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安作璋 1
序 崔建平 1
前言 1
目录 1
古代编 3
第一章 地理环境及政区沿革 3
第一节 优越独特的地理环境 3
第二节 政区建置及历史沿革 10
第二章 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 18
第一节 邹平的远古文化 18
一、后李文化表现 18
二、北辛文化表现 19
三、大汶口文化表现 20
四、龙山文化表现 22
五、岳石文化表现 26
一、东夷族的起源与分支 27
第二节 邹平的东夷部落 27
二、邹平地区的东夷后裔 29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邹平 33
第三章 秦与两汉时期 40
第一节 秦朝时期的邹平 40
第二节 西汉郡国属下的邹平 42
第三节 邹平伏氏家族的兴起 46
第四节 东汉时期邹平经济的发展 49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52
第一节 曹魏时期的邹平 52
第二节 两晋十六国时的混乱局面 53
第三节 南北朝时的战乱与农民起义 58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 67
第一节 隋朝平定山东及其统治 67
第二节 隋末王薄农民起义 69
第三节 唐朝前期邹平的发展 73
第四节 藩镇割据及战乱中的邹平 80
第六章 宋金元时期 85
第一节 北宋时期的邹平经济 85
第二节 辽金对邹平的占领 89
第三节 金朝对邹平的统治 92
第四节 蒙古对邹平的占领 94
第五节 元朝前期的邹平 96
第六节 元末社会矛盾与人民的反抗 100
第七章 明朝时期 104
第一节 明朝邹平的归属及封王 104
第二节 明朝前中期经济的发展 107
第三节 明末农民起义及抗清斗争 113
第四节 明朝的教育与文化 120
第五节 明朝邹平的豪门巨族 126
一、孙皇后与孙氏家族 126
二、“父子褒封”与张氏家族 130
三、刘国老与刘氏家族 134
四、李世翱与李氏家族 137
第八章 清朝前中期 140
第一节 邹平地区的抗清斗争 140
第二节 清朝在邹平的政治统治 143
第三节 康乾盛世邹平经济的发展 145
第四节 清朝的教育与文化 152
一、清朝邹平的教育 152
二、清朝邹平的文化 161
第五节 清朝中期剥削压迫的加剧 167
第六节 清朝邹平的豪门巨族 169
一、李化熙及周村李氏家族 169
二、袁紫兰与焦桥袁氏家族 173
三、“五子登科”与辉里庄李氏家族 178
近代编 187
第一章 晚清时期 187
第一节 捻军转战邹平 187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190
第三节 帝国主义宗教势力侵入邹平 195
第四节 邹平地区的义和团运动 199
第五节 周村开埠对邹平的影响 202
第二章 北洋军阀时期 206
第一节 民国初期的邹平经济 206
第二节 反袁护国战争在邹平 211
第三节 “五四”爱国运动在邹平 215
第四节 军阀统治和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17
第五节 邹平的地主资本工商业 222
一、大省村“裕茂公”刘家 223
二、乐礼村“六元亨”张家 225
三、孟家庄“复成”温家 226
四、王家庄“长盛公”张家 227
第三章 山东乡村建设运动时期 229
第一节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229
第二节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设立 233
第三节 乡村建设运动前期的工作 236
第四节 邹平实验县及乡村建设运动的深入 241
一、县政改革 242
二、乡村教育 245
三、乡村自卫 247
四、农业改良 249
五、合作事业 253
六、金融改良 257
七、社会改良 259
第五节 乡村建设运动的借鉴与教训 262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上) 268
第一节 “七七”事变后邹平的抗日起义准备 268
第二节 日军入侵邹平及其罪行 273
第三节 邹平的抗日武装起义与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276
一、黑铁山起义与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的发展壮大 276
二、中国民众抗日义勇军的建立 285
三、邹平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87
第四节 八路军三支队改编及与日伪顽的斗争 291
第五节 中国民众抗日义勇军的抗日斗争 295
第六节 八路军三支队反“扫荡”斗争 300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下) 309
第一节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建设 309
一、邹长抗日根据地的初步建立 309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与根据地建设 315
三、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319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322
一、粉碎日军五次“治安强化运动” 322
二、邹长抗日根据地的恢复 339
三、保卫“红色走廊”的斗争 343
四、根据地的全民抗战 347
第三节 邹平抗日斗争的全面胜利 352
一、积蓄力量 准备反攻 352
二、局部反攻 收复失地 356
三、邹平地区的全部解放 360
第六章 解放战争时期 368
第一节 解放区的自卫战争与“双减”运动 368
第二节 解放战争中邹平的“拉锯战” 371
第三节 国民党重点进攻与邹平的最后解放 378
第四节 解放区的支前运动 383
第五节 解放区的土改运动 387
人物编 397
第一章 古代人物 397
崔杼 397
陈仲子 398
伏胜 400
刘徽 402
孙灵晖 404
王薄 406
段志玄 408
段文昌 409
段成式 411
田敏 412
景范 413
侯陟 414
周起 周越 415
范仲淹 417
刘汝翼 419
孟德 422
张临 423
贾驯 425
刘事义 427
张梦鲸 429
史永安 430
曲迁乔 432
马骕 433
王瑜 435
赵之随 436
徐启新 438
李化龙 441
郝秋岩 443
成瓘 445
王兆曾 447
王碧莹 448
第二章 近现代人物 452
(一) 452
班麟书 452
朱焕章 454
楚礼阶 454
李炳炎 李炳耀 455
韩继文 韩继武 456
朱孟武 458
左廷桢 左绍儒 459
王庆云 459
王菱舟 461
王荫南 461
马兴让 462
郑干丞 462
任居建 463
李广田 463
时济云 465
刘建庵 466
张宗麟 467
李鲁航 468
张含清 470
孟昭进 472
梁漱溟 473
周嘉坦 476
马士维 476
张景南 478
张景儒 479
(二) 480
郭以恭 480
韩明柱 480
怀焕文 481
王乐之 482
马耀南 483
马天民 484
王辑五 485
赵绍九 487
刘力夫 488
马杰 488
李寿龄 489
罗少卿 490
刘允卿 490
韩子衡 491
马函三 492
马晓云 493
崔华 495
崔德耀 495
王桂英 496
宋彦豪 497
张永忠 497
叶扬 499
梅景生 500
赵冠英 501
李式秀 502
曲荣 503
黎靖 505
马绪东 506
姜文 506
李景陶 507
韩少伊 508
韩万煜 509
廖容标 510
李荫山 512
杨国夫 513
杨延祥 514
朱舒忱 516
韩洁石 516
韩星五 517
张鼎 518
张维滋 519
伏伯言 520
韩洪甫 521
韩光 521
(三) 522
李丕功 522
王若杰 523
李曼村 526
刘瑄 529
张实杰 531
李子久 532
由子真 533
李友三 533
何白沙 534
许新安 535
孙予之 535
尹振华 536
刘群 536
宋怡翔 537
戈华 537
石钟 538
李桐轩 539
张同坤 539
霍方侠 540
罗琪 540
程雨村 541
张敬一 542
李永昌 542
李咸执 542
张兆美 543
耿杰民 544
王钊 544
高克 545
张明 546
李笑星 546
大事记 611
附录 611
一、评九扈有扈之争 611
二、伏生籍贯之辨正 614
三、关于段(氏)成式籍贯的考证 620
后记 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