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水利、水资源与水处理实务》PDF下载

  • 购买积分:3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湘成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01354567
  • 页数:1470 页
图书介绍: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3

(二)水的循环 3

目录 3

基础水利卷 3

第一章 基础水利概述 3

概述 3

一、水 3

二、水系 4

(四)水科学 4

(三)水与人类 4

(一)河流 5

(三)河流特征 6

(二)世界主要河流 6

长江 7

三、中国主要河流 7

(四)河系 7

黄河 8

海河 10

淮河 11

辽河 12

塔里木河 13

伊犁河 13

额尔齐斯河 13

珠江 14

澜沧江 15

元江 15

怒江 15

松花江 16

黑龙江 16

雅鲁藏布江 16

鸭绿江 17

(一)词源 18

四、水利 18

乌苏里江 18

图们江 18

2.中国古代的水利 19

1.古代的水利 19

(二)水利的历史 19

4.中国近代的水利 20

3.现代的水利 20

5.现代的水利 21

6.中国现代的水利 22

分水线 23

流域 23

7.水利事业前景展望 23

沼泽 24

流域面积 24

洞庭湖 25

鄱阳湖 25

湖泊 25

太湖 25

(一)秦以前时期 26

一、长江水利史 26

洪泽湖 26

巢湖 26

青海湖 26

著名江河水利史 26

(二)秦至南北朝时期 27

(三)隋、唐、两宋时期 28

(四)元、明、清、民国时期 29

二、黄河水利史 30

(三)明清时期 35

(二)宋元时期 35

三、珠江水利史 35

(一)汉唐时期 35

四、太湖水利史 36

(四)近代新技术引进期 36

(一)12世纪以前的海河水利 38

五、海河水利史 38

(二)12世纪开始成全国政江中心的海河水利 39

(一)北宋以前的淮河 40

六、淮河水利史 40

(二)南宋至清咸丰五年 41

(三)近代淮河 42

一、发展简史 44

水利科学 44

第二章 水利科学及科学技术史 44

五、中国现代的水利科学 45

四、水利科学与其他学科关系 45

二、科学性质 45

三、研究方法 45

六、水利科学发展前景 46

二、发展概况 47

一、研究内容 47

水工结构学 47

一、研究内容 48

河工学 48

三、研究方法 48

一、发展概况 49

水能利用学 49

二、发展概况 49

农田水利学 49

一、研究内容 49

二、发展概况 49

二、研究内容 50

水利经济学 51

三、勘测规划 52

二、理论及技术 52

一、研究内容 52

二、今后展望 52

水利科学技术史 52

基础科学 52

一、萌芽期 52

五、水利机具及其他 53

(四)维修管理 53

四、维修管理 53

(一)施工设计 53

(二)基本技术 53

(三)勘测规划 53

(一)基本理论及技术 55

(四)维修管理 56

(三)勘测设计 56

(二)施工设计 56

(二)两汉 57

(一)春秋战国 57

(五)水利机具及其他 57

水利建设史 57

防洪史 57

(五)北宋 58

(四)隋唐五代 58

(三)魏晋南北朝 58

(七)明后期至民国 59

(六)南宋至明中期 59

2.导淮 60

1.北宋改河 60

4.高家堰 61

3.浮山堰 61

5.归江十坝 62

7.黄河花园几堵口 63

6.归江五坝 63

8.贾鲁治河 64

9.荆江大堤 65

10.清口 66

11.王景治河 67

13.永定河大堤 68

12.铜氏厢改道 68

一、战国以前时期 69

农田水利史 69

14.余杭南湖 69

二、战国至西汉时期 70

三、元明清时代 72

四、民国时期 73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 74

白起渠 75

都江堰 76

东钱湖 76

成国渠 76

河西古灌区 79

广济渠 79

后套八大渠 80

鸿隙坡 80

戾陆堰 81

坎儿井 81

鉴湖 81

木兰陂 82

民生渠 82

龙首渠 82

宁夏古灌区 83

南阳古灌区 83

山河堰 85

桑园围 85

芍陂 85

三利溪 85

松花坝 86

三江闸 86

台湾古灌区 87

它山堰 87

太白渠 87

太湖塘浦和围田 88

通济堰 89

通济渠 89

引漳十二渠 90

新疆古灌区 90

郑白渠 91

永丰圩 91

翻车 92

恒升 92

水能利用史 92

水磨 93

水碓 93

桔槔 93

渴乌 93

辘轳 93

中国运河史 94

水转纺车 94

水排 94

二、历史上城市水利的基本内容 112

一、早期建城中的水利问题 112

城市水利史 112

三、城市水利的发展 113

二、古代中国港口 114

一、港口的出现 114

港口建设史 114

三、近代中国港口 115

一、发展简史 117

第三章 防洪 117

三、工作内容 118

二、重要意义 118

四、发展趋势 119

防洪工程措施 123

三、堤(围堤) 124

二、现状 124

一、发展简史 124

(三)堤距 125

(二)堤线 125

(一)堤的类型 125

(四)堤的施工 126

一、圬垸简史 128

四、圩(垸) 128

3.海堤 129

2.海塘 129

二、发展趋势 129

1.湖堤 129

4.裹头 130

六、防洪调度 131

五、防洪墙 131

1.运行实践 132

(五)中国的防洪调度 132

(一)方案编制 132

(二)内容及要求 132

(三)基本原则 132

(四)防洪调度运用 132

(七)防洪运用标准 133

4.防洪控制运用方式 133

2.发展趋势 133

(六)防洪控制运用计划 133

1.防洪工程使用程序 133

2.防洪运用标准 133

3.防洪控制指标 133

八、防洪工程联合调度 134

七、防洪调度自动化系统 134

1.防洪工程的防洪标准 134

2.防洪对象的防洪标准 134

3.防洪运用标准的采用 134

(三)并联水库群防洪调度 135

(二)水库群防洪联合调度 135

(一)分蓄洪工程系统联合调度 135

(五)水库群与分蓄洪工程系统联合调度 136

(四)混联水库群防洪调度 136

(六)汉江中下游防洪调度 138

(七)黄河下游防洪调度 140

(八)黄河中下游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143

(二)防洪安全设施建设管理 144

(一)经济建设管理 144

九、分滞洪区管理 144

(四)堤防管理 145

(三)人口管理 145

十、超标准洪水防御措施 146

长江防洪 148

主要江河防洪 148

黄河防洪 150

淮河防洪 153

海河防洪 155

珠江防洪 157

辽河防洪 159

松花江防洪 160

二、城市防洪特点 162

一、城市洪灾 162

主要城市防洪 162

五、武汉市防洪 163

四、城市防洪现状 163

三、发展史略 163

六、上海市防洪 165

七、广州市防洪 166

八、北京市防洪 167

九、天津市防洪 169

十、哈尔滨市防洪 170

十一、银川市防洪 171

(五)水利规划水平年 173

(四)规划目标的选择 173

第四章 水利规划 173

一、规划基础 173

(一)水利规划目标 173

(二)国家目标与规划目标 173

(三)规划目标与工程用途 173

(七)多目标水利规划 174

(六)水利规划标准 174

2多目标分析的基本概念 175

1.多目标规划特点 175

2.评价指标 176

1.评价原则 176

(八)水利规划综合评估 176

3.综合评价方法 177

二、流域规划 178

(九)水利规划规程规范 178

(一)发展过程 179

(二)地区水利规划 180

(四)防洪规划 181

(三)专业水利规划 181

(五)灌溉工程规划 182

三、农田排水规划 183

四、水运规划 184

六、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185

五、供水规划(城镇) 185

七、跨流域调水规划 187

1.基本资料 188

八、山谷水库工程规划 188

3.水库特征水库选择 189

2.水库任务 189

8.平原水库工程规划 190

7.工程效果分析评价 190

4.坝址选择 190

5.枢纽布置 190

6.淹没损失与补偿处理 190

11.蓄水、供水设施 191

10.库区运用 191

9.水库安全标准 191

13.水闸工程规划 192

12.水质保护 192

(一)规划内容 194

九、人工河道规划 194

(三)河道整治规划 196

(二)中国大型人工河道 196

十、湖汐电站规划 197

(一)研究环境对水利的影响 199

一、主要内容 199

第五章 城镇供水、排水 199

城市环境水利 199

(一)环境水力学 200

二、基础学科 200

(二)研究环境与水利的相互影响 200

四、水环境保护标准 201

三、发展方向与趋势 201

(二)环境水文学 201

(三)环境水化学 201

(四)环境水生物学 201

五、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202

六、废水排放标准 204

八、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05

七、工业用水水质标准 205

供水规划 207

配水工程 207

城镇供水工程 207

取水工程 207

输水工程 207

净水工程 207

(二)水源选择原则 208

(一)水源分类 208

一、城镇供水水源 208

三、生活用水量 209

二、城镇用水量 209

(三)水源保护 209

五、消防用水量 210

四、工业用水量 210

七、供水系统 211

六、公共用水量 211

(一)统一供水 212

(四)分压供水 213

(三)分质供水 213

(二)分区供水 213

(二)用水子系统模型 214

(一)来水子系统模型 214

八、城市供水系统分析模型 214

九、取水工程 215

(三)河床式取水构筑物 216

(二)岸边式取水构筑物 216

(一)河流取水构筑物 216

(四)活动式取水构筑物 217

(七)湖泊和水库取水构筑物 218

(六)缆车取水 218

(五)浮船取水 218

(九)地下水取水构筑物 219

(八)海水取水构筑物 219

输水工程 221

三、倒虹吸管 222

二、管道 222

一、明渠 222

四、管桥 223

六、沉淀处理 224

五、分厂 224

八、混凝药剂 225

七、混凝处理 225

混凝设备 226

供水处理构筑物 226

九、澄清处理 226

十、消毒处理 226

沉淀池 227

钭管沉淀池 228

辐流沉淀池 228

平流沉淀池 228

竖流沉淀池 228

悬浮澄清池 229

澄清池 229

滤池 230

水力循环澄清池 230

加速澄清池 230

脉冲澄清池 230

压力滤池 231

快滤池 231

慢滤池 231

供水泵站 232

清水池 232

微滤池 232

配水泵站 233

加压泵站 233

管网 234

管网附属设施 235

管材 235

高地水池 236

水塔 236

管网平差 237

管网水力计算 237

空调水 238

冷却水 238

工业供水 238

乡村供水 239

锅炉用水 239

洗涤水 239

污水处理工程 240

排水网工程 240

城镇排水工程 240

排水体制 241

排水规划 241

排水水质 242

城镇污水量 243

污水变化曲线 244

生活污水量 244

工业废水量 245

暴雨径流量 246

人口当量 246

暴雨公式 247

雨水泵站 252

污水泵站 252

排水泵站 252

污泥泵站 253

含流泵站 253

污水处理 254

污泥泵型选择 254

格栅 255

预曝气 255

沉沙池 256

二次沉淀池 257

初次沉淀池 257

隐化池 257

活性污泥法 258

二级处理 258

阶段爆仓 259

延时曝气 260

高负荷曝气 260

接触稳定 260

生物膜法 261

氧化沟 261

高负荷生物滤池 262

生物滤池 262

生物转盘 263

塔式生物滤池 263

混凝沉淀 264

三级处理 264

污水过滤 265

生物脱氮除磷 266

臭氧氧气 267

活性碳吸附 267

污水再生回用 268

生物塘 268

污水灌溉 269

中水道 269

污泥处理 270

污泥脱水 272

污泥气利用 272

污泥处置 273

污水处理工艺 276

供水设施管理 277

供水排水工程管理 277

排水设施管理 278

水质管理 279

管网测压测流 280

泵站运行管理 281

管网管道维修 281

管网管道检漏 281

节约用水措施 282

城镇供水与排水效益 283

城镇供水与排水经济 283

水价 283

中国古代水利管理 285

第六章 国家重点水利工程管理 285

水工建筑 290

中国古代的堰坝建设 293

中国古代闸涵 294

中国十大水电基地 298

黄河上中游水电基地 301

红水河水电基地 302

雅砻江水电基地 303

金沙江水电基地 303

大渡河水电基地 304

长江上游水电基地 306

乌江水电基地 306

澜沧江水电基地 308

湖南水电基地 309

闽、浙、赣水电基地 310

古田溪梯级水电站 311

中小河流梯级水电站 311

猫跳河梯级水电站 312

西洱河梯级水电站 315

以礼河梯级水电站 316

龙溪河梯级水电站 317

白山水电站 320

中国已建大型水电站 320

龙羊峡水电站 321

刘家峡水电站 322

新安江水电站 323

丰满水电站 324

龚嘴水电站 324

柘溪水电站 325

乌江渡水电站 325

云峰水电站 326

东风水电站 327

凤滩水电站 327

岩滩水电站 328

东江水电站 328

漫湾水电站 329

铜街子水电站 331

宝珠寺水电站 331

五强溪水电站 332

鲁布革水电站 332

富春江水电站 333

紧水滩水电站 333

盐锅盐水电站 334

大化水电站 334

碧江水电站 335

万安水电站 336

新丰江水电站 336

长江管理 338

主要江河管理 338

第七章 重点江河管理 338

黄河管理 342

淮河管理 345

珠江管理 346

海河管理 349

松花江管理 350

辽河管理 352

太湖管理 353

钱塘江海塘管理 355

汉江大堤管理 355

重点水利工程管理 355

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 356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 358

三盛公水利枢纽管理 359

梅山水库管理 360

鹤地水库管理 361

大伙房水库管理 362

洪泽湖水库管理 363

密云水库管理 364

官厅水库管理 366

引滦工程管理 367

东深引水工程管理 368

一、水利志 370

第八章 水利文化 370

二、学校、研究所、学会 383

三、水利人物 388

第一节 水资源的涵义 401

第一章 水资源及其特点 401

水资源卷 401

第二节 水资源的基本概念 402

二、时空变化的不均匀性 403

一、可恢复性与有限性 403

第三节 水资源的特点 403

一、我国水资源量 404

第四节我国水资源 404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两面性和多功能特点 404

三、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 405

二、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405

一、水汽输送和降水 406

第一节 主要内容 406

(一)江河防洪能力偏低 406

(二)工程老化失修、效益缩小,农业灌溉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406

(三)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 406

(四)水污染日趋严重 406

第二章 水资源量 406

二、地表水资源 407

三、地下水资源 411

四、水资源总量 412

(一)多雨——丰水带 413

一、地区分布 413

第二节 水资源时空变化 413

(一)丰枯变化规律 414

二、多年变化 414

(二)湿润——多水带 414

(三)半湿润——过渡带 414

(四)半干旱——少水带 414

(五)干旱——干涸带 414

(四)变差系数Cv 415

(三)极值比km 415

(二)连丰期和连枯期 415

三、季节分配 417

二、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进行水量的地区调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 418

一、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量较少,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 418

第三节 水资源条件和问题 418

三、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抗旱防洪涝始终是中国人民的艰巨任务 419

四、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增加了江河防洪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 420

五、地下水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水源,要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量开采 421

第一节 综合评价分区及指标体系 422

第三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422

(一)对30个评价区进行综合评分 426

一、评价方法 426

第二节 综合评价 426

二、评价结果 428

(二)概括缺水率、人均供需水量及水资源利用率进行分类分析 428

第一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439

第四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 439

(二)引提工程及其它供水 440

(一)蓄水工程供水 440

第二节 1980年供水量和用水量 440

一、1980年水利设施供水量 440

二、1980年各部门用水量 441

(三)地下水开采量 441

(一)农业用水 445

(二)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 451

(三)河道内用水 459

(一)点污染源 463

一、污染源 463

第三节 水污染现状 463

(二)面污染源 465

(一)地表水污染 467

二、水源污染现状 467

一、现状水利工程设施的可供水量 469

第四节 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 469

(二)地下水污染 469

二、各部门需水量 470

三、现状供需分析 472

一、洪水灾害仍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潜在威胁 473

第五节 我国水害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473

五、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有的相当严重 474

四、水资源综合利用不充分、不协调、矛盾多、利用水平有得进一步提高 474

二、北方地区和沿海一些城市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474

三、干旱缺水工程效益衰退,与农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 474

一、概况 475

第一节 黄淮海平原 475

六、水土流失未得到控制 475

第五章 重点地区水资源利用 475

(二)入境水量 476

(一)当地水资源 476

二、水资源 476

三、水资源利用现状 477

(一)1980年各部门用水量 478

(二)现状供需分析 481

(一)经济发展目标 482

四、2000年供需预测 482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482

(二)需水量预测 483

(三)供水量预测 484

(一)进一步挖掘当地水资源潜力 485

五、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措施 485

(四)供需分析 485

(二)跨流域调水 486

(一)水资源 487

二、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487

第二节 辽河中下游及辽东半岛 487

一、概况 487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88

(三)现状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489

(二)需水量预测 490

(一)国民经济发展目标 490

三、2000年水资源供需预测 490

(三)供水量预测 491

一、全基地水资源供需分析概况 492

第三节 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 492

(四)供需分析 492

四、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工程措施 492

(一)引松济辽工程 492

(二)东水西调工程 492

(一)概况 494

二、山西省能源基地资源供需分析 494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95

(二)水资源 495

(二)需水量预测 498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498

三、2000年水资源供需预测 498

(三)供水量预测 499

(四)供需分析 500

第四节 山东半岛 501

四、引黄入晋是解决山西能源基地水源不足的根本措施 501

一、水资源利用现状 502

三、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对策 503

(三)供需分析 503

二、2000年水资源供需展望 503

(一)需水量估计 503

(二)可供水量估算 503

一、概况 504

第五节 四川盆地 504

二、水资源 505

(二)1980年实际用水情况 507

(一)水利设施 507

三、水资源利用现状 507

四、2000年供需预测 508

(三)现状供需分析 508

(一)盆地底部 512

(二)盆地其余地区 512

五、解决供需矛盾的工程布局 512

一、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513

第六节 甬江及萧绍平原 513

(二)可供水量 514

(一)需水量 514

二、现状供需分析 514

(一)需水量 514

(二)可供水量 514

(三)供需情况 514

三、2000年水资源供需情况 514

一、概况 515

第七节 海南岛 515

(三)现状供需分析 515

四、宁波市水资源供需分析 515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16

(一)水资源 516

二、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516

(三)供需分析 517

(二)可供水量 517

三、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 517

(一)需水量 517

(一)需水量 518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预测 518

第六章 水资源中的水能资源 520

(三)供需分析 520

(二)可供水量预测 520

二、中国十二大水电基地 521

一、中国各大河流的水能资源 521

一、河流理论水能蕴藏量的估算 522

第一节 河流水能资源估算 522

第七章 水能资源估算及水电站开发布置 522

三、金沙江下游雅砻江口至宜宾河段理论技术及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计算实例 523

二、技术及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 523

(一)明渠引水式 526

二、引水道式开发 526

第二节 水电站开发布置 526

一、坝式开发 526

(一)河床式水电站 526

(二)坝后式水电站 526

(三)坝内式水电站 526

(四)坝旁式水电站 526

(五)坝式开发的优缺点 526

一、梯级水电站的构成 527

第一节 梯级水电站规划 527

(二)隧洞引水式 527

(三)裁湾引水式 527

(四)跨河引水式 527

三、混合式开发 527

第八章 梯级水电站规划及西南水电能源基地 527

第二节 中国主要河流的梯级水电站 528

三、制订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528

二、梯级水电站规划的制订 528

一、西南地区大河流发展梯级开发的重要性 529

第三节 西南地区河流的梯级水电站开发实例 529

(一)乌江梯级水电站 530

二、西南地区主要河流梯级水电站概述 530

(二)大渡河梯级水电站 531

(三)雅砻江梯级水电站 533

(四)澜沧江梯级水电站 534

(五)怒江梯级水电站 535

(六)金沙江梯级水电站 536

(一)纯抽水蓄能电站 538

一、抽水蓄能电站类型 538

第九章 抽水蓄能电站 538

第一节 电力系统负荷的变动规律 538

一、电力系统的典型日负荷曲线 538

二、基荷,腰荷和峰荷的区分 538

第二节 抽水蓄能电站的类型及功用 538

(四)生产季节性电能 539

(三)调相 539

(二)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 539

二、抽水蓄能电站按调节性能分类 539

(一)日调节蓄能电站 539

(二)周调节蓄能电站 539

(三)季调节蓄能电站 539

三、抽水蓄能电站的功用 539

(一)担任电力系统的备用容量 539

(二)调频 539

二、上、下水库布置原则 540

一、机组选择 540

第三节 抽水蓄能电站机组的布置形式 540

一、四机布置式 540

二、三机串联式 540

三、二机布置式 540

第四节 抽水蓄能电站机组选择及上、下水库布置原则 540

(二)旋转备用效益 541

(一)调峰效益 541

三、有效蓄水库容,压力输水道断面面积及单位千瓦相对投资估计 541

第五节 抽水蓄能电站经济效益分析 541

一、静态效益 541

(一)容量效益 541

(二)能量转换效益 541

二、动态效益 541

三、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功能效益分析 542

(五)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效益 542

(三)调频效益 542

(四)调相效益 542

二、今后准备大力开发抽水蓄能电站的一部分规划 543

一、中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经过 543

第六节 中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及近期规划 543

三、京津唐地区最近规划 544

(二)我国风力发电主要地区及风速变化情况 545

(一)世界风力发电发展情况 545

第七节 抽水蓄能电站与风力发电的关系 545

一、世界及中国风力发电发展情况 545

一、地球和月球的自转及公转 546

第一节 潮汐产生原因及现象 546

二、抽水蓄能电站对风力发电的作用 546

(一)使风电在电网中的比重可增大并使风电的波动性得到调节 546

(二)提高风电的经济效益及起调相作用 546

三、中国最近风能发展规划 546

第十章 潮汐能电站 546

一、全国潮汐能蕴藏量 547

第二节 中国潮汐能蕴藏量及分布情况 547

二、潮汐的形成 547

三、潮汐能特性 547

二、潮差及我国沿海平均潮差和最大潮差分布 548

二、单水库电站运用情况 549

一、单水库布置及发电步骤 549

三、潮汐电站开发规模的估算 549

第三节 潮汐电站布置及潮汐能利用原则 549

一、小型潮汐能电站的草创 550

第四节 中国潮汐能开发利用情况 550

三、双水库布置及发电程序 550

(一)高水库操作程序 550

(二)低水库操作程序 550

(三)装机容量及运行方式 551

(二)电站建筑物布置 551

二、江厦潮汐电站概述 551

(一)江厦潮汐电站位置 551

八、关于潮汐电站发电量在电力系统中的吸收问题 552

七、有关综合利用 552

(四)运行试验结果 552

第五节 潮汐电站规划设计要考虑的问题 552

一、电站的开发方式 552

二、机组机型选择 552

三、电站建筑物及施工 552

四、施工方法 552

五、泥沙淤积问题 552

六、防止海水腐蚀建筑物 552

二、电力政策的几次修改和推行过程 553

一、近期电力缺乏情况 553

九、大型潮汐电站的运行是否会影响潮汐本身的特性 553

第十一章 中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经过 553

第一节 综合情况 553

四、“九五”时期及十年计划中的水电发展规划 554

(三)利用率问题 554

三、关于水电站的投资工期和利用率的正确看法 554

(一)投资问题 554

(二)工期问题 554

五、水电开发的投资来源问题 555

六、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中国水能资源开发的展望 556

三、小水电发展较快的原因 559

二、发展小水电的方针政策 559

第二节 中国小水电的发展经过 559

一、小水电的水能蕴藏量及1985年开发情况 559

六、亚太地区小水电培训中心 560

五、建设农村电气化试点是 560

四、农村电气化标准 560

(三)?Cv等值线图的绘制 561

(二)年降水量统计特征值的计算 561

第十二章 水资源分类 561

第一节 降水量 561

一、计算任务 561

二、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的绘制 561

(一)降水量资料的收集审查插补展延 561

(一)区域降水量等值线图的转绘与加密 562

三、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及不同代表年降水量的计算 562

(四)等值线图的合理性检查 562

(二)区域年降水量的计算 563

(三)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等值线图的绘制 564

(二)水面蒸发器皿折算四系数 564

第二节 蒸发量 564

一、水面蒸发量 564

(一)计算任务 564

(二)多年平均年陆面蒸发量只能作为参考 566

(一)陆面蒸发量的估算 566

(四)水面蒸发量的年内、年际变化 566

二、陆面蒸发量 566

(一)干旱指数 567

三、干旱指数与旱涝分析 567

(二)旱涝分析 568

(六)年径流量的系列代表性分析 569

(五)年径流量统计特征值的计算 569

第三节 河川径流量 569

一、计算任务 569

二、河川径流量资料的统计 569

(一)河川径流量均指已作径流还原计算的天然径流量 569

(二)年径流量按日历年统计 569

(三)研究范围内各站均以同步系列资料计算统计特征值 569

(四)径流量资料的插补延展 569

(一)代表站的选择 570

三、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深?和年径流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的绘制 570

(一)滨湖水网已径流量的估算 571

四、特殊地区沙川经流量的估算 571

(二)选用适当比例尺的工作底图 571

(三)年径流统计特征值?.Cv 571

(四)RCv等值线图的色绘和合理性检查 571

(三)岩溶区径流量的估算 572

(二)高原湖区产水量的估算 572

(一)径流的年际变化 573

五、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 573

一、代表站法 576

第四节 区域河川径流量计算 576

(二)径流的年内变化 576

三、年降水径流关系法 577

二、等值线图法 577

二、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578

一、评价对象和计算任务 578

四、流域水文模型法 578

五、基于热平衡原理的经验公式法 578

第十三章 地下水资源量 578

第一节 概述 578

一、计算公式 579

第二节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 579

三、评价类型区的划分 579

四、计算方法 579

(三)常用的几种分割河川基流的方法 580

(二)代表性水文站的选择 580

二、河川基流量 580

(一)定义 580

(五)不同代表年的年河川的基流量 581

(四)多年平均年河川基流量 581

(七)无实测径流资料地区河川基流量的推求 582

(六)河川基流量的特征参数 582

一、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583

第三节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 583

三、其他排泄量计算 583

(一)河床潜流量?潜 583

(二)山前侧向流出量?侧出 583

(三)山前泉水出露量?泉 583

(四)潜水蒸发量?山 583

(五)地下水开采的净消耗量?山 583

(一)降水入渗补给量?p 584

三、各项补给量的计算 584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g平 584

(一)以总补给量估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g 584

(二)河道渗漏补给量?洒渗 587

(三)渠系渗漏补给量?渠渗 588

(七)越层补给量?越补和人工回灌补给量?人工 589

(六)山丘区侧渗地下水补给量?侧山 589

(四)渠灌田间渗漏补给量?渠灌 589

(五)水库(湖泊,闸坝)蓄水体渗漏补给量?库渗 589

(一)平原区潜水蒸发量?g平 590

四、以总排泄量估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g平计算公式 590

(二)平原区地下水河道排泄量?g平 591

一、以总补给量估算平原区区域地下水资源量?g平 592

第四节 平原区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平 592

(三)多年调节计算法 593

(二)可开采系数法 593

二、以总排泄量估算平原区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平 593

第五节 地下水可开采量 593

(一)实际开采量调查法 593

(一)水稻田降水灌溉入渗补给量 594

一、补给量的计算 594

第六节 南方滨湖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估算 594

一、混合区区域地下水资源 595

第七节 混合区区域地下水资源量 595

(二)旱地及水田旱作期降水入渗补给量 595

(三)河湖渗漏补给量 595

二、排泄量的估算 595

(一)河湖排泄量 595

(二)旱地及水田旱作期潜水蒸发量 595

(三)计算平原区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平 596

(二)计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山 596

二、平原区和全区的地下水资源量 596

(一)计算山丘区区域地下水资源量?g山 596

(四)计算混合区区域地下水资源量? 597

二、主要内容 598

一、发展简史 598

第十四章 水资源保护 598

三、水质 599

(七)制订水法 599

(一)水质调查与评价 599

(二)水体污染物质迁移,转化,降解和自净规律研究 599

(三)水质模型研究 599

(四)水环境保护标准研究 599

(五)制订水质规划提出水污染防治措施 599

(六)水质管理 599

(一)水质调查 600

(三)水质测站 601

(二)水质监测 601

(五)水质化学分析 602

(四)水污染遥感监测 602

(六)水质评价 603

四、综合水质模型 604

2.扩散模型 605

1.推流模型 605

(一)河流水质模型 605

(三)河口水质模型 606

(二)湖泊水质模型 606

3.槽列模型 606

(四)水温模型 607

(五)水库一维水温模型 608

4.石英晶体温度计 608

1.玻璃管充液温度计 608

2.电阻温度计 608

3.垫电偶温度计 608

四、水污染源类型 609

三、水污染特点 609

第十五章 水污染 609

一、水污染类型 609

二、污染物来源 609

(二)酸碱水污染 610

(一)化学水污染 610

(四)有机物水污染 611

(三)无机物水污染 611

(五)热污染 612

(六)生物水污染 613

3.污染机理 614

2.污染来源 614

(七)次生水污染 614

(八)岸边污染带 614

(九)地下水污染 614

1.污染类型 614

二、化学效应 615

一、物理效应 615

4.污染检测 615

5.污染防治 615

第十六章 环境效益 615

第一节 环境效应 615

第二节 水污染源管理 616

六、人体健康效应 616

三、生态效应 616

四、经济效应 616

五、社会效应 616

第三节 规划目的和原则 617

三、管理措施 617

一、发展简史 617

二、管理内容 617

(四)评价决策 618

(三)模拟优化 618

一、湖泊水质规划 618

(一)提出规划目标 618

(二)建立模型 618

三、水系污染防治工程 619

(六)土地处理工程 619

第四节 水污染防治工程 619

一、单元废水处理工程 619

二、废水处理系统工程 619

(一)一级污水处理工程 619

(二)二级污水处理工程 619

(三)三级污水处理工程 619

(四)生物塘处理工程 619

(五)氧化沟 619

2.土地处理的机理 620

1.土地处理的效率 620

(一)污水排海工程 620

(二)污水土地处理 620

4.从污水中回收有用物质 621

3.用于养殖水生物 621

(三)污水资源化 621

1.用作低质水源 621

2.用于灌溉 621

二、环境层次系统 622

(二)评价方法 622

第十七章 环境影Ⅱ向评价 622

一、环境影响评价分类和方法 622

(一)评价分类 622

三、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623

2.发展趋势 623

(一)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623

1.发展历史 623

(一)发展过程 624

四、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624

五、水利工程施工环境影响评价 625

(四)评价方法 625

(二)评价内容 625

(三)评价程序 625

9.施工总布置对环境的影响 626

8.场内外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626

(一)评价内容 626

1.施工对水质的影响 626

2.施工对大气的影响 626

3.施工噪声的影响 626

4.施工废渣的影响 626

5.施工对地貌景观及文物古迹的影响 626

6.施工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626

7.施工方案对环境的影响 626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 627

(三)环境影响评价法规 628

(三)水量输入区 629

(二)输水通过区 629

六、跨流域调水环境影响评价 629

(一)水量输出区 629

二、基本关系式 630

一、计算任务 630

第十八章 水资源总量 630

第一节 概述 630

一、山丘区区域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山 631

第二节 区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631

三、水资源总量的实用计算公式 631

(二)平原区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平 632

(一)平原区的当地水资源量与过境水资源量 632

二、平原区水资源总量 632

(三)平原区区域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平 633

三、兼有山丘,平原地貌的混合区区域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 634

五、水资源总量计算中的水平衡分析 635

四、区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计算公式汇总 635

第三节 区域不同代表年水资源总量 637

第四节 地下水开采条件下的水资源总量 638

一、水资源系统分析模型化 639

第十九章 水资源系统分析 639

二、地表水系统分析模型 640

三、地下水系统分析模型 641

(四)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 642

(三)集中参数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 642

(一)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642

(二)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模型 642

(一)方案决策模型 643

四、防洪系统分析模型 643

(一)确定变量 644

五、灌溉系统分析模型 644

(二)分析计算模型 644

(三)约束条件 645

(二)目标函数 645

六、水质模型 646

1.模型的类型 647

(一)水库(水电站)系统分析模型 647

6.发展概况 648

5.模型举例 648

2.目标函数 648

3.约束条件 648

4.求解方法 648

2.单一目标的最优化 649

1.目标的最优化 649

(二)水资源系统分析最优化 649

(三)水资源系统经典最优方法 650

3.多目标最优化是指具有两个以上目标的最优化 650

1.确定性线性规划 652

(四)水资源系统线性规划 652

2.随机线性规划 653

3.整数规划 654

1.非线性函数最优化的数值法 655

(五)水资源系统非线性规划 655

3.非线性规划在水资源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656

2.非线性函数最优化的解析法 656

2.水资源系统的数学模拟程序 657

1.数学模拟的特点 657

(六)水资源系统数学模拟技术 657

(七)水资源系统动态规划 658

3.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发展简史 658

1.离散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659

(八)水资源大系统最优化 661

2.应用与发展 661

一、水资源供需分析工作的任务与内容 663

第一节 概述 663

第二十章 水资源供需分析 663

(一)代表年及相应的保证率 664

四、代表年及代表年选择 664

二、分区 664

(一)分区的目的 664

(二)分区原则 664

(三)分区方法 664

(四)分区大小 664

三、水平年 664

五、计算时段 665

(二)代表年的选择 665

二、农业灌溉用水量 666

一、概述 666

第二节 需水量 666

1.工业用水量的组成 667

(二)工业用水量的组成和计算方法 667

三、工业用量 667

(一)工业用水的分类 667

1.按取用水源分类 667

2.按工业用水在生产中起的作用分类 667

3.按行业分类 667

2.单位产值综合定额 668

1.单位产品用水定额 668

2.工业用水的计算方法 668

(三)工业用水评价指标 668

3.分行业用重复利用率提高法预测未来的工业用水量 669

2.相关法 669

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669

4.火电厂用水的评价指标 669

(四)工业用水量的预测 669

1.趋势法 669

四、城市生活用水 670

(一)供水工程设施 671

一、概述 671

五、农村生活用水牲畜用水和其他用水 671

六、河道内用水 671

(一)按清污比值法估算 671

(二)由允许超标率研究防污临界流量 671

第三节 可供水量 671

(一)年调节水库可供水量的计算 672

二、蓄水工程的可供水量 672

(二)可供水量的定义 672

(二)多年调节水库可供水量的计算 673

3.水库,塘坝灌溉水利计算查算图法 674

2.抗旱天数,灌溉面积估算法 674

(三)估算小型蓄水工程可供水量的简化法 674

1.复蓄指数法 674

三、引水、提水工程的可供水量 675

五、区域可供水量 676

四、地下水可供抽量 676

一、供需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677

第四节 供需分析 677

六、可供水量的预测 677

三、供需分析成果的综合评价 678

二、实例 678

第一节 总供给与总需求大致平衡的调整意见 681

第二十一章 关于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意见 681

二、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 682

一、巩固水利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现有工程作用 682

第二节 主要解决途径 682

三、保护水源控制污染的继续发展 684

五、进一步合理开发当地水资源 685

四、上、下游兼顾合理调配水资源 685

七、沿海缺水城市和有苦咸水资源的地方,应利用海水和苦咸水以替代一部分淡水 686

六、举办跨流域调水的工程 686

三、国家在安排工矿城镇布局和调整农业结构时,应充分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 687

二、国家对全国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既要有部门分工又要加强综合协调 687

第三节 几项方针政策建议 687

一、制订全国和各个地区的中长期供水计划并作为城市工矿和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687

第二十二章 2000年水资源供需预测 688

四、下决心增加供水工程投资 688

第一节 2000年需水量预测 689

一、灌溉需水量 692

第二节 农村需水量 692

二、林牧业灌溉需水量 695

三、农村人畜及其他需水量 696

一、工业产值发展指标 698

第三节 工业需水量 698

三、2000年全国工业需水量 699

二、万元产值取用水量 699

第四节 城市生活需水量 701

第六节 2000年各部门需水量 702

第五节 水电、航运、水产及环境等河道内用水 702

第一节 新建工程的设想 705

第二十三章 2000年可供水量预测 705

第二节 2000年可供水量 706

第三节 新增可供水量投资分析 708

第四节 200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709

第二十四章 2000年水资源供需分析 712

第一节 溶解氧 719

第一章 地表水质参数 719

水处理卷 719

第一篇 地表水污染 719

第二节 生化需氧量(BOD) 722

二、BOD测试中的动力学 723

一、BOD测试中的销化作用 723

三、BOD测试可能遇到的问题 724

四、BOD测试的相关问题 725

二、化学需氧量(COD) 726

一、高锰酸盐指数 726

第三节 化学氧化测试 726

第五节 固定氮 728

第四节 总有机碳(TOC) 728

第六节 磷和磷酸盐 729

第七节 合成洗涤测 730

第八节 碱度 732

第九节 酸度 734

第二章 天然水水质 735

第一节 地表水中的毒物 738

第二节 水中重金属 739

第三节 水中的农药 740

第四节 水中的氨 742

第三章 水和疾病 745

第一节 水传染及水疾病 747

第二节 水基疾病 750

第三节 水与相关的昆虫媒介疾病 752

第四节 污水厂排出物中的致病生物 753

第五节 粪便污染的细菌指示剂 756

第六节 细菌指示剂的应用 759

第四章 油污染 761

第一节 油对地表水的影响 763

第二节 油的鉴别 764

第三节 预防溢油 765

第四节 溢油的清除 767

第五节 溢油事故应急措施 772

第五章 温度效应和热污染 773

第二节 温度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774

第一节 地表水体的自然水温 774

第三节 温度与鱼 776

第二节 富营养化的危害 778

第一节 湖泊营养状态分类 778

第六章 富营养化 778

一、藻类生长与限制因子 780

第三节 生长条件与限制因子 780

第四节 富营养化预测模型 781

二、营养物质来源 781

一、外环境控制措施 782

第五节 富营养化的控制 782

二、内环境防治法 783

第七章 酸沉降及其对地表水的影响 784

第八章 矿井酸排放 791

第九章 暴雨污水排放和城市地表水径流 792

第一节 合流制和分流制排水系统 793

第二节 合流制暴雨污水排放 795

第三节 暴雨污水溢流系统的设计和运行 797

第四节 城区暴雨雨水径流 799

第十章 地表水污染控制管理机构 802

三、地下水 812

二、湖泊和水库水 812

第二篇 工业水处理 812

第一章 水及工业用水预处理 812

第一节 工业用水的各种水源及其特点 812

一、江河水 812

(一)天然水中碳酸化合物 814

一、天然水的化学特征 814

第二节 天然水的化学特征及工业用水水质要求 814

(二)天然水的酸度 816

(四)天然水的硬度 817

(三)天然水的碱度 817

(二)冷却用水 818

(一)锅炉用水 818

二、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 818

三、溶解物质 819

二、股体物 819

第二章 工业用水预处理 819

第一节 天然水中的杂质 819

一、悬浮物 819

一、混凝 821

第二节 工业用水预处理 821

二、沉淀与澄清 826

三、过滤 827

四、除铁 828

五、软化 829

六、除氯 830

一、水处理药剂的鉴别 831

第一节 水处理药剂分析的基本内容 831

第三章 常用水处理药剂的分析 831

一、硫酸亚铁的分析 832

第二节 无机水处理药剂的分析 832

二、杂质的检查 832

三、有效成份含量的测定 832

二、硫酸铝的分析 833

一、羟基乙叉二膦酸及其钠盐(HEDP)的分析 838

第三节 有机膦酸类处理药剂的分析 838

二、氨基三甲叉膦酸(ATMP)的分析 842

三、乙二胺四甲叉膦酸钠(EDTMPS)的分析 844

一、聚炳烯酸及聚丙烯酸钠的分析 848

第四节 聚羧酸类水处理药剂的分析 848

二、水解聚马来酸酐的分析 852

一、活性物含量的测定 854

第五节 季铵盐的分析 854

1.经济水平低而排污量大 856

一、我国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856

二、铵盐含量的测定 856

第四章 工业节水减污与医院水处理技术 856

第一节 工业节水减污 856

2.我国工业排污量仍在增长 857

3.水资源短缺进一步加剧 861

4.节水减污问题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862

1.确定节水减污方案 864

二、工业节水减污的实施 864

2.节水减污的实施 869

二、医院污水处理的基本原则 872

一、医院污水处理的必要性 872

第二节 医院污水处理技术 872

三、医院污水处理 875

1.化粪池 876

五、医院规模和操作管理水平 876

四、医院污水的水质特点 876

2.格栅 877

4.沉淀池 878

3.调节池 878

2.接触氧化池的构造形式 880

1.工艺特点 880

六、生物按触氧化 880

七、塔式生物滤池 881

4.设计计算 881

3.填科的类型和规格 881

2.生物转盘的构造 882

1.工艺特点 882

1.工艺特点 882

2.塔滤的构造 882

八、生物转盘 882

(二)提升式自动定比加氯系统 883

(一)自动同步双虹吸加氯系统 883

第三节 医院污水的消毒与排污 883

一、液氯消毒法 883

(四)定量投配池和接触消毒池 884

(三)间歇式人工加氯系统 884

第四节 氯化消毒机理及影响因素 885

(三)离子交换法 885

二、医院特种污水的处理 885

(一)贮存法 885

(二)稀释法 885

(二)接触时间 886

(一)混合 886

一、氯化消毒的机理 886

二、氯化消毒的影响因素 886

(三)余氯 887

(六)干扰物质 888

(五)PH值 888

(四)水温 888

(十一)污水的新鲜性 889

(十)含菌量和种类 889

(七)污水水质 889

(八)悬浮物 889

(九)有机物 889

三、氯化消毒法的特点 890

(十二)洗涤剂 890

(一)次氯酸钠法消毒 893

一、活性污泥法的典型工艺流程 894

第五节 活性污泥法污水厂的运转管理 894

(二)二氧化氯消毒 894

(三)氯片消毒 894

(四)漂白粉消毒 894

二、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转管理 895

三、沉砂池 896

四、沉淀池 897

五、曝气池 900

(一)活性污泥培养 902

六、活性污泥的培养和微生物对活性污泥状况指标 902

(二)微生物对污泥状况的指标 903

七、曝气池供氧 904

八、活性污泥的回流 905

(二)从维持曝气池一定的污泥浓度(MLSS)为依据,计算排泥量 908

(一)根据活性污泥30分钟沉降比按经验决定排放量 908

九、剩余活性污泥的排放 908

(五)泥龄控制法 909

(四)根据Xe/Xr来计算排泥量 909

(三)保持稳定的污泥BOD5负荷计算排泥量 909

十、活性污泥膨胀及控制对策 912

(一)活性污泥的沉降 913

十一、二次沉淀池 913

(三)二沉池工艺控制参数 914

(二)二次沉淀池的工况 914

十二、二次沉淀池的污泥上浮 915

(二)短期污水减少,停电等 916

(一)沧沫问题 916

十三、其他异常问题 916

(一)污水处理厂的设备及其管理要点 917

一、污水处理厂的设备管理 917

第六节 污水处理厂主要设备的运转管理 917

(三)设备管理资料 918

(二)污水处理厂设备的完好标准和修理周期 918

二、水泵 919

(一)污水泵的操作和管理要点 920

(三)日常维护保养工作 921

(二)上海泵站管理工人通过实践总结出的泵站管理六勤工作法 921

(四)故障及排除 922

(二)罗茨鼓风机的操作 923

(一)罗茨鼓风机的工作原理 923

三、罗茨鼓风机 923

(一)开机前的准备 925

四、离心鼓风机 925

(三)罗茨鼓风机的保养 925

(五)紧急停机 926

(四)停机 926

(二)运转 926

(三)运行中的巡视 926

五、螺旋泵 927

(六)保养要求 927

(一)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概述 928

一、污水处理厂的安全生产 928

六、表面曝气机 928

第七节 污水处理厂的其它管理工作 928

(二)安全生产制度 929

(三)防毒气 930

(四)安全用电 931

(六)化验室安全知识 932

(五)防溺水和防高空坠落 932

二、污水处理厂的劳动管理 933

三、污处理厂的绿化,卫生管理 935

二、冷却塔 937

一、冷却水系统 937

第三篇 循环冷却水处理 937

第一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 937

(二)补充水量M(m3h) 939

(一)浓缩倍数 939

三、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939

(四)操作运行时系统中离子浓度的变化 940

(三)排污水量B(m3h) 940

(一)水垢 941

一、沉积物的分类 941

第二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沉积物及其控制 941

第一节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沉积物 941

二、水垢析出的判断 942

(二)污垢 942

(一)碳酸钙析出的判断 943

(二)磷酸钙析出的判断 947

(三)硅酸盐垢析出的判断 950

(二)管壁西侧为流体的传热原理 951

(一)管壁西侧为流体的传热基本方程 951

三、污垢热阻 951

(四)污垢热阻的测定和计算 952

(三)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952

(一)从冷却水中除去成垢的钙离子 953

一、水垢的控制 953

第二节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沉积物的控制 953

(三)投加阻垢剂 954

(二)加酸或通CO2气,降低PH、稳定重碳酸盐 954

(四)增加旁滤设备 955

(三)投加分散剂 955

二、污垢的控制 955

(一)降低补充水浊度 955

(二)做好循环冷却水水质处理 955

第一节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速度的表示方法 956

第三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金属的腐蚀及其控制 956

二、冷却水中金属腐蚀的机理 957

一、液滴试验 957

第二节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的机理 957

(二)伊文思极化图 958

(一)极化曲线 958

三、伊文思极化图 958

三、缝隙腐蚀 959

二、电偶腐蚀 959

第三节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的形态 959

一、均匀腐蚀 959

四、孔蚀 960

七、应力腐蚀破裂 961

六、磨损腐蚀 961

五、选择性腐蚀 961

二、阴离子 962

一、PH值 962

第四节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的影响因素 962

(四)硫化氢 963

(三)氨 963

三、综合剂 963

四、硬度 963

五、金属离子 963

六、溶解的气体 963

(一)氧 963

(二)二氧化碳 963

七、浓度 964

(六)氯 964

(五)二氧化硫 964

十一、温度 965

十、电偶 965

八、悬浮固体 965

九、流速 965

(一)缓蚀剂和缓蚀率 966

一、添加缓蚀剂 966

第五节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控制指标 966

第六节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的控制方法 966

(二)缓蚀剂的分类 967

(四)常用的冷却水缓蚀剂 968

(二)冷却水缓蚀剂应具备的条件 968

(六)协同作用和复合缓蚀剂 972

(五)发展趋向 972

(一)碳钢的腐蚀速度与PH值的关系 973

二、提高冷却水的PH值 973

(三)碱性冷却水处理 974

(二)提高PH值控制碳钢腐蚀的原理 974

(四)提高冷却水PH值的方法 975

(六)碱性冷却水处理用的复合缓蚀剂 976

(五)提高PH值后遇到的问题 976

(七)应用实例 977

(一)概述 978

三、使用耐蚀材料换热器 978

(二)聚丙烯换热器 979

(四)展望 980

(三)石墨改性聚丙烯 980

(二)防腐涂料的作用机理 981

(一)防腐涂料的基本组成 981

四、用防腐涂料涂覆 981

(三)环氧三聚氰胺甲醛防腐涂料 982

第三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微生物及其控制 983

(五)优缺点 983

(四)应用实例 983

(一)产粘泥细菌 984

一、细菌 984

第一节 冷却水系统中引起故障的微生物 984

(三)产硫化物细菌 985

(二)铁沉积细菌 985

三、藻类 986

一、真菌 986

(四)产酸细菌 986

一、铁和低碳钢 987

第二节 冷却水系统中金属的微生物腐蚀 987

四、镍和镍合金 988

三、铜和铜合金 988

二、不锈钢 988

六、非金属材料 989

五、钛和钛合金 989

三、采用杀生涂料 990

二、控制水质 990

第三节 冷却水系统中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990

一、选用耐蚀材料 990

九、噬菌体法 991

八、混凝沉淀 991

四、阴极保护 991

五、清洗 991

六、防止阳光照射 991

七、旁流过滤 991

第四章 冷却水系统的清洗和预膜 992

十、添加杀生剂 992

(三)冲洗 993

(二)吹气 993

第一节 冷却水系统中的沉,积物及其来源 993

第二节 物理清洗 993

一、物理清洗的方法 993

(一)捅刷 993

第三节 化学清洗 994

二、优缺点 994

(四)反冲洗 994

(五)高压水力清洗 994

(六)刮管器清洗 994

(七)胶球清洗 994

(二)酸清洗 995

(一)碱清洗 995

一、分类 995

(一)按清洗方式分 995

(二)按使用的清洗剂分 995

(三)按清洗的对象分 995

(四)按是否停车分 995

二、化学清洗的方法 995

(五)杀生剂清洗 997

(四)表面活性剂清洗 997

(三)络合剂清洗 997

二、老设备的清洗 998

一、新设备的清洗 998

三、优缺点 998

第四节 不同情况下的清洗 998

一、预膜的目的 999

第六节 预膜 999

第五节 钝化 999

一、钝化 999

二、钝化的目的 999

三、钝化处理 999

三、预膜的时机 1000

(二)提高浓度的预膜方案 1000

二、预膜方案的分类 1000

(一)专用配方的预膜方案 1000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