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中国建国初期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 1
前言 1
第一节 旧中国的高等教育 3
一、近代高等教育的缘起与拓展 3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高等教育 13
三、中国革命根据地的高等教育 26
第二节 对旧中国的高等学校进行接管、接收、接办与初步改造 31
一、对公立学校的接管 31
二、对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进行接收 35
三、对私立学校的管理与接办 38
一、成立中国人民大学 42
第三节 创办新型的高等学校 42
二、改造哈尔滨工业大学 46
第四节 对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 48
一、争取和团结知识分子 48
二、开展自我教育和思想改造运动 54
第五节 建立新中国初期的高等教育制度 68
一、高等教育的性质、宗旨及任务 70
二、高等教育的修业年限、教学内容和方法 71
三、高等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 74
四、高等学校的招生与分配制度 77
第二章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建立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 80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82
一、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 82
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原则与实施 85
三、高等学校领导管理体制的变革 95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97
一、教学改革的方针 97
二、教学改革的内容 99
三、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115
第三节 学习苏联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117
一、成绩和失误 117
二、经验与启示 122
第三章 探索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道路 125
第一节 成功探索的良好开端 126
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127
二、《论十大关系》 130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32
四、党的“八大” 134
五、《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35
第二节 1958年教育革命的背景 137
一、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138
二、批评反冒进 146
第三节 教育工作会议和《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50
一、总结经验肯定成绩 151
二、明确地、系统地提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152
三、肯定了一些正确经验 154
四、“左”的思想的严重影响 154
第四节 教育革命的历程 156
一、第一阶段:1958年全面发动 156
二、第二阶段:1959年初步纠“左” 172
三、第三阶段:1960年出现反复 178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调整、提高和继续探索 188
第一节 高等学校与专业设置的调整和制订通用专业目录 191
一、高等学校与专业设置的调整 191
二、修订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 197
第二节 制定《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199
一、制订《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的过程 199
二、《高校六十条》的主要内容 202
三、《高校六十条》在部分高等学校中试行后取得的初步成果 206
第三节 正确执行知识分子政策 209
一、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和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209
二、在高等学校中正确执行知识分子政策 212
第四节 从抓教材入手,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216
一、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 216
二、贯彻执行《高校六十条》的一系列工作会议 232
一、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的谈话与贯彻情况 239
第五节 “春节座谈会”与“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239
二、刘少奇关于实行半工半读的指示和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执行情况 243
第六节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48
一、加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建立政治工作机构 249
二、组织高等学校师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51
三、北京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 254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高等教育 259
第一节 从北京大学出现的第一张大字报到工宣队进驻高等学校领导“斗、批、改” 262
一、“文化大革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蔓延 262
二、在极左思想指导下的“斗、批、改” 273
第二节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革命” 280
一、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反动的“两个估计”的出笼 282
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对当前“教育革命”提出的重点 286
三、所谓“教育革命”的种种做法 288
第三节 以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正确主张与“四人帮”一伙倒行逆施的斗争 299
一、纠正极左思潮的努力及其中断 299
二、全面整顿的成效及其受挫 306
三、高等教育界广大干部、教师在逆境中所做的努力 312
第四节 高等教育事业元气大伤 317
一、“文化大革命”中高等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 317
二、“文化大革命”中高等学校的广大干部、教师受到严重摧残 324
第六章 高等教育由“乱”到“治”走向改革开放 328
第一节 高教工作的拨乱反正 332
一、揭发批判“四人帮”在教育战线上的罪行 333
二、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 336
三、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340
四、彻底否定“两个估计” 343
五、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345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347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350
二、发展研究生教育,建立学位制度 354
三、调整学科之间的比例关系和专业划分 357
四、恢复教材编审组织,加强教材建设 364
五、拓展科学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366
六、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充实实验仪器设备 374
七、调整高校领导班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76
八、开展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 381
第三节 加速发展高等教育及专门人才的普查与预测 387
一、高等教育的加速发展 387
二、专门人才的现状调查与需求预测 391
第七章 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395
第一节 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399
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背景和起草过程 399
二、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401
一、明确并实施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 406
第二节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 406
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408
三、积极进行联合办学的探索 411
四、积极拓宽高等教育投资渠道 414
五、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学校开始兴起 417
六、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联合体,培养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作贡献 418
七、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421
八、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424
九、高考招生与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 425
第三节 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展开 434
一、进行本科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调整和制订 434
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437
三、制定高等教育的评估制度 440
四、高等理科教育改革 443
五、高等专科教育改革 447
第四节 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452
一、重点学科建设的提出 452
二、首次重点学科的评选 454
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456
第五节 高教界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和平息1989年政治风波中所做的努力 458
一、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中所做的工作 458
二、在1989年政治风波中高教界关于制止动乱所做的努力 465
第八章 进一步解放思想,加速高教改革发展 474
一、认真贯彻十四大精神的盛会 477
第一节 全国第四次高等教育工作会议 477
二、提出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479
第二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482
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产生 482
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有关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 484
三、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493
第三节 贯彻《纲要》,教育研究先行 502
一、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育科研活动 503
二、专门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科研活动 505
三、学术性社会团体的教育科研活动 507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509
第四节 贯彻《纲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和德育工作 509
二、持续不断地加强高校党建工作 513
三、努力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 518
第五节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524
一、办学体制改革 524
二、管理体制改革 528
三、投资体制改革 531
四、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535
五、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540
第六节 加速教育教学改革 544
一、修订专业目录,调整专业结构 544
二、实施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545
三、建设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548
四、加强素质教育,加强教劳结合 551
五、“211工程”和创建一流大学 554
六、开展本科教学工作评价 557
七、高校科技工作蓬勃发展 559
第九章 面向21世纪,深化改革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568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570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起草和审议过程 570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572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的重大意义 578
四、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581
一、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背景和简要过程 582
第二节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582
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 586
第三节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592
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592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主要内容 597
三、学习宣传贯彻全教会和《决定》精神,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601
结束语 604
附表1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情况 613
附表2 1949年到1999年研究生数 615
主要参考书目 617
后记 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