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一、先秦时期史学概述 1
(一)甲骨文介绍 7
1 武丁卜辞二则 11
(二)金文介绍 14
2 利簋 16
(三)《尚书》介绍 20
3 牧誓 21
(四)《诗经》介绍 26
4 七月 28
(五)《左传》介绍 35
5 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 36
6宋楚泓之战 41
(六)《国语》介绍 47
7 越王句践灭吴 48
(七)《战国策》介绍 57
8 武灵王平昼间居 58
(八)《老子》介绍 69
9 三章、六十四章、八十章 70
(九)《孟子》介绍 75
10 齐桓晋文之事章 76
二、秦汉时期史学概述 86
(十)《史记》介绍 93
11 秦始皇本纪 96
12 六国年表序 107
13 货殖列传 112
14 西南夷列传 126
(十一)《汉书》介绍 135
15 张骞传 136
16 食货志 149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史学概述 165
(十二)《后汉书》介绍 173
17 班彪传 177
(十三)《三国志》介绍 193
18 让县自明本志令 194
19 诸葛亮传 205
(十四)《华阳国志》介绍 218
20 李冰凿都江堰 219
(十五)《魏书》介绍 225
21 释老志 227
(十六)《水经注》介绍 238
22 三峡 239
(十七)《洛阳伽蓝记》介绍 243
23 永宁寺 245
四、隋唐宋元时期史学概述 252
(十八)《晋书》介绍 260
24 刘毅传 263
25 祖逖传 279
(十九)《南史》(附《北史》)介绍 294
26 范缜传 295
(二十)《隋书》介绍 301
27 经籍志序 303
(二十一)《新唐书》与《旧唐书》介绍 315
28 魏征传 319
(二十二)《通典》(附《续通典》、 《清通典》)介绍 334
29 食货典·田制 336
(二十三)《元和郡县志》介绍 343
30 京兆府 344
(二十四) 《史通》介绍 350
31 二体 352
32 直书 359
(二十五)《宋史》介绍 366
33 欧阳修传 370
(二十六)《资治通鉴》 (附《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介绍 386
34 论正闰 390
35 孝文帝迁都 397
(二十七)《临川先生文集》介绍 404
36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405
(二十八)《通鉴纪事本末》(附《宋史纪事本末》、 《明史纪事本末》)介绍 412
37 贞观君臣论治 417
(二十九)《通志》(附《续通志》、《清朝通志》)介绍 431
38 通志总序 433
(三十) 《文献通考》 (附《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 《续清朝文献通考》)介绍 447
39 文献通考总序 451
五、明清时期史学概述 462
(三十一)《元史》介绍 471
40 耶律楚材传 473
(三十二)《明史》介绍 477
41 郑和传 478
(三十三)《明实录》介绍 485
42 朱元璋北伐檄文 487
(三十四)《日知录》介绍 498
43 宋世风俗 499
(三十五)《读通鉴论》介绍 507
44 秦始皇 508
(三十六)《天工开物》介绍 513
45 天工开物序 514
(三十七)《廿二史札记》介绍 519
46 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 520
(三十八)《文史通义》介绍 529
47 书教下 531
(三十九)《海国图志》介绍 546
48 筹海篇一·议守上 547
(四十)《清史稿》介绍 555
49 郑成功传 558
(四十一)《龚自珍全集》介绍 571
50 尊史 574
附录 579
白文节选 579
1 论语注疏四段 《十三经注疏》 579
2 非攻 《墨子》 580
3 司马错论伐蜀 《战国策》 581
4 周亚夫军细柳 《史记》 582
5 封外戚 《西汉会要》 583
6 籍没财产代民租 《廿二史札记》 584
7 西晋颁布户调式 《晋书》 584
8 许攸献计破袁绍 《三国志注》 585
9 唐太宗论功定赏 《资治通鉴》 586
10 唐蕃和亲 《旧唐书》 587
11 论捕贼行赏表 《韩昌黎文集》 588
12 收兵权 《宋史纪事本末》 589
13 棉布之始 《柳南随笔》 590
14 靖难之役 《明鉴纲目》 591
15 马懋才备陈大饥 《明季北略》 593
16 康熙与赐履议治 《康熙起居注》 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