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 刘纳 1
绪论 中国现代诗歌与当代中国读者的需要 1
第一节 中国读者已不需要诗歌? 2
一、中国现代诗歌运动远离了读者? 2
二、读图时代的读者不再需要诗歌? 4
第二节 欣赏的问题 5
一、古典诗歌创作与鉴赏之间的协调 6
二、现代诗歌与欣赏之间的断裂 10
第三节 现代诗歌走近读者的原则 15
一、诗歌创作上体验读者的心理期待 16
二、总结现代诗歌既有的欣赏经验 17
第一章 诗歌欣赏:直观生命的韵致 20
第一节 诗:生命韵致的直写 20
一、生命 20
二、生命的韵致 22
三、直写生命韵致 26
一、直观 30
第二节 欣赏即直观生命韵致 30
二、直观对象与体验自我 32
第二章 诗歌欣赏的心理流程:应和与感动 35
第一节 应和:愉悦与协畅 35
一、什么是应和 35
二、应和的几种形式 36
三、应和的效果 38
第二节 感动:自我生命跃升 44
一、什么是感动 44
二、智慧的获得也是一种感动 47
第三节 期待受挫及其克服 49
一、期待受挫 49
二、期待受挫及其克服过程 50
第三章 从意境到意象 55
第一节 意境与意象 55
一、意境诗 55
二、意象诗 58
一、传统抒情模式的危机 61
第二节 意象时代的中国现代诗歌 61
二、现代诗歌的意象特征 63
第三节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意境缅怀 71
一、意境何以需要缅怀 71
二、缅怀意境的种种方式 73
第四章 中国现代诗歌的情绪之流 79
第一节 情绪:新的欣赏对象 79
一、情绪的诗 79
二、繁复的情绪 83
三、对情绪诗的小结 89
第二节 现代情绪诗的阅读与欣赏 90
一、把握情绪的范围 90
二、感受情绪的运动方式 93
三、注意情绪的矛盾性 95
第五章 智慧的力量 98
第一节 中国古典诗歌情感与理性的分离 98
一、情景交融与直抒胸臆 99
二、宋诗的寓理于景 101
一、理性抒情的出现 102
第二节 现代诗歌的理性抒情 102
二、现代诗歌的形而上思考 104
三、现代生命的诗意体悟 108
四、现代生活的文化反思 111
第六章 中国现代叙事诗与诗歌中的叙事 118
第一节 中国现代叙事诗 118
一、现代叙事诗的出现 118
二、现代叙事诗发展的高潮 122
第二节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叙事 126
一、叙事因素 126
二、现代诗史上叙事因素的大量涌现 127
第三节 现代诗歌中的叙事与抒情 133
一、叙事:有力的抒情 133
二、“冷抒情”中的叙事 135
第七章 从雅言到白话、口语 138
第一节 从雅言到白话 138
一、古典诗歌的僵化和衰亡 138
二、雅言的局限 140
三、白话的兴起 142
第二节 白话的魅力及其雅化 143
一、白话诗的魅力 143
二、白话的雅化 146
第三节 当代口语诗欣赏 151
一、口语诗的出现 151
二、口语诗中的反叛精神 152
三、口语诗歌中的口语 154
第八章 中国现代诗歌的声音 157
第一节 诗歌的韵律节奏 157
一、诗歌的韵律节奏 157
二、韵律节奏的现代自觉 159
第二节 现代格律诗的韵律 160
一、“新月派”诗歌的格律探索 160
二、30年代诗歌的格律探索 163
三、40年代的十四行诗歌 166
四、当代的格律理论和诗歌创作 167
第三节 自由诗的韵律与节奏 168
一、自由诗也是有格律的 168
二、现代汉语对现代自由诗的影响 169
三、现代自由诗的韵律特征 170
第四节 朗诵诗的欣赏 174
一、朗诵诗 174
二、朗诵诗的欣赏 175
一、当代歌词:诗意转移的形式 180
第五节 当代歌词文学 180
二、歌词文学的特性 181
第九章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的整体性原则 185
第一节 一首诗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185
一、诗的整体把握 185
二、抽象的概念不能肢解诗的完整性 190
第二节 中国现代诗歌的多重人称与空间 192
一、多重人称 192
二、多重空间 195
一、长(组)诗阅读中的意象把握 199
第三节 中国现代诗歌的核心意象 199
二、三类核心意象 200
第十章 细读与误读 205
第一节 细读与一般性阅读 205
一、专业化细读的必要 205
二、细读的主要特点 207
第二节 误读与审美经验的拓展 208
一、误读的含义 208
二、误读产生的原因 212
三、创造性误读与附会性误读 215
第十一章 中图现代诗歌的比较欣赏 218
第一节 比较欣赏 218
一、比较欣赏 218
二、比较欣赏的基本途径 219
第二节 古今比较欣赏 220
一、传统的承传:古今比较的依据 220
二、诗歌意象与主题的古今比较 223
一、西方诗歌对中国的影响 227
第三节 中外比较欣赏 227
二、接受中的变异 231
第四节 中国现代诗歌之间的比较欣赏 234
一、例证之一:闻一多与徐志摩 234
二、例证之二:戴望舒与穆旦 235
第十二章 中国现代诗歌的晦涩问题 241
第一节 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晦涩 241
一、晦涩 241
二、晦涩之争包含的多种观念 242
一、晦涩:内生活的真实的象征 248
第二节 晦涩与审美的现代特征 248
二、晦涩:诗人的想像力 249
三、晦涩:诗歌现代性的标志 250
第三节 晦涩诗歌的欣赏 251
一、必要的知识基础 251
二、先天共感的体味 252
三、整体结构 254
参考文献 256
后记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