名物疏》 83
七 《诗经稗疏》 84
八 《诗传名物集览》 85
九 《骈雅》 85
附 (一)《骈雅训纂》 87
(二)《小学骈支》 88
十 《迭雅》 88
附《毛诗重言》 90
十一 《别雅》 90
附《别雅订》 91
十二 《毛诗传义类》 92
十三 《说雅》 93
十四 《选雅》 93
十五 《通雅》 94
十六 《拾雅》 97
十七 《比雅》 99
十八 《支雅》 100
十九 《释大》 101
二十 《果蠃转语记》等 102
附《释门》等 102
第一节 《释名》 106
第二章 《释名》派训诂著作 106
一 《释名》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106
二 《释名》的内容 108
三 《释名》释词条例 109
四 《释名》的成就与不足 110
五 《释名》的重要注本 116
(一)《释名疏证》 116
(二)《释名补证》 117
(三)《释名疏证补》 118
第二节 《释名》续广之作 122
一 韦昭《辨释名》 122
二 毕沅《续释名》及《释名补遗》 123
三 张金吾《广释名》 123
第三章 《方言》派训诂著作 125
第一节 《方言》 125
一 《方言》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125
二 《方言》的内容 128
三 《方言》释词体例 132
四 《方言》的成就和不足 134
(一)东晋郭璞注本 141
五 《方言》的重要注本 141
(二)清戴震《方言疏证》 144
(三)清卢文弨《重校方言》 146
(四)清钱绎《方言笺疏》 146
(五)清王念孙《方言疏证补》 148
(六)《方言校笺及通检》 148
第二节 《方言》续广之作 151
一 明魏濬《方言据》 152
二 清杭世骏《续方言》 152
三 清程际盛《续方言补正》 153
四 清张慎仪《续方言新校补》、《方言别录》 154
五 清戴震《续方言》 155
六 清毛奇龄《越语肯綮录》 156
七 清胡文英《吴下方言考》 157
八 章炳麟《新方言》 158
一 《通俗文》 160
第三节 解释俚言俗语的训诂著作 160
二 明陈士元《俚言解》 161
三 明张存绅《雅俗稽言》 162
四 明周梦旸《常谈考误》 163
五 清翟濒《通俗编》 164
附 清梁同书《直语补证》 166
六 清钱大昕《恒言录》 166
附 清陈鳣《恒言广证》 168
七 清顾张思《土风录》 168
八 清郝懿行《证俗文》 169
九 《迩言等五种》 170
第四章 集释群书音义的训诂著作 172
一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172
附 清卢文弨《经典释文考证》等 175
二 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 176
三 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 177
附 (一)辽释希麟《续一切经音义》 179
(二)《慧琳〈一切经音义〉引用书索引》 179
四 北宋贾昌朝《群经音辨》 180
五 清阮元《经籍籑诂》 181
第五章 专释虚字的训诂著作 184
一 元卢以纬《助语辞》 184
二 清袁仁林《虚字说》 186
三 清刘淇《助字辨略》 187
四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及其增补之作 190
附 清吴昌莹《经词衍释》 193
第六章 考订、校勘、归纳古书文例的训诂著作 196
一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 196
二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 197
三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 198
四 清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 199
五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及其续补之作 201
第二编 文字著作 205
一 《史籀篇》 205
第一章 《说文解字》 205
第一节 中国古代字书的萌芽之作 205
二 《苍颉篇》等 206
三 《急就篇》 207
第二节 《说文解字》 211
一 《说文解字》的作者 211
二 许慎写作《说文解字》的动机 214
三 《说文》的流传及其版本 215
四 《说文》内容和体例 217
五 六书说 220
六 《说文》部首 222
七 《说文》的成就与不足 225
第二章 三国至唐代的各类字书 233
第一节 隋代以前的字书 233
一 隋以前已佚字书 233
二 晋吕忱《字林》 234
附 《字林考逸》等 236
第二节 《玉篇》 238
一 《玉篇》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238
二 《大广益会玉篇》 239
三 《玉篇零卷》 241
附 《篆隶万象名义》 242
一 唐颜元孙《干禄字书》 245
第三节 唐代的字书 245
附 宋娄机《广干禄字书》 246
二 唐张参《五经文字》 247
三 唐唐玄度《新加九经字样》 248
第三章 宋元时代的各类字书 250
第一节 宋元时代以考订字体为主的字书 250
一 宋郭忠恕《佩觹》 250
二 宋张有《复古编》 252
(三)泰不华《重类复古编》 253
(四)曹本《续复古编》 253
(二)戚崇僧《后复古编》 253
附 (一)吴均《增修复古编》 253
三 宋李从周《字通》 254
四 辽释行均《龙龛手鉴》 255
五 元李文仲《字鉴》 256
第二节 宋元时代形音义合解的大型字书 258
一 宋王洙等《类篇》 258
二 宋戴侗《六书故》 259
三 元杨桓《六书统》 261
四 《四声篇海》 262
第三节 宋元时代考释古籀、汉隶、钟鼎文字的著作 265
一 宋郭忠恕《汗简》 265
二 宋夏竦《新集古文四声韵》 266
三 宋洪适《隶释》、《隶续》 267
四 宋娄机《汉隶字源》 269
附 (一)宋刘球《隶韵》 269
(二)无名氏《汉隶分韵》 270
五 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270
六 元吾邱衍《周秦刻石释音》 271
第四节 宋代训释专书古字僻字和标新立异的字书 273
一 宋娄机《班马字类》 273
二 宋王安石《字说》 274
第一节 明清时代形音义合解的大型字书 277
一 明梅膺祚《字汇》 277
第四章 明清时代的各类字书 277
二 明张自烈《正字通》 280
三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 281
第二节 考释古籀、汉隶、钟鼎、甲骨文字的著作 286
一 研究石鼓文的著作 286
(一)明杨慎《石鼓文音释》 287
(二)明陶滋《石鼓文正误》 287
二 研究石刻文字的著作 288
(一)清王昶《金石萃编》 288
(二)清顾蔼吉《隶辨》 289
(2)《金石文字辨异》 290
附 清代研究石刻文字的其他著作 290
(1)《隶通》 290
(5)《六朝碑别字》 291
《流沙坠简》 291
三 研究金文的著作 291
(3)《金石文字辨异补编》 291
(4)《汉碑征经》 291
(一)清吴大澂《愙斋集古录》 292
(二)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292
(三)清孙诒让《古籀拾遗》 293
(四)清孙诒让《古籀余编》 294
附 《?古录金文》 294
(五)清孙诒让《名原》 294
附 《文源》 295
四 研究甲骨文的著作 295
(二)清末孙诒让《契文举例》 296
(一)清末刘鹗《铁云藏龟》 296
(三)近人罗振玉《殷虚贞卜文字考》及《殷虚书契考释》、《殷虚书契待问编》 297
第五章 清以前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 301
第一节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 303
一 唐李阳冰刊定《说文》 303
二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 304
第二节 宋徐铉等校订之《说文解字》 309
一 校订本《说文解字》的成就 309
二 校订本《说文解字》的疏误 312
第三节 研究六书的著作 315
一 宋郑樵《六书略》 315
二 明赵谦《六书本义》 316
第四节 研究偏旁的著作 318
一 宋林罕《字原偏旁小说》 318
二 宋释梦英《偏旁字原》 319
三 元周伯琦《说文字原》 320
第六章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 322
第一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322
一 段玉裁生平及其学术思想之渊源 322
二 《说文解字注》对《说文》传本的校订和对《说文》条例的阐发 325
三 《说文解字注》对《说文》全文的疏通证明及补充阐发 331
四 《说文解字注》的罅漏和缺点 338
五 《汲古阁说文订》与《说文解字读》 341
(一)徐承庆《说文解字注匡谬》 344
六 评订段书之误的著作 344
(二)钮树玉《说文段注订》 345
(四)冯桂芬《说文解字段注考正》 347
(五)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348
(六)订段申段的各种札记 348
第二节 桂馥、王筠、朱骏声三家的《说文》著作 351
一 桂馥的《说文》著作 351
二 王筠的《说文》著作 355
(一)《说文解字句读》 355
(二)《说文释例》 357
附 (1)江沅《说文释例》二卷 359
(2)王煦《说文五翼》八卷 360
(3)董诏《说文测议》七卷 360
(4)张行孚《说文发疑》八卷 360
(5)叶德辉《六书古微》十卷 360
(6)陈瑑《说文举例》一卷 361
(7)王宗诚《说文义例》一卷 361
(三)《文字蒙求》 362
三 朱骏声的《说文》著作 363
附《汉学谐声》 368
(二)严可均、姚文田《说文校议》 370
(一)张行孚《汲古阁说文解字校记》 370
一 校勘《说文》的著作 370
第三节 对《说文》进行专项研究的著作 370
附 《说文校议议》、《说文辨疑》 371
(三)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 372
(四)王念孙《说文校勘记残稿》 372
(五)汪宪《说文系传考异》 372
(六)王筠《说文系传校录》 373
(七)苗夔《说文系传校勘记》 373
(八)董诏《二徐说文同异附考》 374
(九)田吴炤《说文二徐笺异》 374
二 研讨六书的著作 375
(一)戴震《六书论》 375
(三)黄以周《六书通故》 376
(二)江声《六书说》 376
(四)廖平《六书旧义》 377
(五)张行孚《说文发疑》 378
(六)曹仁虎《转注古义考》 378
三 研究偏旁的著作 379
(一)蒋和《说文字原集注》、《说文字原表》及《表说》 380
(二)王筠《说文部首表》 380
(三)吴照《说文字原考略》 381
(四)张行孚《说文揭原》 381
(五)胡重《说文字原表》 381
(一)吴玉搢《说文引经考》 382
四 考证《说文》引经的著作 382
(八)高田忠周《说文字原谱》 382
(七)黄寿凤《说文部首韵语》 382
(六)陈建侯《说文提要》 382
(二)吴云蒸《说文引经异字》 383
(三)陈瑑《说文引经考证》、《说文引经互异说》 384
(四)柳荣宗《说文引经考异》 385
(五)高翔麟《说文经典异字释》 386
(六)雷浚《说文引经例辨》 387
(七)承培元《说文引经证例》 388
五 考证经字的著作 389
(一)钱大昕《说文答问》、薛传均《说文答问疏证》 389
附 承培元《广说文答问疏证》 390
(二)陈寿祺《说文经字考》 390
(三)郭庆藩《说文经字考辨正》、《说文经字正谊》 390
六 研究新补新附字的著作 391
(四)俞樾《说文经字》 391
(一)钮树玉《说文新附考》、《续考》 392
(二)钱大昭《说文新补新附考证》 393
(三)郑珍《说文新附考》 393
七 专门搜辑逸字的著作 394
(一)郑珍《说文逸字》 394
(二)李桢《说文逸字辨证》 396
(三)张鸣珂《说文逸字考》 396
(四)王廷鼎《说文佚字辑说》 397
八 研读《说文》的各家札记 397
(一)惠栋《读说文记》 397
(二)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 398
(三)王夫之《说文广义》 399
附 吴善述《说文广义校订》 399
(四)毛际盛《说文述谊》 400
(五)俞樾《儿笘录》 400
(六)章炳麟《小学答问》 401
第三编 音韵著作 403
第一章 《切韵》系韵书 403
第一节 中国古代韵书的萌芽之作 403
一 韵书产生的背景 403
二 魏李登《声类》 404
三 晋吕静《韵集》 405
四 六朝韵书 406
一 隋陆法言《切韵》 408
第二节 《切韵》及《切韵》增修本 408
二 增订修补《切韵》的作品 411
(一)长孙讷言的笺注 411
(二)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412
(三)孙愐《唐韵》 413
(四)李舟《切韵》 415
第三节 《广韵》 419
一 《广韵》的修订年代及修订者 419
二 《广韵》的版本 421
三 《广韵》韵目及其“独用”“同用”之例 422
四 对《广韵》声韵系统的研究 424
五 《广韵》的价值 425
一 《韵略》与《礼部韵略》 428
第四节 其他《切韵》系韵书 428
附 (一)《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429
(二)《增修互注礼部韵略》 429
(三)《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与“平水韵” 430
二 《集韵》 432
三 《五音集韵》 434
四 《古今韵会》与《古今韵会举要》 435
第二章 《中原音韵》系韵书 439
第一节 《中原音韵》 439
一 《中原音韵》的撰作者及写作过程 439
二 《中原音韵》的撰作体例及分韵 440
三 《中原音韵》的音系 441
四 《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 450
五 《中原音韵》的价值 451
六 关于《正语作词起例》 452
七 《中原音韵》的版本 455
第二节 其他《中原音韵》系韵书 460
一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460
二 《琼林雅韵》 461
三 《菉斐轩词林要韵》 463
四 《中州音韵》 464
五 《中州全韵》 465
六 《中州全韵辑要》 466
七 《曲韵骊珠》 468
八 《增订中州全韵》 469
一 《洪武正韵》 471
第三节 明清时代的另外一类韵书 471
二 《韵略易通》 474
三 《韵略汇通》 477
四 《五方元音》 478
五 《音韵阐微》 480
第三章 等韵图 484
一 等韵图的产生 484
二 《韵镜》 485
三 《七音略》 488
四 《四声等子》 490
五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 492
六 《切韵指掌图》 494
七 《等韵切音指南》 496
八 《切韵求蒙》 497
九 《字学元元》 498
十 《韵法直图》 500
十一 《韵法横图》 501
十二 《交泰韵》 503
十三 《字母切韵要法》 505
十四 《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 507
十五 《类音》 509
十六 《西儒耳目资》 511
十七 《等韵一得》 513
第四章 古音学著作 522
一 宋吴棫《韵补》 522
二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 524
附 宋郑庠的古音学说 524
三 清顾炎武的《音学五书》 526
附 《韵补正》 531
四 清江永的《古韵标准》 531
附 (一)《音学辨微》 535
(二)《四声切韵表》 537
五 清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 539
六 清戴震的《声韵考》、《声类表》 541
七 清孔广森的《诗声类》 544
附 清洪亮吉《汉魏音》 547
八 清王念孙的《诗经群经楚辞韵谱》等 547
九 清江有诰的《音学十书》 548
附 清夏炘《诗古韵表二十二部集说》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