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目录 1
学史漫谈 3
论学史 3
再论学史 14
治史与治国 26
龚自珍的名言与日寇的“灭国去史” 30
向领导干部推荐一本史书——写在《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出版之际 33
为政者不可不读《资政史鉴》 39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45
治史散论 45
略论中国史学研究方法的变迁——《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状况比较研究论文集》代序 60
史家著述贵在“惟义之求”——《史学与史学评论》读后 81
良史宜工文 84
史学著述要深入浅出 87
论人立传切忌讳言 90
希望有更多的新型断代史问世 93
影视编导应与史学家联袂 96
“开卷有益”解 99
郢书岂可燕说 103
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107
史家聚焦 107
郭沫若史学成就举要 134
《奴隶制时代》在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作用 151
重温《甲申三百年祭》——为“甲申”350周年而作 166
史林撷英 181
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 181
深入开展社会史研究之我见 185
党史研究者要关注社会史研究 190
贺《中国社会通史》出版 195
古代管窥 201
应当对中国封建主义加强研究 201
要深入剖析封建主义残余 215
简论清官生存的社会土壤 222
略谈秦朝历史上的改革 230
后赵兴亡的历史教训 239
“黄袍加身”的悲剧和笑剧 248
近代掠影 257
中国近现代史分期管见 257
历史,是不该忘记的——鸦片战争150周年感怀 262
辛亥革命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 270
一个颠倒不了的历史事实——孙中山和袁世凯历史作用辨 273
赞红军长征的奉献精神 281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正斗争——从《雅尔塔协定》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84
当代人要治当代史 307
当代探究 307
《当代中国史研究》发刊辞 310
略论国史与地方史的辩证关系 313
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考察 32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 370
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改进体制的探索 381
共和国初创辉煌的七年 399
人物品藻 419
从《史记》谈传记写作 419
诙谐风趣的哲人庄周 424
被人忽略的人道主义者 432
从《隆中对》说诸葛亮 438
拒不“卖论取官”的学者范缜 445
善于规谏补阙的皇后 452
白居易轶事 456
白居易的忧民情怀 463
漫话李克用父子 466
名相赵普 469
文天祥和他的《正气歌》 476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陆秀夫 483
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 493
独辟蹊径 大醇小疵——评介《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507
史著点评 507
要扩大治史视野——写在《中国封建结构探要》出版之际 520
评《中国史学家评传》 525
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的志书——读《洛阳市志·文物志》 539
礼赞中华民族正气的交响诗——读《中国精神》 546
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动力——为《文史知识》出刊200期而作 549
研究毛泽东的新视角——读《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 552
再现华夏百年沧桑的精制鸿篇——《中国二十世纪纪事本末》读后 555
序跋偶得 561
《李煜传》后记 561
《李煜传》重印絮语 567
序《中国古代婚姻史论集》 568
序《先秦史论集》 572
序《曹操墓研究》 576
序《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 580
散文拾零 587
雨中谒马克思墓 587
途经苏武牧羊的地方 592
愿诗与友谊之树常青 596
大器晚成 英年早逝 603
庄周的国际电影节之行 610
附录之页 615
史海探赜 锲而不舍——访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田居俭 姜华峰 615
后记 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