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肿瘤疾病的形成和诊断特点 3
第一节 肿瘤疾病的形成 3
目录 3
上篇 肿瘤学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进展 3
一、诊断程序 4
第二节 肿瘤疾病的诊断特点 4
(二)肿瘤的局部症状 6
(一)肿瘤的全身表现 6
二、肿瘤病史与早期发现 6
(三)肿瘤的中医诊断 7
(一)X线检查方法 8
三、影像学诊断 8
(三)MRI检查技术 9
(二)CT检查技术 9
四、病理学诊断 10
(二)新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学中的应用 11
(一)肿瘤病理学的常用方法 11
五、临床实验室检查 12
(二)基因类肿瘤标志物 13
(一)常见的肿瘤标志物 13
(一)方法 16
一、组织病理学诊断 16
第二章 肿瘤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及其进展 16
第一节 肿瘤病理学简介 16
(三)组织病理学的局限性 17
(二)组织病理学诊断报告 17
(二)细胞病理学的局限性 18
(一)方法 18
二、细胞病理学诊断 18
二、免疫病理学 19
一、新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学中的应用 19
第二节 肿瘤病理学新进展 19
四、图像分析技术 20
三、电子显微镜技术 20
七、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 21
六、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21
五、染色体核型分析 21
九、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22
八、光谱核型分析 22
十、Southern印迹杂交法 23
十三、组织芯片技术 24
十二、Western蛋白印迹 24
十一、Northern印迹杂交法 24
十五、结语 25
十四、显微切割技术 25
一、X线检查方法 28
第一节 肿瘤的X线影像学诊断 28
第三章 肿瘤学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进展 28
(二)摄片 29
(一)透视 29
(四)造影检查 30
(三)体层摄片 30
二、常规X线检查的发展 31
(五)血管造影 31
二、CT机的发展 32
一、CT机成像的原理 32
第二节 CT机成像的原理和发展 32
(五)CT血管成像 33
(四)CT重建技术 33
三、CT检查技术 33
(一)平扫 33
(二)增强扫描 33
(三)薄层扫描技术 33
一、颅脑 34
第三节 CT扫描技术和检查方法 34
(六)CT仿真内镜 34
(七)CT灌注技术 34
四、肝、胆、胰、脾 35
三、胸部 35
二、五官和颈部 35
六、泌尿系 36
(三)直肠和结肠 36
五、胃肠道 36
(一)胃和十二指肠 36
(二)小肠 36
九、骨骼和软组织 37
八、肾上腺 37
七、腹腔及盆腔 37
二、磁共振成像技术 38
一、原理 38
第四节 MRI原理及技术发展 38
(二)梯度回波序列 39
(一)自旋回波序列 39
(一)T1加权像 39
(二)T2加权像 39
(三)质子密度加权 39
三、临床常用的脉冲程序 39
四、快速成像技术 40
(三)翻转回复序列 40
(三)磁共振血管成像 41
(二)磁共振水成像技术 41
五、快速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41
(一)功能成像 41
六、磁共振的特点和限度 42
一、肿瘤标志物的发展概况 45
第一节 概述 45
第四章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实验室检查 45
四、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46
三、肿瘤标志物的分类 46
二、肿瘤标志物的定义 46
(一)癌胚抗原 47
一、肿瘤胚胎性抗原标志物 47
第二节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及其应用评价 47
(二)甲胎蛋白 48
(一)CA125 49
二、糖类抗原标志物 49
(四)CA50 50
(三)CA19-9 50
(二)CA15-3 50
三、酶类标志物 51
(二)α-L-岩藻糖苷酶 52
(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52
四、激素类标志物 53
(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53
(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54
(一)降钙素 54
五、其他蛋白质类标志物 55
(三)儿茶酚胺类及其衍生物 55
(二)铁蛋白 56
(一)β2-微球蛋白 56
(二)乳腺癌诊断的标志物 57
(一)肺癌诊断的标志物 57
(三)凝溶蛋白 57
六、肿瘤标志物的联合应用 57
一、癌基因 58
第三节 基因类肿瘤标志物的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58
(三)肝癌诊断的标志物 58
(四)胰腺癌诊断的标志物 58
(五)卵巢癌诊断的标志物 58
(一)ras基因家族及其表达产物 59
(二)myc基因家族及其表达产物 60
(一)RB基因及其表达产物 61
二、抑癌基因 61
(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61
三、肿瘤标志物的合理选用与联合检测 62
(二)p53基因及其产物 62
(四)胰腺癌的诊断标志物 63
(三)肝癌的诊断标志物 63
(一)肺癌的诊断标志物 63
(二)乳腺癌的诊断标志物 63
第二节 分子诊断在肿瘤研究中的意义和应用 67
第一节 概述 67
第五章 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分子生物学进展 67
(二)放射免疫分析 68
(一)酶联免疫分析 68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诊断研究常用技术 68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技术 68
(一)核酸分子杂交 69
二、肿瘤的基因诊断技术 69
(三)放射免疫显像 69
(二)聚合酶链反应 70
(四)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71
(三)限制性酶切分析 71
(七)标记探针的制备 72
(六)凝胶电泳和脉冲凝胶电泳 72
(五)DNA序列测定 72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73
(九)DNA芯片技术 73
(八)定点诱变 73
一、免疫组织化学 74
二、DNA定量分析 75
(二)基因过表达的检测 76
(一)基因过表达的形式 76
三、肿瘤基因过表达及其检测 76
(一)基因突变的形式 78
四、基因突变及其检测 78
(二)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81
(二)RFLP的检测 83
(一)杂合型缺失和串联重复序列 83
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83
七、组织特异性转录子 84
(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 84
六、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 84
(一)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肿瘤 84
(一)端粒酶与肿瘤 85
九、端粒酶 85
八、病毒基因组 85
第五节 分子诊断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86
(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86
二、发病特点及生物学特性 91
一、概况 91
下篇 各系统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91
第六章 呼吸系统肿瘤 91
第一节 鼻咽癌 91
(一)症状和体征 92
三、临床表现 92
(二)鼻咽癌的扩展途径 93
(二)病理分型 94
(一)病理诊断 94
(三)检查方法 94
四、诊断 94
(一)常规X线检查 95
六、影像学诊断 95
五、临床诊断 95
(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 96
八、诊断标准及要点 97
七、EB病毒检查 97
(三)磁共振检查 97
(四)超声波及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97
(二)1997 UICC分期 98
(一)92分期 98
九、分期 98
(三)鼻咽增殖体 99
(二)鼻咽增生性结节 99
十、鉴别诊断 99
(一)鼻咽结核 99
(七)鼻咽恶性淋巴瘤 100
(六)鼻咽或颅底脊索瘤 100
(四)鼻咽纤维血管瘤 100
(五)蝶鞍区肿瘤 100
十一、鼻咽癌的治疗 101
(十二)颈部良性肿瘤 101
(八)颈部淋巴结转移性癌原发肿瘤不明 101
(九)颈淋巴结慢性炎 101
(十)颈淋巴结结核 101
(十一)颈部恶性淋巴瘤 101
(一)放射治疗 102
(二)化学治疗 103
(三)手术治疗 104
(四)鼻咽癌的治疗效果 105
(五)鼻咽癌的死亡原因 106
第二节 喉癌 107
(二)喉癌的浸润与扩散 108
(一)临床症状和体征 108
一、临床表现 108
三、影像学检查 109
二、诊断 109
(三)淋巴结播散 109
(四)检查方法 109
五、喉癌的检查诊断程序 110
四、病理诊断 110
七、鉴别诊断 111
六、临床分期 111
(一)手术治疗 112
八、治疗原则 112
(二)放射治疗 113
第三节 原发性肺癌 114
(三)化学治疗 114
(二)环境烟草烟雾 115
(一)吸烟 11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15
(六)肺部慢性疾病 116
(五)职业因素 116
(三)空气污染 116
(四)室内的氡气 116
(八)遗传易感性 117
(七)饮食与营养 117
(二)局部晚期肺癌的表现 118
(一)常见表现 118
二、临床表现 118
(三)副瘤综合征 119
(四)远处转移的临床表现 120
(二)实验室诊断 121
(一)临床诊断 121
三、诊断 121
(三)影像学诊断 122
(四)内镜检查 126
(五)病理诊断 127
四、诊断标准和要点 128
五、鉴别诊断 130
(二)肺部炎性病灶 131
(一)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 131
(五)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 132
(四)纵隔肿瘤 132
(三)胸膜肿瘤 132
六、诊断学进展 133
(七)肺包虫病 133
(六)转移性肺肿瘤 133
(二)SCLC的治疗原则 134
(一)NSCLC的治疗原则 134
七、治疗概述 134
第四节 纵隔肿瘤 135
(一)前纵隔肿瘤 136
一、病理和分类 136
(二)中纵隔肿瘤 137
(三)后纵隔肿瘤 138
四、其他检查 139
(三)MRI检查 139
二、实验室检查 139
三、影像学检查 139
(一)X线检查 139
(二)CT检查 139
六、鉴别诊断 140
(二)主要辅助检查 140
五、诊断标准和要点 140
(一)症状和体征 140
七、诊断学进展 141
(三)化学治疗 142
(二)放射治疗 142
八、治疗概述 142
(一)手术治疗 142
(五)霍奇金病 143
(四)非精原细胞瘤样生殖细胞 143
九、纵隔肿瘤治疗各论 143
(一)胸腺瘤 143
(二)畸胎瘤 143
(三)精原细胞瘤 143
(一)流行病学 145
一、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145
第七章 消化系统肿瘤 145
第一节 食管癌 145
(二)病因学 146
(二)病理概述 147
(一)部位分布 147
二、食管癌生物学特性 147
(一)早期症状 149
三、食管癌的临床表现 149
(二)中晚期食管癌症状 150
四、食管癌临床分期 151
(三)终末期症状和并发症 151
五、食管癌诊断 152
(一)食管癌影像学诊断 153
(二)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 154
(三)食管癌内镜检查 155
(三)食管结核 156
(二)食管功能(运动失常)性疾病 156
六、食管癌的鉴别诊断 156
(一)食管外压性疾患 156
(七)食管良性肿瘤 157
(六)食管炎症 157
(四)食管良性狭窄 157
(五)食管憩室 157
(一)外科治疗 158
七、食管癌治疗概述 158
(八)食管其他恶性肿瘤 158
(三)化学治疗 159
(二)放射治疗 159
(五)其他治疗方法 161
(四)介入治疗 161
第二节 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62
(一)胃癌的癌前疾病 163
一、胃癌的癌前疾病及癌前病变 163
二、病理 164
(二)胃的癌前病变 164
(二)乳头状腺癌 165
(一)腺癌 165
三、组织学分型 165
(八)鳞状细胞癌 166
(七)腺鳞癌 166
(三)管状腺癌 166
(四)黏液腺癌 166
(五)印戒细胞癌 166
(六)小细胞癌 166
(一)早期胃癌 167
四、胃癌的特殊病理 167
(九)类癌 167
(十)未分化癌 167
(十一)未分类癌 167
(三)胃癌的浸润与转移 168
(二)进展期胃癌 168
五、胃癌分期 169
(二)消瘦、乏力、食欲减退 170
(一)上腹不适或疼痛 170
六、临床表现 170
(一)早期胃癌的X线诊断 171
八、胃癌的X线诊断 171
(三)恶心、呕吐 171
(四)呕血、黑便、贫血 171
(五)其他症状 171
七、体征 171
(二)中、晚期胃癌的X线钡餐所见 172
(四)不同部位胃癌的X线表现 173
(三)几种特殊的胃癌征象 173
(一)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174
九、胃癌的内镜诊断 174
(五)胃其他恶性肿瘤的X线诊断 174
(一)活检 175
十、内镜直视下活检及细胞学检查 175
(二)进展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175
十二、荧光染色内镜检查 176
十一、色素内镜检查 176
(二)细胞学检查 176
(一)胃正常声像图 177
十四、胃癌的超声波检查 177
十三、超声内镜检查 177
(二)胃癌的超声诊断 178
十六、胃癌的磁共振成像检查 179
十五、胃癌的CT检查 179
(一)皮肤黏膜与结缔组织方面 180
十七、胃癌的伴癌综合征 180
(一)胃溃疡 181
十八、胃癌的鉴别诊断 181
(二)内分泌异常 181
(三)血液病综合征 181
(三)胃平滑肌瘤 182
(二)胃息肉 182
(一)常规检查 183
十九、实验室检查 183
(四)胃平滑肌肉瘤 183
(五)胃恶性淋巴瘤 183
(二)生化检查 184
(三)免疫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 185
(一)早期胃癌的治疗 187
二十、胃癌的治疗原则 187
(五)胃癌的放射治疗 188
(四)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 188
(二)进展期胃癌的扩大手术 188
(三)新辅助化疗 188
(六)基因治疗 189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91
第三节 原发性肝癌 191
(五)寄生虫感染 192
(四)其他化学致癌因素 192
(一)病毒性肝炎 192
(二)黄曲霉毒素 192
(三)肝硬化 192
(四)特殊类型肝癌 193
(三)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癌(混合型肝癌) 193
(六)遗传因素 193
二、病理类型 193
(一)肝细胞癌 193
(二)胆管细胞癌 193
(二)中晚期的临床表现 194
(一)肝癌的自然病程 194
三、临床表现 194
(一)甲胎蛋白 196
四、实验室检查 196
(三)并发症 196
(一)超声检查 197
五、影像学检查 197
(二)铁蛋白 197
(三)其他肿瘤相关抗原 197
(四)肝功能试验及血清酶学检查 197
(四)计算机断层照相(CT) 199
(三)肝血管造影 199
(二)放射性核素肝扫描 199
(五)磁共振图像(MRI) 201
(一)临床怀疑肝癌的可能时 203
七、诊断标准和要点 203
六、其他检查 203
(二)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 204
(六)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 205
(五)肝包虫病 205
八、鉴别诊断 205
(一)继发性肝癌 205
(二)活动性肝病及肝硬化 205
(三)肝脓肿 205
(四)肝海绵状血管瘤 205
(二)姑息性外科治疗 206
(一)手术治疗 206
九、诊断学新进展 206
十、治疗概述 206
(七)导向治疗 207
(六)多模式的综合治疗 207
(三)肝动脉栓塞化疗(TAE) 207
(四)无水酒精瘤内注射 207
(五)放射治疗 207
(十)中草药 208
(九)生物治疗 208
(八)化学治疗 208
一、概述 209
第四节 胆囊癌诊断与鉴别诊断 209
三、胆囊癌的临床分期 210
二、临床表现 210
(一)影像学诊断 211
五、诊断 211
四、病理 211
(一)慢性胆囊炎 213
六、鉴别诊断 213
(二)实验室检查 213
(二)乏特壶腹周围癌 214
(三)胆管癌 215
(四)胰腺癌 216
(五)原发性肝癌 217
(六)胆囊息肉样病变 220
二、发病特点及生物学特性 222
一、概述 222
第五节 胰腺肿瘤 222
(二)诊断方法 223
(一)筛选 223
三、临床表现 223
四、诊断 223
(一)慢性胰腺炎 226
五、鉴别诊断 226
(六)胆总管末端癌 227
(五)胰腺结核 227
(二)Vater壶腹部癌 227
(三)胰腺囊腺瘤或癌 227
(四)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227
(三)化学治疗 228
(二)放射治疗 228
(七)胆石症、胆囊炎 228
(八)黄疸性肝炎 228
六、治疗概述 228
(一)外科治疗 228
(六)基因疗法 229
(五)免疫治疗 229
(四)缺血治疗 229
二、发病特点及生物学特性 230
一、概述 230
第六节 肠癌 230
(二)高危黏膜 231
(一)正常黏膜 231
(四)癌变黏膜 232
(三)癌前黏膜 232
(一)大体类型 233
三、病理改变 233
(二)大肠癌组织学分型 234
(三)临床病理分期 235
(四)急慢性肠梗阻 236
(三)腹部肿块 236
四、临床表现 236
(一)大便性状和习惯改变 236
(二)腹痛和腹部不适 236
(八)大肠癌依其原发部位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临床征象和体征 237
(七)肿瘤转移引起的临床表现 237
(五)慢性消耗性表现 237
(六)急性结肠穿孔和腹膜炎表现 237
(三)纤维结肠镜检查 238
(二)X线检查 238
五、诊断 238
(一)实验室检查 238
(六)血清癌胚抗原检查 239
(五)CT诊断 239
(四)直肠指诊 239
(二)阿米巴肠炎 240
(一)阑尾炎 240
(七)直肠黏液T抗原试验 240
(八)活体组织检查和脱落细胞学检查 240
六、鉴别诊断 240
(六)局限性肠炎 241
(五)溃疡性结肠炎 241
(三)肠结核 241
(四)血吸虫病 241
七、诊断学新进展 242
(一)大肠癌的外科治疗 243
八、治疗概述 243
(二)大肠癌放射治疗 244
(三)大肠癌的化疗 245
(一)大肠腺瘤的分类与部位分布 246
【附】大肠腺瘤 246
(四)诊断 247
(三)大肠腺癌的临床表现 247
(二)大肠腺癌的癌变 247
(五)治疗 248
二、发病特点及病因概述 249
一、概述 249
第七节 涎腺肿瘤 249
(三)单形细胞腺瘤 250
(二)Warthin瘤(腺淋巴瘤) 250
三、病理与生物学特性 250
(一)多形性腺瘤 250
(七)恶性混合瘤 251
(六)腺泡细胞癌 251
(四)黏液表皮样癌 251
(五)腺样囊性癌 251
四、临床表现 252
(十)其他 252
(八)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 252
(九)上皮-肌上皮癌 252
五、诊断性检查 253
六、鉴别诊断 256
(一)外科手术 257
七、治疗 257
(二)放射治疗 258
(四)预后因素 259
(三)化学药物治疗 259
一、病因 261
第一节 肾细胞癌 261
第八章 泌尿系统肿瘤 261
(二)多药耐药性 262
(一)免疫学 262
二、生物学特性 262
(三)肾细胞癌嫌色细胞型 263
(二)乳头状肾细胞癌或乳头状腺癌 263
三、病理学 263
(一)肾细胞癌常见型 263
(二)TNM分期 264
(一)Robson分期 264
(四)肾集合管癌 264
(五)肉瘤样肾癌 264
四、分期 264
六、肿瘤标志物 265
五、预后 265
(二)影像学检查 266
(一)症状和体征 266
七、诊断 266
八、鉴别诊断 267
(一)手术治疗 268
九、治疗概况 268
(五)放疗 269
(四)化疗 269
(二)肾动脉栓塞术 269
(三)生物治疗 269
(二)环境因素 270
(一)遗传易感性 270
第二节 膀胱肿瘤 270
一、病因 270
三、分期 271
二、病理 271
(二)影像学检查 272
(一)临床表现 272
四、诊断 272
(四)其他检查 273
(三)膀胱镜尿道检查 273
五、鉴别诊断 274
(二)手术治疗 275
(一)肿瘤分期和治疗选择 275
六、治疗概述 275
(三)化学治疗 276
(七)随访 277
(六)生物治疗 277
(四)放射治疗 277
(五)膀胱腔内化疗和免疫治疗 277
第二节 肾上腺肿瘤 278
七、预后 278
(一)病理 279
一、库欣综合征 279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280
(三)治疗 281
(四)预后 282
(一)病理生理 283
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283
(三)鉴别诊断 284
(二)诊断 284
(一)病理 285
第四节 嗜铬细胞瘤 285
(四)治疗 285
(二)诊断 286
(三)鉴别诊断 287
(五)预后 288
(四)治疗 288
一、概述 289
第一节 急性白血病 289
第九章 血液淋巴系统肿瘤 289
二、发病特点及生物学特性 290
(一)发热和感染 291
三、临床表现 291
(四)淋巴结和肝脾肿大 292
(三)贫血 292
(二)出血 292
(八)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293
(七)心脏和呼吸系统 293
(五)骨和关节 293
(六)口腔及皮肤 293
(十)其他 294
(九)性腺 294
(三)白血病细胞形态 295
(二)骨髓象 295
四、诊断 295
(一)血象 295
(五)免疫学检查 297
(四)细胞化学染色 297
(六)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298
五、诊断标准及要点 299
(八)生物化学检查 299
(七)粒-巨噬系祖细胞和白血病祖细胞的体外培养 299
(二)AML诊断标准 300
(一)ALL诊断标准 300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 306
(二)类白血病反应与AML 306
六、鉴别诊断 306
(一)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与AML 306
(一)化学治疗 307
七、治疗概述 307
(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07
(五)ALL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鉴别 307
(六)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和横纹肌肉瘤、青少年和成人Ewing肉瘤及小细胞肺癌伴骨髓浸润 307
(七)青少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307
(四)生物学治疗 311
(三)急性白血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311
(二)支持治疗 311
二、发病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312
一、概述 312
第二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312
四、疾病分期 313
三、临床表现 313
六、诊断 314
五、疾病分型 314
七、诊断标准及要点 315
八、鉴别诊断 317
九、治疗概述 318
二、发病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320
一、概述 320
第三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20
四、疾病分期 321
三、临床表现 321
六、诊断 322
五、疾病分型 322
八、鉴别诊断 323
七、诊断标准及要点 323
九、治疗概述 324
一、概述 325
第四节 恶性淋巴瘤 325
三、临床表现 326
二、发病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326
四、诊断 327
六、鉴别诊断 338
五、诊断标准及要点 338
八、特殊类型淋巴瘤 340
七、诊断学新进展 340
九、治疗概述 344
二、发病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346
一、概述 346
第五节 多发性骨髓瘤 346
三、临床表现 348
四、诊断 349
五、诊断标准及要点 350
六、鉴别诊断 351
八、治疗概述 352
七、诊断学新进展 352
(二)散发性前列腺癌 355
(一)遗传性前列腺癌 355
第十章 生殖系统肿瘤 355
第一节 前列腺癌 355
一、病因 355
二、病理 356
三、分级、分期和进展 357
(四)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358
(三)实验室检查 358
四、诊断 358
(一)症状 358
(二)体征 358
(六)前列腺活检 359
(五)影像学检查 359
(一)局限性前列腺癌(T1和T2期) 360
六、治疗 360
(七)分子分期 360
五、鉴别诊断 360
(二)有局部侵犯的前列腺癌(T3、T4) 362
(二)胚胎细胞癌 365
(一)精原细胞瘤 365
第二节 睾丸肿瘤 365
一、病因 365
二、病理 365
三、临床分期 366
(五)混合型 366
(三)畸胎瘤 366
(四)绒毛膜上皮癌 366
四、肿瘤转移方式 367
(三)影像学检查 368
(二)实验室检查 368
五、诊断 368
(一)症状和体征 368
七、治疗 369
六、鉴别诊断 369
(二)非精原细胞瘤的治疗 370
(一)精原细胞瘤的治疗 370
第三节 阴茎癌 371
八、预后 371
(一)癌前病变 372
三、病理 372
一、病因和病机 372
二、自然病史 372
四、临床分期 373
(三)阴茎癌 373
(二)原位癌 373
(三)影像学检查 374
(二)实验室检查 374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374
(一)症状和体征 374
六、治疗 375
(四)鉴别诊断 375
七、预后 376
(一)症状 377
二、临床表现 377
第四节 卵巢癌 377
一、概述 377
(一)组织学诊断 379
三、诊断 379
(二)体征 379
(二)腹水的诊断 381
(三)盆腔肿块的诊断 382
(五)分期诊断 383
(四)肿瘤标志物诊断 383
(六)卵巢癌的筛检 384
(三)需要鉴别的疾病 385
(二)腹水的鉴别诊断 385
四、鉴别诊断 385
(一)盆腔肿块的鉴别 385
五、治疗概述 386
(一)手术治疗 387
(二)化学治疗 388
(五)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 389
(四)免疫功能的恢复 389
(三)放射治疗 389
一、概述 390
第五节 子宫颈癌 390
(一)体格检查 391
三、诊断 391
二、临床表现 391
(一)症状 391
(二)体征 391
(三)辅助诊断方法 392
(二)病理诊断 392
(四)临床分期 393
(一)阴道流血的鉴别诊断 394
四、鉴别诊断 394
(二)需要鉴别的疾病 395
(二)宫颈浸润癌的治疗 396
(一)子宫颈CIN的治疗 396
五、治疗概述 396
(二)体征 397
(一)症状 397
第六节 子宫内膜癌 397
一、概述 397
二、临床表现 397
(四)分期 398
(三)病理 398
(一)手术治疗 399
四、治疗概述 399
(五)辅助检查 399
三、鉴别诊断 399
(四)激素治疗 400
(三)化学治疗 400
(二)放射治疗 400
一、概述 401
第七节 外阴癌 401
(一)病史 402
三、诊断 402
二、临床表现 402
(三)分期 403
(二)病理 403
四、鉴别诊断 404
(四)辅助诊断 404
(二)放疗和化疗 405
(一)手术治疗 405
五、治疗概述 405
(一)放射线接触 407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407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肿瘤 407
第一节 甲状腺癌 407
(一)乳头状癌 408
二、临床表现 408
(二)碘的摄入 408
(三)遗传因素 408
(四)其他因素 408
(三)髓样癌 409
(二)滤泡状癌 409
(四)未分化癌 410
(一)病理诊断 411
三、诊断 411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12
(二)临床体检 412
四、诊断标准 414
(一)甲状腺腺瘤 415
五、鉴别诊断 415
(四)其他甲状腺恶性肿瘤 416
(三)甲状腺炎 416
(二)结节性甲状腺肿 416
(一)手术治疗 418
七、治疗概述 418
六、诊断学新进展 418
(二)放射治疗 422
(四)内分泌治疗 423
(三)化学治疗 423
一、病种概述 424
第二节 甲状旁腺肿瘤 424
(一)全身表现 425
二、临床表现 425
(一)病理诊断 426
三、诊断 426
(二)局部表现 426
(二)影像学诊断 427
(三)实验室诊断 428
五、鉴别诊断 429
四、诊断标准和要点 429
七、治疗概述 432
六、诊断学新进展 432
(三)实验室检查 436
(二)临床表现 436
第三节 胰腺内分泌肿瘤 436
一、胰岛素瘤 436
(一)病理 436
(六)治疗概述 437
(五)诊断要点 437
(四)影像学检查 437
(二)临床表现 438
(一)病理 438
二、胃泌素瘤 438
(四)影像学检查 439
(三)实验室检查 439
(七)治疗概述 440
(六)鉴别诊断 440
(五)诊断要点 440
一、发病机制和特点 442
第一节 垂体腺瘤 442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肿瘤 442
(一)内分泌症状 443
二、临床表现 443
(二)病理诊断 444
(一)内分泌功能检查 444
(二)神经症状 444
三、诊断 444
(三)影像学诊断 445
五、鉴别诊断 446
(二)临床分级标准 446
四、诊断要点 446
(一)诊断依据 446
第二节 神经胶质瘤 447
(三)药物治疗 447
六、治疗概述 447
(一)手术治疗 447
(二)放射治疗 447
(一)星形细胞瘤 448
二、临床表现 448
一、发病特点 448
(四)髓母细胞瘤 449
(三)室管膜瘤 449
(二)胶质母细胞瘤 449
(一)病理诊断 450
三、诊断 450
(五)少支胶质瘤 450
四、诊断依据 451
(二)影像诊断 451
七、治疗概述 452
六、诊断学进展 452
五、鉴别诊断 452
(一)非肿瘤性病变 452
(二)脑膜瘤 452
(三)转移瘤 452
一、概述 453
第三节 脊髓肿瘤 453
(一)按肿瘤病理分类 454
二、病理及分类 454
(二)按解剖层次分类 455
(一)肿瘤在脊髓节段高低的纵向定位 456
四、诊断 456
三、临床表现 456
(二)肿瘤在脊髓内外的横向定位 457
(三)实验室检查及影像检查 458
(二)放射治疗 460
(一)手术处理 460
五、鉴别诊断 460
六、治疗概述 460
七、预后 461
(三)化学治疗 461
二、病理及分类 462
一、概述 462
第四节 脑膜瘤 462
(三)大脑镰旁脑膜瘤 464
(二)上矢状窦旁脑膜瘤 464
三、临床表现 464
(一)大脑凸面脑膜瘤 464
(七)侧脑室内脑膜瘤 465
(六)鞍结节和鞍隔脑膜瘤 465
(四)蝶骨嵴脑膜瘤 465
(五)嗅沟脑膜瘤 465
四、诊断方法 466
(十二)其他部位脑膜瘤 466
(八)小脑幕脑膜瘤 466
(九)岩尖脑膜瘤 466
(十)斜坡脑膜瘤 466
(十一)枕大孔区脑膜瘤 466
(一)手术治疗 468
六、治疗 468
五、鉴别诊断 468
(三)放射治疗 469
(二)抗雌激素治疗 469
(五)化学治疗 470
(四)栓塞疗法 470
(一)概述 471
一、听神经瘤 471
第五节 神经系统其他肿瘤 471
(三)临床表现 472
(二)病理及分类 472
(四)诊断方法 473
(五)鉴别诊断 474
(六)治疗 475
(二)病理及分类 477
(一)概述 477
二、颅咽管瘤 477
(四)诊断方法 478
(三)临床表现 478
(五)鉴别诊断 479
(六)治疗 480
二、病理及分类 483
一、概述 483
第六节 颅内转移瘤 483
四、诊断方法 485
三、临床表现 485
五、鉴别诊断 486
(一)治疗原则 487
六、治疗概述 487
(二)治疗方法 488
(三)预后 489
三、临床表现 491
二、发病特点及生物学特性 491
第十三章 骨肿瘤 491
一、概述 491
五、临床诊断 492
四、诊断 492
六、影像学检查 493
(一)血的生化检查 494
七、实验室检查 494
(三)基因诊断 495
(二)肿瘤标志物诊断 495
八、病理诊断 496
(一)骨肉瘤 497
十、鉴别诊断 497
九、诊断标准及要点 497
(二)尤文氏肉瘤 499
(四)骨恶性淋巴瘤 500
(三)恶性骨巨细胞瘤 500
(六)软骨肉瘤 501
(五)转移性骨肿瘤 501
十一、治疗概述 502
二、临床表现 504
一、概述 504
第十四章 软组织肿瘤 504
(一)影像学诊断 505
三、诊断 505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 506
(二)临床检查 506
(四)基因诊断 512
四、诊断要点 513
五、鉴别诊断 514
(一)手术治疗 515
七、治疗概述 515
六、诊断学新进展 515
(三)化学药物治疗 516
(二)放射治疗 516
二、发病特点和生物学特性 518
一、概述 518
第十五章 原发不明转移癌 518
三、临床表现 519
(一)病理检查 520
四、诊断 520
(三)实验室检查和肿瘤标志物 521
(二)病史及体格检查 521
(四)影像学检查 522
五、诊断标准及要点 523
(一)原发不明高、中分化腺癌 524
六、鉴别诊断 524
(二)原发不明转移性低分化癌 525
(四)原发不明低分化肿瘤 526
(三)原发不明转移性鳞癌 526
七、治疗概述 527
八、诊断学新进展 528
一、概述 530
第十六章 乳腺肿瘤 530
(二)乳腺恶性肿瘤 531
(一)乳腺良性肿瘤 531
二、发病特点及生物学特性 531
(三)乳腺癌的扩散和转移 532
三、乳腺癌的TNM分类及分期 533
(三)临床表现 536
(二)乳腺检查 536
四、乳腺癌的临床诊断 536
(一)病史 536
(一)乳腺X线摄影 537
五、乳腺肿瘤的影像学检查 537
(二)乳腺超声成像 538
(三)乳腺MRI检查 539
(四)乳腺CT扫描 541
(六)液晶热图检查 542
(五)近红外线乳腺扫描检查 542
(八)乳腺肿瘤的核医学检查 543
(七)远红外线乳腺检查 543
(一)针吸细胞学 544
六、细胞学诊断 544
(九)影像导引介入性检查 544
(一)囊性增生病 545
八、鉴别诊断 545
(二)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 545
(三)细胞学辅助诊断技术 545
七、实验室检查 545
(五)导管内乳头状瘤 546
(四)叶状瘤 546
(二)浆细胞性乳腺炎 546
(三)纤维腺瘤、巨纤维腺瘤及分叶状囊肉瘤 546
(十)乳腺恶性淋巴瘤 547
(九)Paget病 547
(六)乳腺错构瘤 547
(七)脂肪瘤 547
(八)炎性乳腺癌 547
(一)手术治疗 548
九、治疗概述 548
(十一)癌肉瘤或肉瘤 548
(十二)乳腺转移瘤 548
(十三)男性乳腺癌 548
(四)内分泌治疗 549
(三)化学治疗 549
(二)放射治疗 549
(一)紫外线照射 55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552
第十七章 其他肿瘤 552
第一节 恶性黑色素瘤 552
(一)病理分型 553
二、病理特征 553
(二)结构不良痣 553
(三)遗传 553
(四)其他 553
(四)播散途径 554
(三)浸润深度 554
(二)生长方式 554
(二)分期 555
(一)症状和体征 555
三、临床表现 555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557
(一)外科治疗 558
五、治疗 558
(二)放射治疗 559
(四)生物治疗 560
(三)化学治疗 560
第二节 类癌 561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562
二、病理及分类 563
(四)胰岛细胞类癌 564
(三)后肠类癌瘤 564
(一)前肠类癌瘤 564
(二)中肠类癌瘤 564
(二)类癌综合征 565
(一)一般表现 565
三、临床表现 565
五、诊断标准和要点 566
四、辅助检查 566
(一)手术治疗 567
七、治疗概述 567
六、鉴别诊断 567
(二)内科治疗 568
(三)电离辐射 570
(二)紫外线暴露 570
第三节 皮肤癌 57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570
(一)化学致癌物 570
(一)基底细胞癌 571
二、病理类型 571
(四)慢性刺激或炎症 571
(五)病毒的致瘤作用 571
(六)免疫因素 571
(七)遗传因素 571
(一)基底细胞癌 572
三、临床表现 572
(二)鳞状细胞癌 572
(三)皮肤原位癌 572
(四)乳腺外Paget病 572
(二)鳞状细胞癌 573
(一)临床表现 574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574
(三)皮肤原位癌 574
(四)乳腺外Paget病 574
(一)手术治疗 575
五、治疗 575
(二)病史特点 575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575
(四)常见的皮肤癌癌前期疾病 575
(四)刮除治疗 576
(三)化学外科和Mohs显微手术 576
(二)放射治疗 576
(七)激光治疗 577
(六)冷冻治疗 577
(五)药物治疗 577
(八)免疫治疗和实验性治疗方法 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