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寿桐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34332729
  • 页数:514 页
图书介绍:

上卷 2

导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中国 2

一、中国新文学的一脉传统 2

目录 2

二、中西语境交汇中的“现代主义”概念 7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国秩序 17

四、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演进的大致脉络 28

五、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前途的理论阐析 35

第一章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培养基 47

第一节 进化观念整合中的“现代”文化土壤 47

第一编 史前发萌期 47

第二节 现实批判要求下的社会土壤 53

第二章 “现代”影像的初萌 59

第一节 古老文明的“现代”引发 60

第二节 宽泛的象征主义 65

第三节 现代主义的影像:介乎于自觉与不自觉之间 72

第三章 现代主义回归线的雏形 78

第一节 象征与神秘的回归 78

第二节 非个人化的人生皈依 84

第二编 普遍尝试期 95

第一章 现代主义的登堂入室 95

第一节 中国现代主义的原初模式 96

一、象征主义及其周边的模式化 97

二、早期的心理主义创作模式 101

第二节 模式化之外的追求 105

一、个别性的尝试 106

二、综合性的追求 108

第三节 现代主义把握的歧异与初步清算 113

一、假定性与趋同性 114

二、在主流文学统摄下的价值定位 116

第二章 象征主义理论与创作 123

第一节 象征主义的初兴 124

第二节 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探索 131

一、穆木天的“纯诗”论 132

二、王独清等对诗的“象征”性的强调 136

第三节 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探索 141

一、王独清:悲哀的象征 141

二、穆木天、冯乃超的象征诗 145

三、于赓虞及其他象征诗人 150

第四节 小说、戏剧创作中的象征主义 155

一、“为人生”旗帜下的象征小说 156

二、象征景幕中的新戏剧 159

第三章 唯美主义的初态 164

一、创造社:反抗“为人生”的理论依托 165

第一节 唯美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依托 165

二、新月派:反击功利派的理论依托 168

第二节 纷繁歧异的唯美境界 170

第三节 颓废的享乐于此归宗 176

一、二十年代前期世纪病的症候 177

二、二十年代后期颓废的时髦 181

第四章 表现主义文学的初步尝试 185

第一节 “表现”论冲击波 186

第二节 表现主义精神与艺术变形 194

第三节 表现主义戏剧与“《琼斯王》模式” 200

第一节 弗洛伊德理论渗入的回溯 206

第五章 弗洛伊德学说的文学实践 206

第二节 潜意识世界初开浑沌 210

第三节 性的解析 215

第四节 升华的力度与纯度 219

第六章 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中的鲁迅 224

第一节 鲁迅与现代主义的相契 225

第二节 象征主义的艺术思维 228

第三节 精神分析法的广泛运用 235

第四节 关于“存在”的深沉焦虑 240

第七章 现代主义与郭沫若文学的现代化风貌 250

第一节 现代文化精神与现代主义倾向 251

一、郭沫若“现代化”浪漫主义的思想质地 252

二、表现主义的精神强化 259

三、未来主义的动力 261

第二节 现代美学取向与现代主义手法 264

一、象征主义路数的诱引 264

二、唯美主义笔致的运作 270

三、心理主义描写的初涉 273

第八章 象征主义“诗怪”李金发 277

第一节 李金发其人其作 278

第二节 李金发诗歌的思想倾向 282

第三节 象征主义的艺术探求 295

第三编 感性表现期 305

第一章 感觉化的取向与文学新态 305

第一节 三十年代的都市感觉 306

一、都市感觉的浮躁性 306

二、心理倾向的主观性和内向性 308

三、感觉形式的直觉性和多样性 311

第二节 现代主义的感性阶段 314

一、感觉化描写的普遍与成熟 314

二、感觉艺术的流布与归宿 317

第二章 现代主义的理论探索 321

一、广博吸取,中西融汇 322

第一节 基于感性表现的世界性视野 322

二、理想的幻灭与情感危机 327

三、心理探索的感觉形式 329

第二节 新的路径的开拓 334

一、施蛰存的现代情绪说 335

二、穆木天的“心境主义”文学论 338

三、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理论阐发 342

四、梁宗岱的象征主义新解 351

第三章 新感觉中的都会主义 357

第一节 都会主义文学的出现 357

第二节 都会生活的感觉化描述 362

一、时代落伍者的失落感 363

二、矛盾自我的困惑感 365

第三节 都会感觉的形式追求 368

一、难以定位的感觉形态 368

二、蒙太奇式的结构 373

第四章 心理主义的感觉世界 378

第一节 心理分析理论的表现模式 378

一、“里比多”的驰骋 379

二、潜意识的怪诞 382

第二节 弗洛伊德学说的普遍运用 385

一、理性对冲动的压抑 386

二、释放压抑的变态 389

三、生命本性的礼赞 391

四、荒诞与神秘的走向 395

第五章 “现代诗形”中的“现代情绪” 398

第一节 《荒原》冲击下的新月诗派余脉 398

一、洪荒意识的嘲谑 399

二、错综情结的写照 402

第二节 象征主义的意象诗 406

一、面对无边感性的意象沉思 407

二、出自繁复体验的清新诗质 414

第六章 “人”的拷问:从唯美主义到表现主义 422

第一节 徐讦和唯美的存在 423

一、超然于世的神话 424

二、人生体验的荒诞 428

三、“存在”意识的抽象 430

第二节 曹禺和表现的戏剧 434

第七章 新感觉主义的开拓者:穆时英与刘呐鸥 440

第一节 在都市风景线前 440

一、孤独的个体存在 441

二、浪漫巢穴的荒原 443

三、悲喜剧杂糅的幽默 444

第二节 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 448

一、光与色的错综 449

二、背反撕裂的画面 452

第三节 感觉世界的创造 453

一、体味新的感觉 453

二、寂寥幽咽的抒情 458

第四节 形式抽象的艺术 461

一、多种文体的混合化 461

二、情节线索的影像化 463

三、叙述空间的立体化 464

第八章 施蛰存:弗洛伊德主义的集成 467

第一节 弗洛伊德主义在历史表现中的重释 467

一、多方吸取心理主义 468

二、性爱冲突公式的演绎 470

第二节 微妙心理世界的神秘侦探 473

一、爱情与生计的尴尬 474

二、情欲的扭曲与灵魂的猥琐 475

三、人性的异化与理想的迷惘 478

第三节 “意识流”与荒诞派的多元胶合 481

一、“意识流”的自然流露 481

二、潜意识的自由放任 483

三、梦魇意识的怪诞荒谬 486

第四节 “灵魂之息壤”的觅取 487

一、从大上海到江南小镇 488

二、幽暗黑色中的惨淡悲凉 490

第九章 戴望舒诗歌的历史定位 494

第一节 现代诗“精髓”论 495

第二节 “雨巷”中的寻梦 499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意象 504

第四节 “感觉交错”的自然化诗艺 509

下卷 519

第四编 理性深化期 519

第一章 战争边缘的现代主义 519

第一节 四十年代的文化语境 519

第二节 现代主义的理性沉潜 522

第二章 现代主义理论的深化与宽泛化 526

第一节 袁可嘉对新诗现代化的探索 527

一、“新诗现代化”的理论背景 528

二、“新诗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534

三、“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价值 542

第二节 胡风文艺思想的现代主义色彩 544

一、契合“集体无意识”学说 545

二、“创伤”与“战斗”中的生命意识 551

三、胡风文艺思想论评 556

第三章 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深层心理剖视倾向 559

第一节 张爱玲的“人性恶”母题 560

一、心理透视中的“人性恶” 561

二、丑陋的亲情与堕落的性关系 563

三、人性审丑的深度 565

第二节 张爱玲心理小说的文体特征 568

一、心理分析的艺术特征 568

二、心理主义与张爱玲的艺术缺失 572

第三节 袁犀的心理剖视小说 574

一、袁犀的早期创作及其文学观 575

二、心灵黑洞的解剖和东方精神的重构 579

三、现代主义的感知方式和艺术形态 585

第四章 以钱钟书为代表的生存焦虑表现与理性超越倾向 589

一、人性丑的主题和艺术讽刺的锋芒 590

第一节 钱钟书小说的“围城”意识与存在主义 590

二、“围城”意识与存在主义哲学 594

第二节 师陀小说中的“世纪末”感应 600

一、“世纪末”焦虑:师陀小说的主题情结 601

二、古典与现代相融汇的小说体式 604

第三节 冯至《十四行集》的存在主义色彩 607

一、超越·孤独·死亡:对存在主义的体验 608

二、对现代主义诗艺的贡献 613

第四节 战国策派及其唯意志主义文学 615

一、“三母题”的现代主义性质 616

二、显示现代主义精神气质的“唯意志”创作 620

第五章 “新生代”诗人的现代主义自觉 626

第一节 现实热情与现代主义诗思相整合 627

第二节 现代主义范式中的“新生代”诗歌 631

一、辛笛的诗:人生考察的理性寄植 631

二、陈敬容和郑敏:关于自然与永恒的意象表述 633

三、唐祈对时空把握的现代性 636

四、杭约赫与穆旦的现代主义思维范式 637

第三节 “新生代”诗歌的现代主义品性 639

第六章 徐讦的贡献:现代主义的通俗化 644

第一节 徐讦走向现代主义的文学历程 645

第二节 徐讦现代主义的主题表征 647

第三节 浪漫化与通俗化:徐讦现代主义的艺术表征 653

一、现代主义的浪漫化 653

二、现代主义的通俗化 657

第四节 《风萧萧》:现代主义意义上雅俗共赏的 660

成功范例 660

一、故事:神秘色彩和传奇性的胶合 660

二、浪漫与爱:现代主义的哲理意态 664

第七章 无名氏的贡献:现代主义磅礴气势的追求 667

第一节 生命与存在:现代主义主题的探寻与超越 668

一、生命与存在思考的庞大气韵 669

二、《野兽·野兽·野兽》系列中的存在主义 673

第二节 容纳与创新:现代主义艺术风采 679

一、巨量的容纳显露出博大气势 680

二、与现代主义艺术相契的轨迹 682

三、大肆铺张的艺术创新 685

第五编 “偏隅”发展期 693

第一章 现代主义在台湾的兴盛 693

第一节 台湾现代派文学的现实基础 694

第二节 台湾现代派文学的历史渊源 697

第一节 现代派诗开创的新纪元 699

一、现代派诗歌萌芽 699

第二章 从开创到发展 699

二、现代派诗社的成立和它的“六大信条” 702

三、有关现代诗的论争 704

四、现代派诗人旗手——纪弦 706

五、现代派小说的最初涌动 709

第二节 现代主义浪潮席卷台湾 711

一、现代主义“流行病” 712

二、“繁花时期”的“创世纪” 715

三、《现代文学》与现代主义小说 718

第三章 从模仿到借鉴的现代诗 721

第一节 超现实主义的现代派诗 721

一、“创世纪”诗人对超现实主义的选择 722

二、超现实主义诗法的实验者 724

三、洛夫:“诗魔”的蜕变 733

第二节 现代派诗的文化内涵:中国意识的复苏 738

一、展现特殊精神状态的孤绝意识 739

二、通过“现代”渠道宣泄出的社会意识 744

三、“西化”中的中国意识 748

第四章 现代派小说:挣脱西化模式后的繁荣 754

第一节 理论阐述上的西方模式 754

第二节 模仿中的超越 758

一、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参照热 758

二、人生“存在”意义的探索 763

三、卡夫卡的世界 767

四、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 770

五、王文兴及其《家变》 779

第三节 走出模仿的“广义的现代派” 784

一、在现代主义感兴中结合进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785

二、外部真实与内心真实相统一 790

三、置故事于心灵世界之中 792

四、艺术手法的多元融合 795

第五章 从衰落到回归 797

第一节 现代派文学的衰落 797

一、走向衰落的客观原因 797

二、内在的致衰机制 798

三、乡土文学论战的冲击 800

第二节 走向成熟的回归之路 803

一、现代派诗人的反省与转向 803

二、反顾传统的现代派诗歌 806

三、现代派小说:殊途同回归 809

第三节 以马森为代表的台湾现代主义戏剧 812

第六章 香港的现代主义文学 817

第一节 异质文化土壤上的现代主义异株 818

第二节 文化气候制约下现代主义的衰微 824

第三节 走向“小众”实验区的现代主义戏剧 830

第一章 在回归与探索中的中国现代主义 841

第六编 恢复繁荣期 841

第一节 现代主义精神底蕴的啮合 843

第二节 标榜内外的现代主义抱合 846

第三节 现代主义意义上的历史转折 849

第二章 开放时代的现代主义理论大爆炸 853

第一节 冲击:来自重新介绍与深入理解 854

一、非理性主义思潮的重新阐释和价值重估 855

二、重释和重估中的科学精神 860

第二节 动摇:来自激烈的论争 862

一、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论争 862

二、从朦胧诗之争到“四只风筝” 865

第三节 重构:方法的更新及成果的展示 868

第三章 以社会文学传统作底蕴的现代主义文学探索 871

第一节 “崛起的诗群”引起的挑战 874

一、从现实的土壤中崛起 874

二、“我”:站立起来的“人” 876

三、使痛苦呈示光辉的“理想” 878

四、自我深度否定中的“幻灭” 880

五、“张力”:来自两个世界的冲突 882

六、“瞬间”唤醒的直觉 884

一、形式冲击的“陌生化” 887

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小说和东方化的意识流 887

二、风格论意义上的暗示 894

三、对思维惯性的冲击 896

第三节 由实向虚的探索戏剧 898

一、由外向内的观念开掘 899

二、表现方法的趋向多元 902

三、由幻觉走向假设的舞台效果 904

四、表演语汇趋向综合 906

第四章 历史观照和文化反思中的现代感兴 908

第一节 现代史诗对自我的重铸 910

一、向文化源头跋涉 911

二、神话:民族元文化的勘探 913

三、对文化传统的整体性认同 916

四、对文化传统的批判 918

第二节 寻根小说的波诡浪谲 920

一、阿城:对人类精神“存在”意味的发掘 922

二、王安忆:对民族心灵结构的深刻剖析 924

三、韩少功“刨”“根”的努力 926

第三节 文化寻根的浪漫化演进 929

一、浪漫的复古情结 930

二、现实与感觉世界的胶合叙述 932

三、语言:感觉爆炸的表面形态 934

第四节 现代文化意识对戏剧的浸染 935

第五章 在玄思和悖论中展露峥嵘 940

第一节 “寻根后”诗群的自由生存意识 942

一、悖论:文化重构中的反文化 944

二、返归真朴庸常的生存状态 947

三、生命体验:最终的皈依 952

四、自由的语言生态 954

第二节 “现代派”小说的精神放逐 957

一、刘索拉的两难选择 960

二、徐星:在调侃中走向虚无 964

三、王朔平民意识的现代折射 967

四、残雪:梦魇中的内心独白 969

第三节 “先锋派”小说对形式的迷醉 971

一、马原的结构迷宫 975

二、洪峰的情感超越 979

三、格非:来自内在空洞的魔力 984

第四节 “后新潮”小说对历史的倾心 988

一、余华:直面真实 991

二、苏童对形式主义的超越 994

三、叶兆言的故事在叙述中增殖 996

第六章 世纪末钟声里的分流趋向 1000

第一节 “新写实”小说对原生态人生的还原 1002

一、池莉和刘震云:对“写实”的重新观照 1004

二、方方和刘恒:现代观念浸渍下的求新意向 1008

第二节 “后先锋”派小说的无主体话语 1011

一、孙甘露由感觉向语言还原 1012

二、北村:平面下的深度 1014

三、吕新笔下凝滞苍凉的人生之旅 1016

第三节 探索戏剧向“写实”回归 1018

一、“现代剧”观念的延展 1019

二、面对现实的理性深沉 1023

三、《桑树坪纪事》:以现代意识反思历史 1026

主要参考书目 1031

编后记 1035