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杂种优势》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卢庆善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1670337
  • 页数:492 页
图书介绍:《农作物杂种优势》全书16篇,分为两部分:前17章从杂种优势利用到历史发展入手,论述了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杂种优势利用与雄性不育、杂技团种优势利用与群体改良、杂种优势固定与无融合生殖以及杂种优势的生物学等;后9章分别叙述了玉米、高梁、水稻、小麦、谷子、大豆、向日葵、油菜、蔬菜和棉花等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现状、成就、技术特点和育种方法等。本书编著资料取材丰富,吸收了杂种优势利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翔实,论述新颖,系统性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的专著。本书可供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师范,生命科学院校师生参考。

前言 1

第一章 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述 1

第一节 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简史 1

第二节 杂种优势的概念 5

一、杂种优势概念的由来 5

二、杂种优势概念的分类 6

三、杂种优势的度量 7

一、杂种优势现象 8

第三节 杂种优势现象和表现 8

二、杂种优势的表现 9

三、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 14

第四节 杂种优势的生理表现特点 18

一、营养吸收的杂种优势 18

二、光合速率的杂种优势 18

三、呼吸作用的杂种优势 21

四、物质合成的杂种优势 22

主要参考文献 24

一、显性理论 27

第一节 杂种优势的遗传原因 27

第二章 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 27

二、超显性理论 30

三、显性和超显性理论讨论 32

四、遗传平衡理论 32

五、异质结合理论 34

六、有机体生活力理论 34

第二节 杂种一代性状的遗传表现 35

一、玉米 35

二、高粱 40

三、小麦 46

第三节 杂种优势的研究方法 49

一、数量遗传学研究法 49

二、群体遗传学研究法 57

三、分子数量遗传学研究法 59

主要参考文献 61

第三章 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63

第一节 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提条件 63

一、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原则 63

二、作物繁殖方式和杂种优势利用 64

三、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65

第二节 亲本系(自交系)的选育和改良 67

一、亲本系(自交系)的选育 68

二、亲本系(自交系)的改良 70

第三节 亲本系配合力测定 71

一、配合力的概念 71

二、配合力的分类 72

三、配合力的测定 72

一、杂交种的类型 82

第四节 配合力育种方法 82

二、亲本选配 83

三、育种方法 85

四、自交系的改良方法 87

主要参考文献 88

第四章 杂种优势利用与雄性不育 90

第一节 雄性不育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作用 90

第二节 雄性不育研究概况 90

一、雄性不育的特征 93

第三节 雄性不育的特征和遗传 93

二、雄性不育的遗传 96

第四节 雄性不育的细胞学基础 98

第五节 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创造和选育方法 100

一、雄性不育系的创造 100

二、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选育方法 101

三、核型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104

第六节 雄性不育的利用 105

一、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 106

二、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种 108

第七节 其他类型杂交种的研究和应用 110

一、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利用 110

二、化学诱变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利用 117

第八节 雄性不育恢复系的创造和选育 119

一、雄性不育恢复系的创造 120

二、雄性不育恢复系选育方法 120

主要参考文献 121

第五章 杂种优势利用与群体改良 124

第一节 群体改良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作用 124

一、群体改良的提出和效果 125

第二节 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 125

二、群体改良的原理 127

三、轮回选择的作用 129

四、轮回选择法 129

第三节 雄性不育在群体改良中的作用 139

一、雄性不育方便轮回选择 139

二、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在群体改良中的应用 139

三、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在群体改良中的应用 142

一、复合杂交群体的组成 144

第四节 杂交群体的组成和改良 144

二、高粱随机交配群体的组成 145

三、综合种群体的组成 148

主要参考文献 149

第六章 杂种优势的生物学 151

第一节 杂种优势与酶 151

一、杂种优势与氧化酶 151

二、杂种优势与同工酶 153

三、基因—酶—杂种优势 155

一、杂种优势与赤霉素 157

第二节 杂种优势与激素 157

二、杂种优势与酵母活素物质 158

第三节 杂种优势与线粒体 159

第四节 杂种优势与叶绿体 163

第五节 杂种优势与生物技术 167

一、杂种优势与RFLP 167

二、杂种优势与DNA含量 168

三、杂种一代中的基因表达与杂种优势 172

四、基因网络体系与杂种优势 173

主要参考文献 174

第七章 杂种优势固定与无融合生殖 177

第一节 杂种优势衰退的原因 177

一、杂种二代杂种优势的衰退现象 177

二、杂种优势衰退的原因 178

第二节 杂种优势固定的方法和途径 179

一、无性繁殖法 179

二、多倍体法(双二倍体法) 180

三、染色体易位法 181

一、无融合生殖概述 182

第三节 无融合生殖 182

五、无融合生殖法 182

四、组织培养法 182

二、无融合生殖胚囊形成的细胞学 185

三、无融合生殖的起源和遗传基础 188

四、无融合生殖系获得的方法与鉴定技术 191

五、无融合生殖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96

六、无融合生殖研究前瞻 200

主要参考文献 200

一、国外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发展 202

二、我国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简况 202

第一节 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概述 202

第八章 玉米杂种优势利用 202

第二节 玉米杂种优势的表现 203

一、产量及其组分的优势表现 203

二、植株性状的优势表现 204

三、品质性状的优势表现 205

四、生理性状的优势表现 205

第三节 玉米自交系选育及其配合力测定 207

一、自交系选育 207

二、自交系配合力 216

一、玉米雄性不育性的种类 221

第四节 玉米雄性不育性的利用 221

二、雄性不育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选育 223

三、雄性不育性的利用 227

第五节 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 228

一、玉米杂交种选育 228

二、强优势杂交组合选配 233

三、杂种优势预测 236

主要参考文献 237

第一节 杂交水稻研究的历史回顾 240

第九章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240

第二节 水稻杂种优势的表现 241

第三节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242

一、三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育种 242

二、两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育种 250

三、化学杀雄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 257

第四节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258

一、栽培稻演化和分类 258

四、籼、粳稻遗传差异及其杂种优势 259

三、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表现 259

二、水稻广亲和品种及广亲和基因 259

五、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 261

第五节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展望 261

一、超级杂交水稻育种 261

二、水稻杂种优势固定——一系法杂交水稻 262

三、生物技术在杂交水稻研究中的应用 263

四、杂交水稻的品质改良 264

主要参考文献 266

一、小麦杂种优势研究概述 269

第十章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 269

第一节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价值 269

二、小麦杂种优势的表现 270

第二节 小麦杂种优势的遗传生理基础 272

一、杂种性状的显隐性表现 272

二、雄性不育小麦的细胞学特点 273

第三节 小麦雄性不育系类型、遗传和应用 274

一、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274

二、核不育类型雄性不育系 277

三、光温敏雄性不育系 279

四、化学杀雄产生不育系 282

第四节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284

一、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原则 284

二、优势组合的选配 285

三、小麦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选育 285

四、杂种小麦的制种技术 286

主要参考文献 289

第一节 高粱杂种优势的表现 290

一、籽粒和生物学产量优势 290

第十一章 高粱杂种优势利用 290

二、生理性状优势 293

三、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 296

第二节 高粱“三系”及其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作用 299

一、高粱杂种优势利用的早期尝试 299

二、细胞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及其表现 299

三、高粱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的类型及其意义 302

四、雄性不育系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 304

五、无融合生殖与杂种优势固定 305

一、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选育 306

第三节 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306

二、雄性不育恢复系选育 308

三、高粱群体改良 311

四、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配合力测定 311

第四节 高粱杂交种的组配、鉴定和繁育 313

一、杂交亲本系选配的依据 313

二、杂交种产量鉴定 313

三、杂交种制种技术 315

一、利用同工酶和DNA技术分析种质资源多态性 317

第五节 生物技术在高粱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 317

二、利用分子标记测定杂种优势 319

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简介 319

主要参考文献 321

第十二章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 324

第一节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概述 324

一、油菜类型及其分布 324

二、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发展 325

第二节 油菜杂种优势的表现 327

一、产量等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327

二、生理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330

第三节 油菜类型和雄性不育性 334

一、不同类型油菜的主要繁殖方式 334

二、油菜自交的亲和性和不亲和性 336

三、油菜杂交的亲和性和不亲和性 337

四、油菜雄性不育性 339

第四节 油菜杂种优势的利用 344

一、油菜主要性状遗传 344

二、自交系选育方法 352

三、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353

主要参考文献 358

第十三章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 361

第一节 棉花杂种优势研究概述 361

第二节 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 362

一、棉花杂种优势的综合表现 362

二、品种间和种间杂交种的杂种优势表现 364

第三节 棉花分类及主要性状遗传 367

一、棉花的起源和分类 367

二、棉花主要性状遗传 372

一、人工去雄杂交法 383

第四节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383

二、化学杀雄杂交法 384

三、雄性不育系杂交法 384

第五节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技术 387

一、强优势杂交组合选配 387

二、提高杂交制种效率技术 389

三、杂种优势的多代利用 390

四、高产栽培技术 391

主要参考文献 391

一、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简况 393

第十四章 谷子杂种优势利用 393

第一节 谷子杂种优势利用概述 393

二、谷子杂种优势表现 394

三、谷子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394

第二节 谷子雄性不育性的类型及生物学基础 396

一、谷子雄性不育的类型及遗传 396

二、谷子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 398

第三节 谷子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400

一、谷子雄性不育的主要来源 400

二、谷子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的选育 402

三、“Ch型”显性核不育的发现与利用 403

四、谷子核隐性高度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405

五、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 406

第四节 谷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选育 407

一、优良恢复系的标准 407

二、优良恢复系的来源及选育途径 408

三、恢复系的选育方法 408

一、谷子杂交种亲本选配原则 410

二、谷子杂交制种技术 410

第五节 谷子杂交种组配及繁制种技术 410

三、谷子雄性不育系繁育技术 411

主要参考文献 412

第十五章 大豆、向日葵杂种优势利用 413

第一节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 413

一、大豆杂种优势表现 413

二、大豆主要性状遗传表现 417

三、大豆雄性不育性的类型 420

四、大豆杂种优势利用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423

一、向日葵杂种优势利用概述 424

第二节 向日葵杂种优势利用 424

二、向日葵杂种优势的表现 427

三、向日葵分类和主要性状遗传 431

四、向日葵雄性不育性 437

五、向日葵杂交种的选育 444

主要参考文献 449

第十六章 蔬菜杂种优势利用 453

第一节 蔬菜杂种优势利用概况 453

一、国外蔬菜杂种优势利用概述 453

二、我国蔬菜杂种优势利用概述 454

第二节 大白菜杂种优势利用 456

一、大白菜杂种优势表现 456

二、大白菜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456

三、大白菜强优势杂交种选配 460

四、大白菜高产制种技术 461

第三节 甘蓝杂种优势利用 462

一、甘蓝杂种优势表现 462

二、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利用 463

三、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 466

四、甘蓝优良杂交种选配及其制种技术 468

第四节 萝卜杂种优势利用 469

一、萝卜杂种优势表现 469

二、萝卜雄性不育系选育和利用 470

三、萝卜自交不亲和系和指示性状利用 473

四、萝卜优良杂交种选配及其制种技术 474

第五节 番茄杂种优势利用 475

一、番茄杂种优势表现 475

二、番茄雄性不育系选育和利用 476

三、番茄优良杂交种选配 479

四、杂交种制种技术 480

第六节 黄瓜杂种优势利用 481

一、黄瓜杂种优势表现 482

二、黄瓜雌性系的选育和利用 483

三、强优势杂交种选配和人工杂交制种 485

第七节 辣椒杂种优势利用 486

一、辣椒杂种优势表现 486

二、辣椒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486

三、辣椒杂交制种技术 489

主要参考文献 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