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童年时代(1894—1906) 1
一 诞生在中日甲午战争那一年 1
二 进了三个私塾 3
三 遇上了不肯剪辫的教师 9
第二章 迎着曙光(1907—1911) 15
一 草桥边的中学生 15
二 “速拔文弱之恶根” 23
三 读着社会的“大书” 28
四 辛亥革命带来的喜悦 33
第三章 愤慨的心(1912—1916) 41
一 参加了中国社会党 41
二 言子庙里的小学教员 46
三 第一篇文言小说——《穷愁》 52
四 他被教育事业吸引住了 56
第四章 在“五四”的激流中(1917—1919) 60
一 甪直镇上的小学教师生活 60
二 遇到了悲痛的事 68
三 参加新潮社 72
四 “五四”的风暴来到了小镇 79
第五章 文学上的耕耘和收获(上)(1920—1924) 85
一 文学研究会12个发起人之一 85
二 精心的《文艺谈》 89
三 从吴淞到杭州 93
四 和郑振铎、爱罗先珂同车北上 101
五 第一批果实 105
1.儿童文学的第一步——儿童诗歌 106
2.两个剧本——《恳亲会》和《艺术的生活》 111
3.童话集《稻草人》 114
4.短篇小说集《隔膜》 121
第六章 文学上的耕耘和收获(下)(1920—1924) 128
一 进了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128
二 在悲哀的重载中——《火灾》 137
三 写在“丛墓”间的杂文 144
四 “充实的生活”——《作文论》 153
五 “都是水平线下的”——《线下》 159
第七章 血雨腥风中的起点(1925—1929) 164
一 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164
二 编辑《小说月报》 179
三 创作的新时期 189
1.《城中》和《未厌集》 189
2.《古代英雄的石像》 197
四 “值得赞美的”《倪焕之》 205
第八章 对光明前景的期待(1930—1937) 222
一 住在景云里 222
二 编辑《妇女杂志》 226
三 《中学生》的编者 230
四 和鲁迅相濡以沫的友谊 242
五 《四三集》 248
第九章 “看我们举起枪和旗帜”(1937—1945) 255
一 在抗战离乱中 255
二 “此日尤宜志节先”——在乐山 265
三 和朱自清在望江楼头 273
四 跋涉在巴山蜀水之间 277
五 为人民大众而呐喊 283
第十章 傲然挺立的柏树(1945—1949) 288
一 “要有所爱,有所恨” 288
二 “应该赶紧做一点事” 299
第十一章 新的一页(1949—1988) 305
一 从没有过的生活 305
二 《小记十篇》及其他 314
三 “襟怀孺子牛” 320
后记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